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新疆扶貧開發工作,實施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新疆各族人民把中央關懷、全國支援轉化為內生動力,以區域發展為基礎、産業支撐為關鍵、素質提高為前提、條件改善為保障、發揮主體作用和形成合力為根本,扶貧開發取得歷史性成就,厚植了脫貧攻堅的基礎和優勢。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實現到2020年新疆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確保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結合新疆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深刻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立足“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新要求。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吹響了攻堅決勝的衝鋒號,脫貧攻堅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務,打贏這場硬仗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我國國際形象。貧困地區是我區發展中最突出的短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對於促進改革發展成果共用、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團結群眾、凝聚人心,遏制宗教極端、抵禦“三股勢力”滲透,促進民族團結和邊防鞏固,確保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具有更加特殊重要的政治意義。
扶貧開發已經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新疆是全國貧困發生率較高的省區之一,剩下的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較深,特別是南疆四地州貧困人口高度集中、規模較大,減貧成本更高,脫貧難度更大。實現到2020年新疆261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既定目標,時間緊迫,任務艱巨。各級黨委、政府必須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切實提高思想認識,強化政策措施,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這塊最大短板,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
二、全面把握脫貧攻堅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發展理念,堅持理念引領、問題引領、實踐引領,聚焦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把爭取和凝聚人心作為根本要求,堅持就業第一、産業帶動、基礎先行、開發開放、創新驅動方針,堅持扶貧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堅持精準幫扶與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開發緊密結合,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並重,堅持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有效銜接,採取超常規舉措,拿出過硬辦法,舉全疆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二)脫貧目標
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區平均水準,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準。確保全區現行標準下的261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302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3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南疆四地州區域性整體貧困。
(三)基本要求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夯實組織基礎。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嚴格執行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區地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切實加強貧困地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好事讓基層組織幹、好人讓基層幹部當,使其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鬥堡壘。
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增強社會合力。強化各級政府責任,引領市場、社會協同發力,鼓勵先富幫後富、北疆幫南疆、兵團幫地方,深化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援疆扶貧“四位一體”的扶貧機制,形成政府主導、行業實施、全社會參與、合力攻堅的新局面。
必須堅持精準扶貧,提高扶貧成效。堅持“六個精準”、到村到戶,堅持項目編號、受益戶標識、貧困人口扶持證、貧困戶檔案“四統一”,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和“十大專項行動”,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的問題,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切實提高扶貧成果可持續性,讓貧困人口有更多的獲得感。
