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2016全國兩會

從村支書到全國人大代表 一個關於中國政治道路的故事

文章來源: 新華社 發佈時間: 2016-03-10 責任編輯: 蘇向東
+|-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 題:從村支書到全國人大代表——一個關於中國政治道路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王健

3月初的北京,正逢倒春寒。40歲的王海燕腳穿黑色高跟皮短靴,身穿明黃色羊毛衫,外套一件黑色長大衣,走上了人民大會堂的臺階。

她是來自中國西南一個小山村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是中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她還是重慶市潼南區佛鎮村黨支部書記。在中國,共産黨是領導核心。村黨支部是黨的最基層組織。

2006年,她寫了入黨申請書。“入黨是我的夢想。我從小就崇拜軍人和黨員,入黨後感到特別自豪和驕傲。”

這一年,在重慶一家石油公司當加油員的王海燕決定和丈夫一起回鄉創業種苗圃。隨後她又做了養雞專業戶。

2010年,王海燕的雞場引進5000只産蛋量高、肉質好的德國種雞。這讓她的産品從普通端邁上了中高端。她也成了村中較早致富的人。

這被村裏人看在眼裏。2010年底,村黨支部書記競選,想為村民多做點事的王海燕參加了。結果全票當選。

在中國基層,黨的領導通過“公推直選”方式産生,即由黨員自薦、群眾公開推薦與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産生候選人,由黨員大會直接選舉産生村黨支部書記、副書記和委員。這從2001年開始嘗試以來,打破了原有的黨內任命制。

“我感覺,除了因為我能帶村民致富,他們還看重我年輕、能幹、能吃苦。”王海燕説。

她回憶,當時跟她一起競爭崗位的還有三人,一個是現在的村主任,一個是賣電器的,一個是返鄉農民工。只有她一個是女的。“我演講時承諾,要帶村民致富。結果大家都選了我。”

王海燕的雞很快成了“全村人的雞”,直接改變了這個山村的經濟格局。

當選後,她發動農民,每家養二三十隻雞,她再把産下的蛋收攏來,集中賣出去。

靠跟著王海燕養雞,佛鎮村村民們跳出了祖祖輩輩種小麥、玉米、稻穀的傳統,收入大大提高。

隨後,王海燕決定從更多渠道為村民開創收入來源。2011年開始,她和村幹部一起,帶領村民種山地蔬菜。

“你別看我現在開會穿得這麼漂亮,在家裏我都穿布鞋、膠鞋的,衣服也都是很老土的那種,因為要下地幹活啊,天天泥裏去水裏來的。”王海燕説,“來北京頭一天我還在地裏收藥材。我必須自己下去帶著農民幹,好隨時給他們講解。”

村裏有了産業,沒法運輸可不行。她又忙活著把村裏的泥巴路修成了硬化路。為了修這條路,她跑到縣林業局、交通委等部門尋求支援。

2013年初,王海燕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成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依法行使立法、監督等國家權力。

中國有約270萬名各級人大代表,他們由直接或間接選舉的方式産生。王海燕是經過提名,間接選舉産生的。

在這一年的村黨支部換屆選舉中,她再次全票當選村支書。

在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裏,不少人像王海燕一樣,是黨員幹部。另外還有許多人是普通群眾。他們來自中國社會各個行業,代表著13億多人的“民意”。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障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安排,是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

代表們與人民群眾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王海燕説,作為村支書,就是要把黨的政策貫徹落實好,把村子管理好、發展好,帶領村民奔向富裕。

“作為人大代表,還要為農村和農民發出心聲,把大家的想法變成國家的方針政策。”所以,王海燕還要經常到外地調研,了解老百姓的情況,把它們反映到國家權力機關。

她在過去兩年的人代會上提出了要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醫療隊伍建設、加大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等建議,這些後來在國家政策裏有了體現,情況得到了改善。

“黨制定政策是從老百姓的角度出發,為老百姓著想。人大代表也是代表老百姓的利益。這二者是一致的。我們要擁護黨的領導,沿著黨定出的方針路線,共同發展,一起把生活過好。”她説。

去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份文件凝聚了包括王海燕在內的8700多萬黨員的全黨智慧,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

國務院據此編制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交今年的人代會審查。

王海燕和其他代表將在下周對這個草案進行表決。如果能通過,它就將從黨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有了實施的法律基礎。

草案中提出實現“百縣千鄉萬村”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工程。

每年開完兩會,王海燕回到村裏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全體村民召集起來開大會。“我現在就想,怎麼在我們村發展鄉村旅遊業。我們有桂花林、桃花林,但是村子離縣城有十幾公里,這是個大障礙。下一步我要好好琢磨怎麼搞這個事情。”王海燕説。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