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2016全國兩會

供給側改革,如何啃下硬骨頭?

文章來源: 人民網 發佈時間: 2016-03-05 責任編輯: 肖冰
+|-

  源頭入手

徐 駿作(新華社發)

  攻堅戰

徐 駿作(新華社發)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在經濟新常態下,這一年要如何啃下供給側改革這塊硬骨頭?對此,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消除過剩産能推動創新發展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經濟正在經歷結構性調整。代表委員們認為,當前經濟要完成這一轉型,就必須消除過剩産能,推動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實現創新發展。

“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去産能明確為2016年五大任務之首。”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健表示,當前中國經濟中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結構性矛盾,一批低端、需求減少的産業出現産能過剩,需要消除過剩産能,進行供給側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財經大學教授王愛儉認為,在去産能、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要更好地發展高品質的服務業,挖掘大眾的消費潛力;要擴大高科技産業、高端裝備製造業、戰略新興産業的規模,以創新引領發展,彌補結構轉型中的下行壓力。

作為企業家,全國人大代表、森馬集團董事長邱光和表示,過剩産能的去除有利於市場釋放更多産能資源,從而有機會進行優化重組,讓企業之間進行整合、收購,實現資源配置的合理化,並且實現對經濟結構的合理調整。

“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興未艾,供給側改革又箭在弦上。深化‘雙創’和進行供給側改革,都離不開創新,創新更需要發揮好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優勢。”談及改革需要創新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曉靜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繼續簡政放權降低企業成本

在推動改革攻堅的過程中,代表委員們也注意到,簡政放權對破除經濟調整、産業轉型的障礙有很大作用,有利於企業降低成本,為自身發展提供機遇。

“做企業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知道什麼是不允許的,比知道哪些是允許的,更能幫助投資者開展業務,更能提高投資效率。”全國政協委員、億達集團董事長孫蔭環表示,“正面清單”不可能把所有領域和所有行業都囊括進去,容易造成資源錯配、效率衰減和尋租現象;“負面清單”則可以有效地規避這些問題,而且可以有效地保證市場準入,激發市場潛能。

除了制定“負面清單”,簡政放權、降低企業成本的方式還有很多。王愛儉告訴記者,“財政減稅費、增補貼、結構性減稅、提供融資便利等都是幫助企業降成本的措施。未來可以通過金融要素市場改革,建立與實體經濟相匹配的多層次、多樣化、立體化金融服務體系,有效整合多種資源,服務各類型企業。”

據了解,2016年許多部委都將出臺措施,推動“簡政放權”。例如國家工商總局要求實施先照後證,降低企業開展市場經營活動門檻;環保部鼓勵各類投資進入環保市場,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環境污染,向社會開放部分環境監測項目等。

社會政策托底強化法律保障

採訪中,代表委員們不但談改革攻堅的方式,更注意到在改革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就業是民生根本,由於結構調整因素影響,受到改革衝擊的行業面臨較大的裁員壓力。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應考慮到就業風險防範問題。”王愛儉表示,在處理“僵屍企業”的過程中,應做好企業員工相關權益保護、員工再就業安置以及基本生活保障等預案和政策儲備。只有妥善解決了民生就業問題,才能保持改革中社會的基本穩定。

“簡政放權不是簡單地做‘減法’。”全國政協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提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於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有明確的表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簡政放權、讓政府“做減法”的同時,也要“做加法”,進一步明確政府的監管責任。

李健也認為,完善的市場秩序要有明晰的産權,這就需要政府加強法治建設,為規範市場主體的行為,讓企業在參與市場活動中的合法權益受到更好的保障。“比如加強保護智慧財産權,這對企業來説就很重要。如果沒有辦法得到保護,那麼對創新者的積極性將有很大打擊。”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興義市布穀鳥民族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菁這樣説道。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