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2016全國兩會

中國為未來五年描繪新願景

文章來源: 中國網 發佈時間: 2016-03-09 責任編輯: 王名揚
+|-

中國網3月9日訊 在3月5日開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千名人大代表,在北京審查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2016-2020年)規劃。這個規劃為五年以後的中國描繪出一幅全新的藍圖。

經濟總量:92.7萬億

十三五規劃提出,在提高發展均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基礎上,到2020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要達到92.7萬億元人民幣。這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雄厚物質基礎。

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那年到2015年,中國的GDP總量由40.9萬億元增加到67.7萬億元。在日本日生基礎研究所高級經濟師上野志剛看來,中國是世界經濟的原動力。

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今後5年中國經濟必須保持中高速增長,年均增速不能低於6.5%,才能實現十三五GDP目標。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認為,在目前形勢下,目標不宜定得太高,6.5%以上是符合實際和需要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説,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增長底線是6.5%以上,實現這個目標是可能的。習近平同時認為,未來五年看中國經濟發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品質,要著力實現有品質、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他把中高速增長視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三大特點之一。

每人平均收入:6.5%

十三五規劃提出,中國要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到2020年要比2010年翻一番。翻一番是中國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一個重要指標。這意味著,從2016年到2020年,中國每人平均收入要保持6.5%以上的增長速度。

按照世界銀行標準,每人平均GDP達到1萬美元,就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2015年,中國每人平均GDP已達49351元人民幣(折合7924美元),若以不低於6.5%的年均速度增長,5年以後中國每人平均GDP將超過1萬美元,初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張毅認為,今後五年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階段,需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經濟學家賈康認為,今後五年必須加快轉型升級,擺脫陷阱的潛在威脅。清華大學蔡繼明教授認為,需要完善收入分配,在突出效率與公平之外,還必須在持續擴大就業、穩定物價、健全金融市場等方面協調發力,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收入提高的獲得感。

預期壽命:77歲

十三五規劃提出,實施健康中國行動計劃,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推廣全民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準,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未來5年再提高1歲。

2015年,中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已經超過76歲,處於中高收入國家水準。在此基礎上,再增加1歲,這意味著國家在醫療、養老等方面需要有更多投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長董小平説,每人平均健康壽命再提高1歲,醫療衛生工作者該做的工作也很多。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劉玉村表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深入開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提升群眾健康素養,加強以慢性病為重點的重大疾病綜合防控和重點人群健康保護,為人民營造健康的生産、生活環境。同時,持續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轉變服務模式,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水準,保障人民群眾健康。

人口老齡化:15%

十三五規劃提出,加強頂層設計,構建以人口戰略、生育政策、就業制度、養老服務、社保體系、健康保障、人才培養、環境支援、社會參與等為支撐的人口老齡化應對體系。

在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2億,超過總人口的15%,這意味著老齡化社會已經到來。“養老涉及每個人,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十三五規劃提出應對老齡化正當其時。”陜西省發展改革委主任方瑋峰説。

在中國許多地區,康復、善終等老年醫療服務還十分欠缺。北京老年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張守字説,過去幾年裏,醫院老年癡呆患者不斷增加,有些病人好幾個星期才等到一個床位。政府已經採取了多項措施加以應對,例如,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確保老年人得到正規的照料。這還不夠,國家主席習近平認為,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他督促政府進一步完善生育、就業、養老等重大政策,合理解決這一問題。

扶貧脫貧:7000萬

十三五規劃提出,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切實提高扶貧實效,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認為,幫助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的整體貧困問題,這是最大的民生。過去37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經濟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改善,7億人口脫離貧困,為改善人民生活和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做出了重要貢獻。聯合國副秘書長、人居署執行主任華安·克洛斯認為,這是史無前例的。

今後5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在中國現行標準下,中國將通過特色産業實現3000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1000萬人轉移就業扶貧、1000萬貧困人口實施異地搬遷。還有2000多萬完全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則通過納入低保的方式兜底脫貧。

中國現行脫貧標準是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為2300元,2014年現價脫貧標準為2800元。按照這個標準,2014年末全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據測算,若按每年6%的增長率調整,2020年全國脫貧標準約為每人平均純收入4000元。

農工黨是中國八個參政黨之一,該黨江西省委會主委鄭小燕説,中國扶貧工作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中國道路。“通過電商扶貧、光伏扶貧、鄉村旅遊扶貧等特色産業和工作扶貧,脫貧工作可以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新型城鎮化:3個1億人

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為此,要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推進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加快推進大約1億人居住的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以及引導大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認為,實現1億人在城鎮落戶意義重大。他説,從供給看,在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減少的情況下,對穩定勞動力供給和工資成本、培育現代産業工人隊伍具有重要意義;從需求看,對擴大消費需求、穩定房地産市場、擴大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資具有重要意義。實現這個目標,既有利於穩定經濟增長,也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是全面小康社會惠及更多人口的內在要求。2015年,戶籍制度改革為新型城鎮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水準達60%,容易實現;戶籍人口城鎮化水準達45%需加大改革和公共財政投入力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治彥認為,打造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新型城鎮化將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轉型,既能釋放消費潛力,也會增加高品質的發展投入,故為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

科技創新:6+9

十三五規劃提出,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推動科技創新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機結合,使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到2020年,研發經費將佔到GDP的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60%。

