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2016全國兩會

共用 決勝小康攻難關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發佈時間: 2016-03-06 責任編輯: 黃富友
+|-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後的中外記者招待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深情的話語展現了新一屆黨中央的民生情懷。

“只有堅持共用發展,共同富裕的道路才可能清晰可見、才不會迷失方向。共用發展理念的提出,是國家發展理念的昇華。”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代表説。

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共用成為引領一個國家發展的理念,全面回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一定能激發潛在的無窮活力,全體人民共同闊步走進共同富裕新時代。

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質、醫生回歸看病角色、藥品回歸治病功能,2月23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上,福建省三明市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情況彙報受到肯定。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需要堅持中西醫並重,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四川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代表説,應通過改革,消除中醫藥産業發展的障礙,形成良性的市場競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致力於改善民生,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的一項項舉措陸續出臺,一個個政策禮包不斷送出,一批批惠民工程不斷實施,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教育乃民生之基。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

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委員認為,以共用的發展理念為先導,要注重“提低”,按照社會成員的需要和國家發展的可能性,實施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根據國家財力的改善,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底線標準,尤其是要讓社會成員在城鄉之間、工農之間逐步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全面小康不能有人掉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但也要看到,我國貧困人口規模還很龐大。截至2014年底,全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12.8萬個貧困村,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人口不僅數量多、分佈廣,而且致貧原因複雜。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1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對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全面系統部署。

“扶貧要更加重視提升貧困地區‘造血能力’。”民建中央調研部部長蔡玲委員認為,貧困地區應將免費教育延伸至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鼓勵高校設立貧困學生教育基金和獎學金,完善助學貸款政策;同時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將職業教育和科技扶貧有機結合,使貧困人口具備一技之長,有利就業。

如何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國務院扶貧辦原主任范小建委員説:“既要在宏觀經濟增長和區域發展層面營造有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發展的良好環境,又要努力到戶到人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高貧困人口的獲得感。

共用不是坐等“分果果”

許多代表、委員指出,民生事業不僅是國家和政府的事,也是億萬群眾自己的事情,共用發展不是坐等“分果果”,而是要共同參與、人人出力。

2015年6月,國務院出臺政策規定,降低全社會創業的門檻和成本,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造有利環境。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共用理念引導下的一項實際行動,通過這一行動,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范小建委員説,在共用發展理念下,城鄉、地區、行業分割和身份、性別歧視將被打破,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權利將得到保障;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也會發生深刻轉變,更多社會主體和社會資本參與到公共服務提供中,從而釋放社會活力,改善公共服務品質。

2015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7.4%,超過同期6.9%的GDP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進一步收窄。

“一方面,通過發展經濟、做大‘蛋糕’,為持續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物質基礎;另一方面,通過持續不斷改善民生,有效解決群眾後顧之憂,擴大消費需求,為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供強大動力。”清華大學教授程京代表説。本報記者 徐雋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