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五後創業者杜翔——
希望創業服務更精準
本報記者 張璁
在孵化器的每個清晨,杜翔和他的小夥伴們基本是早上8點半第一波進門、晚上9點最晚一波離開,擠地鐵、吃煎餅果子,一週6天。
杜翔是85後創業者,煉金術學堂的聯合創始人。在創業前,杜翔有4年的金融機構和教育諮詢的工作經歷。在國家大力鼓勵創業創新的機遇期,特別是去年全國兩會提出的“網際網路+”戰略,讓他覺得時不我待,于2015年8月投身創業的大潮,在中關村開始從事金融線上教育的創業。
常奔波于北京金融街、國貿、望京、中關村等金融機構聚集的地方,週末就在家辦公或者約合作方聊聊。累了,晚上就在自家樓下跑會兒步、衝個澡,“方向定了,就去最好地執行,不虛度每一天。”杜翔説。
半年多中關村的工作和生活,杜翔發現,中關村聚集了最優秀的人才和智力資源,找誰都方便。他親眼看到鼎好、海龍這樣的寫字樓在清退落後的産業和商鋪,工作環境在變好、人才層次在提高。
“網際網路的大發展加速淘汰線下的商鋪,提高了商品配置的效率。”杜翔覺得。
不過,杜翔也有自己的困惑。去年夏天來這裡創業的時候,他看到創業大街人聲鼎沸、孵化器裏熱火朝天,半年過去了,熱度有點消退,孵化器裏面的入駐團隊似乎沒以前多了。“希望我們的創業融資環境不要變差。”
豐沛的資金是公司快速成長的助推劑,然而融資的過程並不順利。創業伊始,在校友的推薦下,杜翔的公司很快得到一筆啟動資金。找技術合夥人開發網站和産品,每個月好幾萬的工資成本,加上行銷推廣的成本……很快第一筆錢花出去了。第二輪融資迫在眉睫。在見過十幾個投資人後,終於與一家機構達成融資意向,但在敲定前夕,投資人以線上教育成功率低、融資環境變差等原因,回復“希望産品再打磨打磨”。
從事金融行業的杜翔感受到,去年股市的異常波動對創業融資領域有傳導,創業公司融資越來越不容易。杜翔在金融教育課程研發中,重點推出了投資者教育模組,他認為:“股市鉅額虧損、P2P平臺跑路現象頻發告訴我們,普通投資者在投資理念和基礎知識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國家在投資者教育一塊還處於薄弱階段。”
今年的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杜翔也有自己的一些期待。
他認為,應該鼓勵創業回歸理性,現在存在創業泡沫的現象,有的人為了創業而創業、為了融資而融資,創造了眼花繚亂的概念和偽需求。“市場媒體為了吸引眼球,誇大融資數據吸引眼球,使得創投圈很浮躁,真正需要的是實幹,而不是曝光。” 杜翔説,創業要往符合産業發展和産業政策的方向引導。
杜翔經過他這一年的觀察,看到一些地方孵化器建設存在泡沫,雖然高品質的創新空間和優惠的政策也有了,“但創業者更需要的是資源的對接和共用,以及找資金、法律、稅務方面的培訓和服務。”
四川青年農民工張華均——
“我們的訴求,政府聽得見”
本報記者 王明峰
在成都王府井商城背後梓潼橋正街上,33歲的四川資陽小夥子張華均和老婆趙明媚圍著一個鍋盔攤,整日忙得不亦樂乎。自銷加批發每天要做七八百個鍋盔,早上四五點鐘起床開工,晚上七八點收攤,回去還要做餡。
5年前,張華均靠著賣成都小吃軍屯鍋盔在成都站穩了腳跟。雖出生農村,但會念“生意經”。鍋盔跟肥腸粉是絕配。張華均就乾脆把鍋盔攤開在一家肥腸粉店裏。説是店,其實是停車場沿街搭的棚屋,從外形上看,更符合人們常説的“蒼蠅館子”。
店面算不上高大上,顧客卻很多,還有慕名而來的。張華均説,軍屯鍋盔是成都名小吃。他是在傳統名食酥鍋盔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原料上增加了鮮豬肉、豬油、雞蛋、五香粉等;技藝上,採用小包酥的辦法,又改進成抹酥的手法,使酥層均勻。
捍麵、抹醬、揉捏,張華均把圓圓的面餅交給趙明媚煎烤。趙明媚先把面餅在鍋上用油煎黃,再放入烤爐中把油烤幹。鍋盔隨之成形,原來的面餅經層層揉捏碾壓後變成了一圈一圈的,出鍋後,不但油潤、松泡、層次分明、風味突出,且外形美觀,誘人食欲。
時近中午,電視裏開始播午間新聞,張華均隨口問道,“是不是快開全國兩會了?”