必須堅持基礎先行,實行産業帶動。著力於夯基礎、強支撐,以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突破制約瓶頸,以産業帶發展促就業保增收,形成脫貧致富、持續發展的長期效應。
必須堅持保護生態,實現綠色發展。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堅持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決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推進扶貧開發,積極探索生態脫貧新路子,讓貧困人口從生態建設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
必須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處理好國家支援、社會幫扶和自身努力的關係,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勞致富精神,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創新體制機制。突出問題導向,創新扶貧開發路徑,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創新扶貧資源使用方式,由多頭分散向統籌集轉机變;創新扶貧開發模式,由偏重“輸血”向注重“造血”轉變;創新扶貧考評體系,由側重考核地區生産總值向主要考核脫貧成效轉變。
(四)脫貧路徑
貧困人口脫貧路徑。把實施“五個一批”工程作為實現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路徑,依託扶貧開發資訊系統“大數據”,找準各批貧困人口,使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有勞動能力的174萬人主要通過發展生産和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實現脫貧,其餘87萬喪失或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行社會保障政策兜底脫貧。在2015年對76萬人脫貧驗收基礎上,2016年脫貧63萬人,2017年脫貧59萬人,2018年脫貧28萬人,2019年脫貧22萬人,2020年脫貧13萬人。
貧困村退出路徑。把實施整村推進扶貧規劃作為貧困村的退出路徑,制定全區統一的貧困村脫貧退出計劃,建立貧困村退出機制。堅持縣市主導、鄉鎮組織,編制和實施貧困村整村推進扶貧規劃,確定規劃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以“經濟強村、産業富村、科技興村、文明建村、依法治村”為基本思路,匯聚各項政策資源,圍繞改善生産生活條件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的産業建設,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社會事業建設,加強以班子建設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建立和完善貧困村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確保全區3029個貧困村如期退出。在2015年對476個村驗收退出基礎上,2016年退出810個,2017年退出800個,2018年退出450個,2019年退出303個,2020年退出190個。
貧困縣摘帽路徑。把實施整縣脫貧攻堅規劃作為貧困縣摘帽的支撐平臺,按照“先易後難、先北後南”的原則,分批確定年度貧困縣摘帽計劃,編制整縣脫貧攻堅規劃實施方案。堅持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行業專項規劃相銜接,整裝整合各類資源,加快推進貧困縣水利、交通、能源、資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現代農牧業、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特色旅遊業、特色民族文化産業集群,協調發展城鄉經濟,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增強縣域綜合發展和脫貧實力。在2015年伊吾縣、和布克賽爾縣率先摘帽的基礎上,2016年民豐、察布查爾、青河、托裏、巴裏坤等5縣摘帽,2017年洛浦、澤普、麥蓋提、巴楚、喀什、烏什、烏恰、尼勒克、吉木乃、裕民等10縣市摘帽,2018年于田、疏附、岳普湖、阿合奇、柯坪等5縣摘帽,2019年和田縣、和田市、英吉沙、疏勒、塔什庫爾幹、阿圖什等6縣市摘帽,2020年墨玉、皮山、策勒、莎車、葉城、伽師、阿克陶等7縣摘帽。
片區整體脫貧路徑。突出南疆四地州脫貧攻堅主戰場地位,堅持“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思路,編制《“十三五”南疆四地州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實施規劃》,明晰發展思路和戰略定位,統籌功能分區和空間佈局,確定建設重點和攻堅任務。以“大喀什”、 阿克蘇為“兩核”,依託南疆鐵路和喀什-和田高速公路,連和田、帶克州,形成“兩核”“兩軸”“多組群”和“多點陣”的城鎮空間結構,加快區域中心城市和産業聚集區建設,增強輻射帶動作用。按照優化空間結構、保護生態環境、集約開發和協調開發的原則,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城鄉發展一體化,適度集中人口、集聚産業,著力提高重點城鎮地區綜合承載能力;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在生態紅線範圍外的山區高原和平原荒漠區、水土保持區、乾旱風沙區,發展生態産業和生態産品。通過加大特殊政策扶持和財政投入力度,加快南疆四地州區域發展,強力帶動主戰場脫貧攻堅,進而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三、強化精準脫貧攻堅措施
(五)實施特色産業帶動專項行動
