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紙片+”是一檔趣味解讀國家“十三五”規劃的視頻節目,共七期內容,主題分別為:“十三五”規劃六大話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個啥、黨的領導、生態文明建設、精準扶貧、五大發展理念、慈善法和反家暴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個啥?

“小康社會”不是新詞兒,甭管問誰都耳熟能詳。可“小康社會”究竟是個啥?估計沒幾個人知道,“十三五”開宗明義“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下面小編用三個故事給您説個清楚道個明白。

話題一:“小康社會”的由來

話説,中國有本古書叫《禮記》,“小康”一詞用來描繪一種社會模式最早出自這裡。它是這樣説的,“國運清明,民無饑饉,謂之小康”。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小康”是國家比較安寧清明,百姓豐衣足食的社會狀態。

話題二:“小康社會”的發展

最早,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曾將“小康”概念作為自己的革命理想。他在《三民主義》中説,民有、民治、民享,就是所追求的大同小康世界。

1979年底,鄧小平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他説:“翻兩番,國民生産總值每人平均達到八百美元,即是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 從理論上最早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的命題。

1982年,黨的十二大把“小康”作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目標。

1987年,黨的十三大正式將實現“小康”列為“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目標。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今後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構想。

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十三五”規劃建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制定具體路線圖。

話題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內涵

小華一家生活在城市,是個標準的工薪階層,一套90平米的住房,一輛代步車。小華很能吃苦,給自己制定了一個五年奮鬥目標:2020年工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保持20萬的年收入水準;家庭花銷重點不再是吃喝拉撒,而是有更多的錢用於參加健身俱樂部、學習培訓班、親子娛樂活動等方面;把在農村的父母接來北京,給老人買套溫馨的房子;吃上更健康更綠色的各類食品;孩子上個好學校,學到豐富的知識,成為聰明伶俐的好孩子;小區環境更加優美,周邊公園等設施齊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十三五”規劃描繪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藍圖,用三個詞來形容:塑型、強體、鑄魂。

塑型:到2020年,建成一個成熟定型的中國。包括:建設服務型政府、建成開放型經濟體系、建成創新型國家、建立學習型社會、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等。強體:到2020年,在方方面面建成體魄健康的中國。包括:産業強、人才強、法治強、文化強、環境優美、人民身體健康、全民富裕等。鑄魂:到2020年,形成一個昂揚向上的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內化於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