“下月初。你們關注兩會啊?”看到他們如此關心兩會,記者就順桿爬。
“全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事關千家萬戶,我們怎麼能不關心喲。”張華均半開玩笑地説,現在兩會離老百姓越來越近了,會上經常能聽到跟我們尋常百姓有關的話題。
“對今年兩會有什麼期待嗎?”記者打破砂鍋問到底。
“期待很多啊,孩子要上學,生意想做大。”趙明媚接過話茬説,孩子已經3歲了,馬上要上幼兒園。“外地人在成都上學門檻很高,想上好學校還得交好幾萬。對我們這種小本生意人來説,那是可望而不可即呀。”説著,她嘆了口氣。
“還有這店面朝不保夕。馬路對面大樓要是建起來,政府如果嫌這邊不好看,影響市容,説不定哪天説拆就給拆了。到那時,我們去哪兒做生意?”聽老婆這麼悲觀,張華均趕緊安慰,“事情沒那麼糟糕,走一步講一步。實在不行,咱就把這‘軍屯鍋盔’的牌子扛回老家去。”
張華均這麼説,是因為老家有他的牽掛。家裏田地都交給父母種了,可總有一天父母要老去,那時他們是回去還是留下,真的很難取捨。回去,掙錢肯定沒有現在這麼方便;不回,城裏又有很多這樣那樣的門檻。“希望兩會多關注一下農民工,讓外出打工更安心,返鄉創業有更多實招。”
上海青年白領吳銳——
最關注政策方向和民生改善
本報記者 曹玲娟
元宵剛過,施耐德電氣(中國)工業工程自動化項目經理吳銳已是忙得不可開交,“春節像是一眨眼過去了,各項工作又開始緊鑼密鼓。”38歲的吳銳一直衝鋒在上海外企,從事的都是發電行業成套設備領域。他説,自己工作在外企,卻是十多年的老黨員,一直都比較關心全國兩會:“往小裏講,關心兩會,就是關心我們自己的工作生活。兩會一年一度,就像是春節過後各項工作的衝鋒號。‘春江水暖’,靠兩會知曉。”
從事的是工業領域,國家經濟走勢是必須要關心的。“電器設備受宏觀政策和經濟走勢影響大,我們公司以前國內的項目多,現在已逐步向國外項目延伸。公司最近和中國企業合作的幾個國外項目,都是往‘一帶一路’的方向上走。”吳銳介紹。
吳銳和他的同事們都希望通過兩會對國家的發展方向有更多把握。比如供給側改革究竟怎麼展開、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怎麼部署……當然,白領們的午餐時間,大多比較輕鬆,這會兒還是説起跟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政策時最為熱鬧,生不生二孩啊、房價怎麼走啊、股市怎麼辦啊……“我們這代人,關注的、忙碌的,都是跟生活相關的實實在在的事情。”吳銳笑著説。
吳銳的女兒有3個月大了,他自詡為“空前絕後的一代獨生子女”,一直想讓孩子能有個伴,“一直沒放棄,要看家裏‘領導’批不批。”吳銳開著玩笑。現在國家允許生二胎了,但作為父母要考慮的事情很多,自己家已是三代同堂,正面臨住房的改善型需求。他説,希望兩會能更關注民生問題,比如如何增加可支配收入、增強老百姓的安全感、提升老百姓的購買力等。
“我很關注個稅改革這一塊,希望未來能以家庭方向來徵稅。”吳銳説,在一些發達國家,如果你有孩子,稅收的抵扣非常高,“政府是不是可以給我們這些納稅的主力軍們更多開源節流的政策考量,減少家庭負擔?”
但吳銳還是覺得應該生活在中國,生活在上海:“從現有條件來説,也許沒那麼好;但看未來的話,我對國家是有信心的,國內的機會會更多!”他説,“希望未來的改革,能增強老百姓的幸福感,畢竟發展到最後,還是要看它能不能讓你有更好的生活。”
“上海自然居不易,可能遇到很多問題,但畢竟選擇了這裡,也有回不去的故鄉,還不如老老實實做事,上海這座城市的氣質不也是以做事為主嗎?”吳銳臉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雲南基層青年檢察官張琪——
希望多反映青年呼聲
本報記者 楊文明
生活、工作,現在、將來,在張琪看來,都和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息息相關。
“80後”張琪是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人民檢察院公訴二科科長,和很多人一樣,醫療和教育是張琪最為關心的議題。她身邊很多人想生二孩但都有些畏難,“也許更給力的民生改善能讓他們下定決心。”張琪説,兩會看似離生活很遠,但它的每一項決策,都關係到普通人的切身利益。
張琪覺得自己雖然在基層,卻可以從全國兩會上獲得一些工作的啟示,比如近幾年兩會議題格外關注民生、反腐問題。作為檢察機關,這兩年就把保障食藥安全、維護民生民意、加強懲治和預防職務犯罪等工作作為工作重點。
張琪所在的官渡區外來人口較多,刑事案件發案率高,社會治安面臨不小壓力,加班加點成為張琪和同事的家常便飯。她期望代表委員能就社會治理創新多提一些建議,推動解決社會治安管理難題。
從懵懂入職到成為業務骨幹,張琪經歷了蛻變,也面臨著抉擇:司法改革的大幕徐徐拉開,下一步往哪去,兩會有重要推動作用。
不過張琪最關心的還是自己職業的未來。“司法體制改革讓我們又期待又擔憂,期待改革助推法治進步,擔心改革措施能不能體現公平公正和科學合理的價值追求。”張琪説。
按照目前司法體制改革方案,檢察官實行員額制後,官渡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職數將從目前的70多人削減一半,這意味著不少現任檢察官可能成為司法輔助人員,如何調動年輕檢察官的積極性,是個不小的挑戰。
改革後能不能繼續做檢察官,張琪也心裏打鼓,不過她還是充滿期待。“改革有助於檢察官獨立辦案,確保司法公正和法治進步,這對法律人來説意義非凡。”
“實行檢察官員額制意味著必然導致檢察官數量減少,如何打破論資排輩,使有能力的年輕人參與競爭?”張琪告訴記者,希望這些關係年輕人利益的話題能成為兩會的議題。
待遇,也是基層年輕公務員關心的話題。像張琪這樣的基層檢察官每個月只有3000多元的工資,還要經常加班,家庭與工作無法兼顧,有的人就選擇了辭職。張琪期待,司法體制改革過程中能夠多關注年輕人的需求,讓年輕人能夠憑能力留下來並對未來充滿信心。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01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