制定貧困地區特色産業發展規劃,優農重商崇企,出臺專項政策、統籌使用涉農資金,推進貧困地區農林牧結合、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按照穩糧調棉、優果興畜的總體思路,實施“一村一品”“一戶一業”和“聯戶多業”計劃,重點支援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生態綠色種養業、林果業、設施農業。扶持發展飼草料種植,促進飼草料交易流通,以肉羊肉牛和禽類養殖為主,優化畜牧養殖業結構,鼓勵戶戶養畜,倡導庭院畜牧業,發展畜禽適度規模養殖,形成具有貧困地區特點的畜牧業生産佈局。加快發展貧困地區林下經濟,支援農産品産地初深加工項目建設。推進南疆四地州庭院經濟發展,支援貧困戶發展多元化庭院經濟。建設特色農作物生産基地,支援民族特色的傳統手工業、民族藥業、清真食品加工業。
依託貧困地區自然人文資源,實施鄉村旅遊扶貧工程。支援發展一批旅遊扶貧試點村,打造一批“農家樂”“牧家樂”示範品牌,形成一批自然生態觀光、農業農事體驗、民居建築觀賞、民族文化展示等産品。落實國家對貧困戶發展鄉村旅遊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旅遊資源、扶貧資金入股參與旅遊開發,確保貧困群眾通過旅遊扶貧獲得穩定收益。
加大對貧困地區農産品品牌推介行銷力度,全方位開拓市場,打好綠色、生態、有機牌,形成品牌優勢。積極發展貯藏保鮮業,加快農産品倉儲物流等服務體系建設。按照統一標準、統一模式,在援疆省市打造新疆特色農産品終端銷售平臺。大力推進“網際網路+”,完善網購、微商、電子結算、出口取送貨等服務功能,將農村電子商務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支援供銷、郵政以及大型流通、電商企業建設農村電子商務配送網路,打通農村電子商務“最後一公里”,帶動産業鏈始端貧困戶增收。
堅持龍頭拉動、效益覆蓋,培育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機制。推行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等靈活的混合編組發展模式,鼓勵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貧困戶的土地、草原、林地經營權入股。
(六)實施轉移就業專項行動
立足産業帶動、就地就近、疆內解決、援疆促進,拓展就業渠道,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就業扶持政策,切實落實好稅收減免、社會保險補貼、職業培訓補貼等就業政策,提高企業穩定吸納就業的能力。支援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生態工業園區、現代農牧業園區,佈局發展農副産品加工、特色輕工、礦産資源加工等特色産業項目,放大“短平快”項目就業效應,拓寬貧困地區就業空間。依託紡織服裝産業,輸送一批來自貧困家庭的技術工人。支援發展基礎好的縣市與貧困縣開展結對子幫扶,落實14個地州市和兵團14個師幫扶貧困縣鄉村就業的任務。
以提高就業創業技能為核心,以促進轉移就業為目標,整合培訓資源,多層次、多渠道開展貧困家庭勞動力培訓,切實提高技能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貧困家庭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免費職業培訓,推動職業技能提升培訓。開展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培訓一人、帶動一批。創新培訓用人一體化機制,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推行終身技能培訓制度,重點支援“兩後生”、貧困家庭勞動力、農民工免費接受職業培訓。依託企業資源,創新培訓方式,推行新型學徒制。2018年實現少數民族“兩後生”和農村勞動力國語、職業培訓全覆蓋。
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支援發展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職業農民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創業致富帶頭人帶動扶貧對象積極參與創業項目,提高自主創業能力。加大創業擔保貸款支援力度,符合條件的可享受一定額度的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政策。完善扶貧龍頭企業認定和評價制度,強化對貧困戶的輻射帶動。對吸納貧困戶參股、帶動增收效果好的産加銷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給予扶貧貸款支援。對貧困戶開辦小商店、小作坊、小飯店和小攤點等微利項目,納入創業扶持政策範圍。支援鄉鎮集貿市場、農村超市、冷庫、供銷超市建設,為解決當地就業鋪路搭橋。鼓勵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使用當地貧困勞動力,提高南疆四地州富餘勞動力工資性收入。
加強創業項目推介、跟蹤服務、信貸支援,激活創業動力。健全創業服務體系,建立面向貧困地區的創業服務平臺,對貧困家庭高校、職業學校畢業生優先組織就業創業培訓或就業見習,鼓勵企業提供崗位優先招聘。鼓勵地縣對出疆務工的農村貧困人口給予交通補助,積極引導貧困群眾有序到內地就業,銜接援疆省市做好疆外就業工作,鼓勵在疆企業、政府投資和各類援疆項目優先吸納當地勞動力。搭建勞務經濟服務平臺,促進改善勞務人員就業結構,著力推動品質型、技能型長期穩定就業。進一步完善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獎勵資金管理辦法,對成功實現農業勞動力有組織轉移就業的鄉鎮、村等基層組織、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勞務派遣機構、勞務經紀人等給予專項補助。
(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專項行動
認真核實易地搬遷貧困人口數量,編制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十三五”專項規劃,制定年度項目計劃實施方案,合理確定住房建設標準,明確搬遷任務和資金來源,統籌安排安置區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教育衛生等公共資源配置,落實搬遷戶産業發展、就業崗位等措施,確保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落實搬遷扶持政策。銜接易地扶貧搬遷規劃與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搬遷涉及新增建設用地的,不做年度用地計劃指標限制。建立易地扶貧搬遷用地手續辦理審批綠色通道,簡化用地審批流程,允許邊實施邊報批。通過調撥、轉讓或集中進行土地整治等方式,解決搬遷貧困戶宅基地、口糧田。落實差異化搬遷資金補貼政策,加大各級政府投入力度,創新投融資機制,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提高補助標準。地方政府對符合條件的搬遷戶,落實每戶5萬元以內、貼息3年的發展生産貸款。保障搬遷戶原址的財産所有權和土地、草場、林地承包權不變。進入城鎮、具有穩定就業和生活條件的搬遷戶,由農民轉為城鎮居民,有序實現市民化。
