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10日電 (記者趙敬菡、程宏毅、熊旭)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期間,來自各行各業的委員們建言獻策。其中,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們,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出發,提出了不少建議。人民網記者匯總了他們的觀點。
歐陽鐘燦院士:將平板顯示産業納入《中國製造2025》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歐陽鐘燦表示,我國平板顯示産業發展迅猛,他建議,將把我國平板顯示産業正式納入《中國製造2025》。
“資訊社會中,我們的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智慧電視等,都需要顯示屏。顯示産業也因此成為電子資訊領域的‘支柱型産業’。”歐陽鐘燦説,2016年新型顯示産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明確,到2016年,我國新型顯示産業按面積計算出貨量力爭達到世界第二,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20%,産業總體規模超過3000億元。可以説,平板顯示是我國電子産業最先能達到“製造強國”的産業。
“未來我們要踐行中國製造2025,要實現製造強國,更無法忽視平板顯示産業的引領作用。”歐陽鐘燦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把我國平板顯示産業正式納入《中國製造2025》。
吳以嶺院士:加大對創新專利中藥審批支援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嶺藥業董事長吳以嶺建議,在新藥審批方面,應加大對創新專利中藥審批支援,促進中藥産業快速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到2015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三類以上(包括三類)化學新藥數量依次為87個、116個、100個、77個,而同期批准的專利中藥數量依次為16個、14個、9個、6個。相比之下,不論是從審批速度還是從審批數量方面,專利中藥均明顯低於化學新藥。
為了使療效確切、特色突出的專利中藥更多更快地服務於人民健康,吳以嶺建議,應加大對創新專利中藥審批支援,促進中藥産業健康發展。同時,加快中藥症候用藥審批,使一批中醫症候用藥儘快進入市場。
鐘志華院士:創新驅動需要以目標為導向的頂層設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秘書長鐘志華提出,創新驅動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也並不是單純的科技成果轉化。應該加強頂層設計,以問題為導向,以目標為導向,多部門協作推進。
“創新驅動涉及到教育、經濟、科技三個板塊,需要多部門協同,深度融合推進。”鐘志華説。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國家大的路線已經定了,但仍有許多具體的問題需要明確。“比如,如何提高電池性價比,提高安全性可靠性,如何用輕量化的技術節省能耗,如何進行充電樁的建設,如何跟現代交通體系相適應,以及售後服務,電池如何回收。”
鐘志華認為,創新驅動的落實需要從頂層設計考慮,各部門在自己職能分工的基礎上,進一步找準定位,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無縫對接,實現良好協同。
周忠和院士:發展技術的同時更要注重科學精神和基礎科學研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表示,由於技術在成果轉化上具有更直接、更快的優勢,導致科學層面的基礎研究的意義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全社會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今天,我們還要大力提倡“科學”和“科學精神”,而不是一味籠統地講“科技”。
周忠和委員表示,“我們講的‘科技’,其實科學和技術是兩回事。”不難發現,技術層面的成果轉化為生産力是顯而易見的,而且見效更快。因此,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是直接的、解決具體問題的,而科學的促進作用是更廣泛意義上的。科學是技術創新的原動力,如果忽略科學只注重技術,創新的基礎就會變得不牢靠。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不重視科學精神和基礎科學研究,而是單純依靠技術創新而步入發達國家行列的。
方精雲院士:明確定位 推進一流學科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方精雲表示,建設一流學科,首先要討論一流學科是什麼樣的標準,需要運用什麼樣的指標,什麼樣的學校能夠建一流學科。中國有三千多所高校,不能讓所有高校都去建一流的學科。大學要按照自己的定位和特色來發展學科,而不能都圍繞著一流學科建設。對於職業性的學校,培養某一方面人才,專門專攻的,就沒有必要去建一流的學科。
此外,還應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的改革,提升人才評價的科學性。比如,對於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等不同人員進行分類評價制度。“我們一定要克服任何專業都要以發文章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引導大家做自己最應該做的事,比如學電腦的,我就把電腦做好;學醫的,就把醫術學好。而不是一味地鼓勵大家去發文章。”方精雲説。
王光謙院士:加大對西部人才建設的支援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建議,國家應從戰略角度,對西部地區大學的人才建設提供支援。
“創新發展是靠人才的。沒有高端的人才,就不可能有高水準的大學,也不可能做出創新發展的作用。”2013年7月,清華大學教授王光謙受清華大學委派對口支援到青海大學擔任校長。近三年的時間,他深深感到人才不足是制約西部地區高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瓶頸。
談到如何解決,王光謙提出建議,改變“萬人計劃”只選人的方式,增加“萬人計劃崗位”。“給西部高校300個崗位,評選出來的人就到西部來工作,崗位提供相當於萬人計劃的待遇。比如高端人才享有每年20-30萬元的崗位津貼,博士畢業有10萬元的崗位津貼。通過這種方式,讓西部能夠吸引人才。即使人才流動也不怕,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我們崗位在,就不怕人才不來。而且我相信,後面來的人才一定比前面的還要優秀。”王光謙説。
郭華東院士:國家可實行諾獎戰略
“中國目前出現了一些諾貝爾獎量級或接近諾獎水準的科學家,在這種情況下,科技界、政府應主動向前推動。”在全國政協科技界小組討論上,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郭華東提出國家可以將諾貝爾獎作為一項戰略開展頂層設計。
像經濟領域的GDP指標一樣,諾貝爾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個國家的科學發展水準,是全球重要的一個比較量。“日本在若干年前把諾貝爾獎放到很高的層面去運作,由政府下決心把諾獎作為一個目標去做,這些年來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持續不斷。”郭華東説。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是我國科技發展的一個跨越,標誌中國已走上諾貝爾獎的臺階。前瞻未來,一個科研經費投入和科技論文名列世界前沿的國家,也應該到了將諾貝爾獎作為戰略的發展階段。”郭華東説。
李蘭娟院士:提高全科醫生福利待遇水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認為,全科醫生培養要通盤考慮,統籌規劃,做好頂層設計。要全面提升全科醫生醫師的理論與實踐水準,縮小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差距,鼓勵和引導全科醫生深入基層,適當提高全科醫生福利待遇水準。
對此,她提出建議:全科醫生的選拔要在大學本科畢業的基礎上,再經過三年的規範培養,實行分類管理,分類安置。全科醫生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作為家庭醫生,成為雙向轉診守門人,並定期到縣及縣以上醫院進修學習,跟上醫學發展的知識更新。社區全科醫生開展基本服務,除工資收入外,應允許開展到府的特殊醫療、保健服務,有一定收費,這樣這支隊伍才能穩定,才能使人人享受醫療保健成為可能。
武向平院士:不應追求基礎研究的跨越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天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認為,黨和國家對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期望很高。願望雖然迫切,但還是應清醒認識到基礎研究是個累積的過程,不應追求跨越式發展。他認為,短時間內用大量的資金投入去催生成果,可能適得其反。打好基礎是為了給下一步工作做好鋪墊,應保持平常心,客觀看待發展的速度和程度。科技部門在制訂規劃時要尊重發展規律,不要冒進。
此外,科研項目“後補助”不能“一刀切”,要按照科研單位的實際情況,分類管理。比如數學等基礎學科的項目經費本來就不多,有些做基礎研究的科研單位需要引進這些學科的專家人才時,在“後補助”的情況下,經費壓力就會非常大。另外,基礎研究是要面對失敗風險的,出不了成果就拿不到補助,不利於保護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