2015年,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和《中國製造2025》,取得良好進展。從十三五開始,中國將實施“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包括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深海空間站、量子通信與量子電腦、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6個重大科技項目和種業自主創新、智慧電網、天地一體化資訊網路、智慧製造和機器人等9個重大工程。

“這些科技項目的確定,體現了目前科學界公認的重要科學問題和國家的重大需求。這些項目的實施也將證明中國有能力解決世界級難題,還將帶動不少産業的發展,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將推動電腦、資訊産業、機器人等與智慧有關産業。”從事神經生物學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主任段樹民説。

新能源汽車:500萬輛

十三五規劃提出,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到2020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産銷量達到500萬輛。規劃還提及,鼓勵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車使用新能源汽車,大力發展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近兩年來,在國家政策引導和各方努力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研發推廣、技術水準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産銷快速增長。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分別是340471輛和331092輛,離5年後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這意味著中國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今年2月,國務院決定以結構優化推動綠色發展,推出了進一步支援新能源汽車産業的五大措施,要求堅持市場導向和創新驅動,依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努力攻克核心技術,打破瓶頸制約,加速新能源汽車發展步伐。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認為,發展新能源汽車産業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間裏,中國培育經濟新動能的重要抓手、發展新經濟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經濟轉型、綠色發展的關鍵一環。

轉型升級:8個

十三五規劃提出,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在金融、農業、高端裝備、戰略性新興産業、資訊化、新型城鎮化、特殊類型地區、海洋等8個方面實施一批重大工程項目。

戰略性新興産業,既有把5G、先進感測器和可穿戴設備等打造成新增長點,也有計劃加速推動基因組學等生物技術大規模應用,加速北斗、遙感衛星商業化應用。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表示,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將有助於實現中國新舊動能的轉換,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

“全面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將能夠助力産業轉型升級和社會治理創新,並給百姓生活帶來便利。”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曉蘭説。

生態環境:19個

十三五規劃提出,以提高環境品質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重點,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過去5年,生態環保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節能減排的指標全面超額完成,但從環境品質狀況和人民群眾的期盼來看,形勢仍然嚴峻。湖南省環保廳副廳長潘碧靈認為,我們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了,要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未來5年,中國將在生態環境領域實施19個重大工程項目,其中5個聚焦資源節約集約迴圈利用,6個致力於環境治理保護,8個打造山水林田湖生態。 “這些重大工程緊扣當前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針對性強,目標清晰。”潘碧靈説。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校長姜耀東則認為,這是未來5年發展的重要目標,而主要手段就是要通過實施好這些大項目,來推動形成綠色生産方式。

空氣品質:292天

十三五規劃提出,實施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氣化工程,到2020年,中國的單位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23%、15%和18%,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特別是治理大氣霧霾取得明顯進展,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也就是292天。規劃還明確提出約束下指標,承諾在未來五年,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

最近20年,中國累計節能量是全球節能量的58%。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佔全球的24%-25%,最近幾年的增量更是佔到全球的37%-42%。中國明確提出自主貢獻目標(INDC),還在發展中國家中第一個提出峰值概念,承諾到2030年左右達到排放峰值。

安徽中鼎控股集團董事夏玉潔認為,以前我們有減排的目標,現在有了與百姓更息息相關、對公眾環境改善更為具體的目標。天津市政府參事包景嶺認為,五年規劃加入空氣品質PM2.5等剛性指標考核,表明國家治理環境的信心,地方政府應該把治理環境作為頭等大事。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國家發改委前副主任解振華説,這些年中國採取了很多措施節能減排。中國在節能、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的進展,受到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2015年,全球碳排放沒有增加,主要貢獻是中國。

都市通勤:1小時

十三五規劃提出,打造城市群中心城市與周邊重要城鎮間1小時通勤都市圈,基本建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中原、成渝、山東半島城市群城際鐵路網,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達到3萬公里,覆蓋80%以上的大城市。

“我們已經進入了以中心城市為主導的城市群時代。”合肥市市長張慶軍説,打造1小時通勤都市圈,可使城市群中各個節點的交流更加便捷,發揮中心城市在都市圈中的輻射帶動,還可以緩解中心城市的交通擁堵等“城市病”。

打造1小時通勤都市圈,有助於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降低主城區人口密度。首席國家安防設計評估高級技師朱良玉認為,把一些非首都功能向北京周邊進行疏解,既有利於優化北京的空間佈局,同時還能輻射周邊地區,帶動區域協同發展。

簡政放權:13條

十三五規劃提出,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行政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規劃在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和資源環境方面設置了4大類25項指標,其中13項約束性指標是用來約束政府的。

2015年,中國徹底終結了非行政許可審批,工商登記前置審批精簡85%,大大方便了民眾和企業辦事,全社會創業創新熱情日益高漲,新登記註冊企業平均每天新增1.2萬戶。

在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看來,約束性指標基本上是針對政府的,是政府必須履行的職責,而預期性指標主要是針對市場化和競爭性領域的,起引導作用的。通過這些指標實現平衡、包容、可持續基礎上的兩個翻番。而湖北回天膠業董事長章鋒則看到簡政放權為企業帶來的好處,他所在的湖北襄陽推行一枚公章管審批,項目審批零障礙、註冊零收費、服務零距離,促進民營經濟活力迸發,拉動當地經濟逆勢上揚。(今日中國 供稿 作者為今日中國雜誌社總編輯 唐書彪)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