創新扶貧搬遷方式。尊重群眾意願,利用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工業園區、條件較好的中心村等,採取行政村就近集中安置、移民新村集中安置、小城鎮或工業園區安置、鄉村旅遊安置、插花安置、投靠親友等多種方式,實行靈活搬遷。在一次性整體搬遷難度較大的地區,整體規劃、分批安置。按照産城融合、宜居宜業的要求,建設“扶貧安置園區”,實行扶貧搬遷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災後恢復重建、生態保護相結合,推進貧困戶向城鎮搬遷,實現人口和産業適度集中。開展利用農民進城落戶後自願有償退出的農村空置房屋和土地安置易地搬遷農戶的試點。
(八)實施生態補償脫貧專項行動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走“兩個可持續”道路,嚴格落實功能區保護與發展規劃。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防沙治沙、濕地保護與恢復、退牧還草、水生態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項目和資金安排向貧困地區傾斜,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提高貧困人口參與度和受益水準。在保持耕地原承包權不變的前提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整治新增的耕地可用於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
繼續實施一批林業重點工程和生態治理修復工程,加強天然林保護和自然保護區、綠洲週邊防護林建設,加快重要河流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全面落實草原禁休牧、草畜平衡措施,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創新生態資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使當地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人口轉為生態保護人員,吸納到生態保護的管理體系。貧困縣設立生態公益崗位,優先安排貧困人口就業。加強碳匯交易市場體系建設,優先支援貧困地區開展碳匯交易,産生的收益直接落實到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展貧困地區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健全公益林補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對因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建設需要搬遷的貧困人口實行生態效益補償。
(九)實施教育扶貧專項行動
加快實施教育扶貧工程,教育經費重點向貧困鄉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傾斜,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品質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合理佈局貧困地區農村幼兒園、中小學校,改善教學條件,加快標準化建設。學前教育要以雙語教育為重點,著力加強養成教育。堅持立德樹人,兼顧就業需求,重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著力加強中小學基礎知識、思想素質和技術素養的培養,優先在貧困地區推動高中階段普通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融通發展。基本普及15年教育。加大職業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的力度,逐步提高高等職業院校生均經費和中職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增加面向貧困地區的高校專項招生計劃,實施中職應屆畢業生推薦直升招生計劃。
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加強有專業特色並適應市場需求的中等職業學校建設,努力辦好貧困地區特殊教育和遠端教育。積極吸引內地教育資源到新疆貧困地區舉辦雙語學校,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實施雙語特崗教師計劃、雙語幼兒園教師招聘計劃、定向培養免費師範生、援疆省市和新疆師生支教、銀齡支教等計劃,拓展教師補充渠道。加大對鄉村雙語教師隊伍建設的支援力度,加快培訓一大批合格雙語教師、一專多能教師。建立健全自治區統籌鄉村教師補充機制,推動城鄉教師合理流動和對口支援。全面落實南疆四地州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鼓勵城市優秀教師到貧困鄉村中小學、幼兒園開展支教。
全面落實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大力推進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完善貧困戶大學生學費減免制度,安排貧困戶子女到城市接受學費、生活費全免職業教育。加大對貧困家庭大學生的臨時救助力度,高校校內公益崗位優先安排貧困戶大學生,對貧困家庭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支援。落實就讀普通高校等方面的資助政策,在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基礎上增加自治區補助額度,建立保障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制。參照農村義務教育保障機制,建立農村學前雙語教育經費保障長效機制。實施“雨露計劃”,對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予以補助。實施教育扶貧結對幫扶行動計劃。
