中國網3月11日訊(記者李智 戚易斌 綜合報道)隨著全國“兩會”的成果不斷增多,世界各國與地區的媒體對於中國“兩會”關注的焦點也逐漸清晰。面對眾多議題,他們更加關注“十三五”規劃、經濟增長和轉型、外交路線等不僅關乎中國本身發展,也影響世界形勢的重大議題上。
“十三五”規劃
美國《時代》週刊近日報道稱,今年是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所以今年的兩會更顯重要。
香港《大公報》稱,在“十三五”開局之年,政協勢將進一步發揮團結統戰的作用,營造有利改革衝關的氣氛,肩負起新形勢下的政治承擔,使各界在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
南韓《中央日報》稱今年兩會最大的關切話題是十三五規劃和“供給側改革”。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把之前共産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落實到具體産業中去。
日本《經濟新聞》稱,“去過剩産能”是中國必下的決心。政協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對此表示,“經濟結構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並強調,2016年以後“我們會保持中高速的增長”,“我們對中國經濟是充滿信心的”。
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的文章稱,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論及“十三五”著重指出,人是最重要的“供給側”,“十三五”歸根結底是“人的十三五”。
經濟轉型
日本《讀賣新聞》強調,中國通過擴大財政支出與實施金融政策,實現穩定增長目標,對於市場而言無疑是一劑定心丸。
美聯社報道指出,明確增速目標區間顯示出政府希望消除市場焦慮,提振信心,反映出中國政府實現經濟轉型的決心。
日本《每日新聞》: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提出的目標方向是正確的。不能僅用增長率來衡量中國經濟,以重工業為基礎産業的北方地區雖然經濟不大景氣,但南方經濟卻很繁榮,以服務業為中心的“新經濟”非常活躍,應以全面的視角看待中國經濟。
《德國之聲》網站指出,中國正在從西方國家的廉價製造基地轉型為服務型經濟,從而成為一個成熟的經濟體。而增長率放緩,也不能脫離中國經濟體量已經遠遠大於幾年前的事實。
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稱,為了培育新的“雙引擎”,中國政府開出的藥方在“兩會”期間再次得到強調——結構性改革的方向被總結為: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俄羅斯衛星網援引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俄羅斯-中國”中心副主任謝爾蓋•烏揚納耶夫表示,兩會是中國向世界展現自信的窗口,也是消弭全球市場焦慮的良機;相信中國做好準備克服本國經濟出現的困難,併為克服困難制定新的經濟計劃。
大國外交
日本《經濟新聞》稱,中國外交部長王毅3月8日在兩會期間舉行了記者見面會。王毅在記者會上表示將加快“大國外交”步伐,推進由亞洲通往歐洲的“一帶一路”經濟圈構想等,擴大國際影響力。
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中國建議成立南中國海沿岸國合作機制,以此改善中國與東南亞的海上合作。中國外長王毅8日在記者會上説,中國“願探討建立南海沿岸國合作機制”。
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稱,中國外長王毅指出,中國並沒有“另起爐灶”,而是努力在現有國際秩序和體系中發揮更多作用,並在合理髮展空間中獲得相應的國際話語權;中國有信心走出一條與傳統大國不同的強國之路,恪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不搞恃強淩弱,追求同世界各國的合作共贏、不搞零和博弈。
美國《僑報》還指出,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民走出國門,中國人面臨的海外風險也在逐步增大,為了保護海外中國公民和機構的安全,中國政府正不斷加強領事保護工作。
俄《生意人報》刊發的文章也關注到王毅外長的講話,稱保護境外同胞已經成為中國外交優先方向之一。
司法體制改革
香港《大公報》稱,今年全國政協提案工作報告中,“法”味甚濃。全國政協多個領域的提案建議,很多都在立法的過程中被採納。如在經濟建設方面,圍繞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方式調結構、實施“三大戰略”等方面,提出提案2098件。其中,關於加強對快遞行業監管的建議,國家郵政局在推進快遞條例立法工作中積極吸納。
《德國之聲》報道稱,今年兩會的一大看點是《慈善法》草案的審議,這是中國在該領域首次立法。報道引述中國官媒的表述稱,該法鼓勵扶貧濟困的慈善活動,強化慈善組織的資訊公開義務,規範了慈善組織的財産運用和管理,同時明文規定個人及慈善組織公開募捐需要取得公開募集資格,禁止慈善組織從事、資助危害國家安全或者社會公共利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