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
病還沒看,先為醫保奔千里
新京報:你是眼科醫生,是什麼讓你關注到異地醫保結算的問題?
孫豐源:工作中,我很少看本市的普通眼科,我的病人都是從外地來的,這些病人幾乎都面對醫保報銷、結算的問題。
我以前在醫院分管醫保工作,對這方面了解比較多。不能實現醫保異地結算,患者不但要先墊付醫療費,在醫保報銷程式上也很費週折。
新京報:這給病患的生活帶來哪些實際的影響?
孫豐源:許多農村來的病人,一住院往往醫療費成千上萬。沒有錢,又不能直接在我們醫院刷卡,就得先墊上。一些病人治一場病,生活就成問題了。等他治完病回去,有的要經過鄉鎮、縣,再到地區一級,才能報銷,拿到錢又得經過一段時間,給他們造成了不小的經濟負擔。
還有時間上、交通上的成本。有的病人不是治好了回去走報銷程式,而是在看病期間就要回家辦醫保手續。
新京報:有讓你印象深刻的事例嗎?
孫豐源:就在上週四(2月25日),我在門診給一個從貴州來的病人看病。他患的是眼眶腫瘤,我告訴他需要住院治療。但他跟我説,得先回去辦醫保轉診手續。我問他,“怎麼不在家辦好了轉診手續再來我們醫院看呢?”他説:“萬一你這裡治不了,或者不給我治,我還得到別的城市,那轉診還得重辦。所以得先來一趟看看。”
病還沒治呢,就得先大老遠地折騰。
新京報:除了經濟和時間上的成本,不能實現異地醫保結算還帶來哪些問題?
孫豐源:一個社會公平的問題。我們國家現在基本實現了醫保全覆蓋,但為什麼地區之間支付的標準不一樣?比如你花100塊錢,在天津可以報70,回到家鄉就只能報50了。這影響了我們醫療保險的公平性。
這個民生問題對民眾影響很大,也很迫切。在這方面,政府應該下決心,讓它一致起來。
分析
“實行單病種付費,進而統一醫保標準”
新京報:你認為解決異地醫保跨省結算的困難在哪?
孫豐源: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各地在醫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上存在很大差異。經濟發展好的、交醫保多的省市,醫保基金就充足,報銷的標準就不一樣。除了要解決發展的問題,還要在全國層面協調統籌。
還有醫保報銷目錄、用藥目錄上的問題。同樣一個病,我給病人開了這種藥,在我們這可以走醫保報銷,到了他的戶籍地就不能報。所以醫保目錄也要儘快實現全國統一。
新京報:對此你有什麼解決的建議嗎?
孫豐源:我們現在實行的單病種付費,就是通過統一的疾病診斷分類,制定出每種疾病的定額償付標準,醫保機構按這個統一標準向醫療機構支付費用。
比如白內障,根據合情合理的醫療資源消耗,制定出它總共需要花多少錢來治。單病種付費的項目越多,規劃就越強,進而推動全國的醫保標準實現統一。用制度來約束醫療行為。這對推動統一醫保標準有很大意義。
新京報:人社部提出,讓60%左右的群體異地就醫能在同一城市內實現,30%左右群體在一個省內不同城市之間可以實行結算。如何實現90%的人能在省內看病?
孫豐源:實現分級診療轉診制度,把病人留在基層治療。這是對的。應該讓醫生來選病人,而不是病人來選醫生。很多病人想著要到大城市、大醫院去看,當然也是他們出於對身體的擔心,但病人不知道哪家醫院能看好他的病啊。
新京報:把病人留在基層治療,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孫豐源: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基層要有藥,二是要有能治病的醫生。現在我們越是基層,報銷的比例越大,引導病人在社區就醫。但是很多藥,社區的衛生機構都沒有,迫使病人往上流動。
現在好的醫生都願意到大醫院工作,我們要想怎麼樣能把人才留下來。如果基層的硬體設施、藥品種類都齊備了,老百姓也不會花著機票錢、火車票錢到外地去看病。
建言
“持居住證應能享受戶籍人口醫保待遇”
新京報:是不是説實現了分級診療和轉診制度,就能消除異地醫保結算的問題了?
孫豐源:除了到大城市看病的人之外,還有大量的進城務工人員和常居在城市裏的非戶籍人口。現在,除了急診外,大部分不能實現異地醫保結算。
國務院發文提出,要把城鎮居民醫保和農村新農合統一成一個城鄉醫保,這對於實現跨省醫保結算有推動作用。
新京報:解決這些常居在戶籍地外的人看病的問題,你還有哪些建議?
孫豐源:中央提出推行居住證制度,這是一個好的切入口。除了統一醫保標準,實現跨省醫保結算外。如果持居住證的居民能夠享受戶籍人口的待遇,這就不存在“異地”的問題了。
所以,“異地”問題,實際上涉及戶籍制度的問題。我也希望政府能夠儘快出臺政策,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的步伐。至少在我看來,在醫保方面,應該先推動有居住證的外來人口享受和戶籍人口同樣的醫保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