(十)實施社會保障兜底專項行動
完善農村低保綜合測評辦法,精準確定低保對象。將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産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範圍。健全社會救助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指導各地制定農村低保標準,低保標準較低的地區逐步達到國家扶貧標準。對邊境一線居民實行差別化補助政策。加快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適時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逐步提高保障水準。
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大力提升貧困人口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保障水準。進一步擴大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對貧困人口的覆蓋面,統籌使用城鄉醫療救助基金,逐步提高新農合財政補助標準,對貧困人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繳費部分由城鄉醫療救助資助其參保。全面實施大病保險制度,探索財政支援貧困戶購買重大疾病醫療保險補償辦法。逐步降低貧困人口住院起付線標準,降低貧困人口大病費用實際支出,對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和大病保險支付後自負費用仍有困難的,加大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等幫扶力度,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範圍。加大農村貧困殘疾人康復服務和醫療救助力度,擴大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範圍的殘疾人員醫療康復項目。建立貧困人口健康卡。建立新農合+大病保險費結算+醫療救助資金“一站式”服務機制。重大疾病貧困患者住院費用實行即時結報,由各定點醫院全額墊付新農合和民政救助予以補助的費用。
加大對貧困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力度,到2020年實現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準化全覆蓋。完成貧困地區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標準化建設,積極促進遠端會診向貧困鄉鎮衛生院延伸。加大貧困縣鄉鎮衛生院衛生室人員招錄工作,適時充實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為貧困縣鄉醫療衛生機構訂單定向培養醫學類本科專科學生。強化鄉村醫生培訓培養,鼓勵在崗鄉村醫生接受學歷教育。開設中職(中專)農村醫學專業,開展訂單定向招生,提高貧困村鄉村醫生學歷層次。建立二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與貧困鄉鎮衛生院穩定持續的一對一幫扶關係。支援和引導符合條件的貧困地區鄉村醫生按規定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全面落實臨時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適時調整殘疾人生活與護理補貼標準。在自願前提下,對符合條件的農村特困人員實行集中供養。搭建政府部門救助資源、社會組織救助項目與貧困農戶救助需求相對接的資訊平臺,鼓勵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和愛心人士開展慈善救助,引導有影響力的慈善組織和企業設立社會救助扶貧公益基金、組建慈善救助機構。健全農村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單親貧困婦女的福利保障體系,大力推進農村“三留守”人員關愛行動。加強貧困地區傳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工作。全面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新生兒疾病免費篩查、婦女“兩癌”免費篩查,孕前優生健康免費檢查等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加強貧困地區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工作。
(十一)實施民生改善專項行動
深入推進“民生建設年”活動,改善貧困地區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繼續推進安居富民、定居興牧工程,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特惠政策,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適當提高補助標準。實施貧困村集中供水鞏固提升工程,全面解決貧困戶飲水困難、飲水安全問題。實施農網建設與改造工程,提高農村電力保障能力,解決未通電自然村生産生活用電問題。加快貧困村“村村通”工程建設,提高農村公路通達通暢服務能力。推進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向沿線貧困鄉村延伸。繼續推動貧困村生活區、養殖區、種植區“三區分離”,加大生活垃圾處理、污水治理、改廁和村莊綠化美化力度,推進貧困地區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以“進村入戶”末梢性工程建設為重點,深入實施整村推進扶貧規劃,著力解決“最後一公里”“最遠一戶人”的問題。
(十二)實施突破瓶頸制約專項行動
把基礎設施建設擺在優先位置,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優先向南疆四地州、邊境地區、特困山區、沙漠腹地傾斜,讓貧困地區農牧民從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得到更多實惠。通過實施一批水利、交通、電力、生態等重大項目,努力構建起相對完備、支撐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體系,為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創造條件。
“十三五”期間,續建、新建一批大型山區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重點內陸河和災害性河流防洪工程,完成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快建成向東出疆通道,打通向西出國境通道,建設一批機場,架起南疆“空中通道”,加快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國防公路、口岸公路、農村公路建設,保證出疆通道通達通暢。推進北電南送,形成環網,有效解決南疆缺電問題。
完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加快推進寬頻網路覆蓋貧困村。加快貧困地區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支援郵政、供銷等系統在貧困鄉村建立服務網點。支援電商企業拓展農村業務,加強貧困地區農産品網上銷售平臺建設。加強貧困地區農村電商人才培訓,對貧困家庭開設網店給予網路資費補助、小額信貸等支援。
(十三)實施邊境扶貧專項行動
堅持“一線守邊、二線固邊、三線服務”的總體思路,全面佈局、區分功能、三線統籌、分類推進,深入開展邊境扶貧,促進邊境地區發展,構築邊境安全屏障,保持邊境長期穩定。一線集中改善守邊戶生産生活條件,完善基礎設施,增強物資供給能力,創造有利於邊民家庭發展和後代成長的條件,穩定守邊人口。二線合理佈局和發展産業,強化交通、通信、郵政等暢通工程建設,提高城鎮化水準,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增強策應邊境一線的能力。三線重點完善城市功能,興建綜合保障性的醫院,發展較高水準的綜合市場,加強與發達地區的資訊交流與物流運輸,為邊境一、二線居民和外來支邊人才提供較高水準的安居、就業、培訓、子女就學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
大力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加大邊境地區轉移支付力度,切實改善邊民生産生活條件。完善邊民補貼機制,實行實名制補貼,增加邊民收入,進一步調動邊民守邊護邊的積極性。加大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力度,加強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
抓住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重大歷史性機遇,規劃建設一批外向型出口生産和加工基地,支援邊境貧困縣開展與周邊國家的經貿交流與合作,依託邊境經濟合作區、邊民互市,發展開放型經濟,開拓邊境扶貧空間,促進邊境地區發展。
深化軍警民聯防聯控機制,堅持軍民融合發展,邊防部隊巡邏道路與牧道建設相結合,邊防部隊後勤供給與惠民物資供應相結合,部隊巡防驛站與民居建設相結合,村級警務建設與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開發和完善物資倉儲轉机、村級警務室、巡邏驛站、物資供應站等邊境設施,促進邊民穩定和邊防鞏固。
(十四)實施現代文化引領專項行動
把正信、扶智、勵志貫穿扶貧開發全過程,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堅持重視硬體建設與加強軟體建設並舉,使脫貧攻堅的過程成為爭取和凝聚人心、增強“五個認同”的過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疆精神,深入推進“去極端化”宣傳教育,用現代文化對衝宗教極端思想,引導廣大貧困群眾崇尚科學、追求真理、拒絕愚昧、反對迷信、遠離極端,著力解決愚昧落後、封建封閉、宗教極端思想容易滋生蔓延等突出問題。
加強文化陣地建設,實施東風工程、西新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等工程,實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貧項目。優先向貧困縣配備流動文化服務設施設備,推動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和“邊疆萬里數字文化長廊”工程建設,推進農村文化大院和“巴扎”宣傳工程項目建設,多渠道提供公共文化産品,扶持基層群眾文化活動。
充分發揮基層文化帶頭人、民間藝人的作用,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以文化人,寓教于樂,讓文明進步的思想樹起來。創新貧困地區全方位科技服務方式,實施科技文化“進村入戶”工程,運用科技之冬、科技大篷車、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程等,不斷提高脫貧致富的素質。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引導貧困群眾增強主體意識,激發內生動力,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
四、強化脫貧攻堅政策保障
(十五)財政政策
攻堅期內,自治區財政在保持現有扶貧投入規模基礎上,繼續加大支援力度,實現自治區配套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模較大幅度增長,切實強化政府投入的主體和主導作用。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地州和縣市財政安排的扶貧資金,應高於自治區財政安排的比例。積極開闢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確保政府扶貧投入力度與脫貧攻堅任務相適應。
根據新疆脫貧攻堅需要,自治區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扶貧資金的投入力度。自治區預算內投資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傾斜,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各項惠民政策和項目等資金最大限度地向貧困地區、貧困村、貧困人口傾斜。完善扶貧資金整合機制,有效整合行業部門涉農資金同步投入、切塊下達,由縣市統籌調配、集中使用。
落實好南疆四地州免除公益類項目地縣兩級地方配套資金政策,免除部分由中央和自治區承擔。積極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模式。
(十六)金融政策
全面落實中央金融扶貧政策。自治區重點利用好中央財政金融政策,鼓勵和引導商業性、政策性、開發性、合作性等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扶貧開發的支援。設立扶貧再貸款,實行比支農再貸款更優惠的利率,重點支援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産業和貧困人口就業創業。
落實中央財政給予90%的扶貧貸款貼息政策,由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按照微利和保本的原則發放長期貸款,專項用於易地扶貧搬遷。
創新扶貧開發融資模式,建立自治區、地州、縣市扶貧開發投融資主體,探索發行貧困地區扶貧産業投資基金,設立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鼓勵和引導各級政府推動對口援疆省市在援建地發起設立村鎮銀行,積極吸引民營資本和外資來疆設立各類金融機構,加快設立新疆地方銀行和保險機構。推動政策性金融扶貧實驗示範區建設。
支援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為貧困戶創業就業增收項目提供免抵押、免擔保扶貧小額信貸,為貧困村小微企業提供“短平快”貸款,由財政按基礎利率貼息。支援貧困地區培育發展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扶貧小額貸款保證保險,開展農産品價格保險。
(十七)資産收益政策
在不改變用途的情況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投入設施農業、養殖、光伏、水電、鄉村旅遊等項目形成的資産,具備條件的可折股量化給貧困村和貧困戶,尤其是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資産可由村集體、合作社或其他經營主體統一經營。強化監督管理,明確資産運營方對財政資金形成資産的保值增值責任,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機制,確保資産收益及時回饋貧困戶。探索風電、光伏發電扶貧模式,創新多種形式的項目資産受益方法。
科學合理有序開發貧困地區水電、煤炭、油氣等資源,調整完善資源開發收益分配政策。引導大中型企業、民營企業分別設立貧困地區産業投資基金,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主要用於吸引企業到貧困地區從事資源開發、産業園區建設、新型城鎮化發展。支援農民合作社和其他經營主體通過土地草場託管、牲畜托養和吸收農民土地草場經營權入股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貧困地區水電、礦産等資源開發,賦予土地被佔用的村集體股權,讓貧困人口分享資源開發收益。
(十八)用地政策
支援貧困地區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優先保障扶貧開發用地需要,專項安排貧困縣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安排土地整治工程和項目、分配下達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計劃和補助資金,主要用於貧困縣。
依法開展農村土地清理,清理出的土地優先安排貧困戶。利用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穩妥推進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發展環境。在有條件的貧困地區,可以安排國土資源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支援開展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等未利用地開發利用試點。
(十九)人才政策
實施邊遠貧困縣市人才支援計劃和科技人員專項計劃,落實選派人員和培養人員補助政策。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自治區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援選派科技人員開展創業式扶貧服務。落實艱苦邊遠地區優秀幹部晉陞晉級、工齡累增以及津貼補貼等特殊政策,鼓勵各類人才紮根貧困地區基層建功立業。
大力實施邊遠貧困地區人才支援計劃、貧困地區本土人才培養計劃,優先培養使用在複雜地區和艱苦條件下鍛鍊成長的幹部,招錄內地高校畢業生、優秀退役軍人、選調生和“天池計劃”選聘人員充實南疆四地州等艱苦地區鄉村力量,積極推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工程,培養一批“土專家”“田秀才”。
抓好人才引進工作,制定並落實援疆幹部留疆的政策措施,設立南疆四地州高層次人才引進專項,建立人才向基層流動、向貧困地區和艱苦崗位流動、向扶貧一線流動的激勵機制。
(二十)激勵政策
完善財政扶貧資金分配辦法,把減貧任務和脫貧成效作為主要分配因素,建立與脫貧攻堅任務相適應的導向性資金分配機制。
建立貧困縣摘帽獎勵制度,按照2016年3000萬元、2017年2000萬元、2018年1000萬元、2019年500萬元的標準,由自治區財政資金給予獎勵,2020年摘帽縣不再獎勵。各地可參照此辦法,建立貧困村退出獎勵機制。
貧困縣摘帽後,在攻堅期內國家原有扶貧政策保持不變,攻堅期後執行國家新制定的幫扶政策。對已脫貧的農戶在一定時期內讓其繼續享受扶貧政策,避免出現邊脫貧、邊返貧現象。
五、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二十一)健全精準扶貧機制
把脫貧攻堅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確定“十三五”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戰略步驟和具體舉措,實行各類資金項目有效銜接。對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定期進行核查,對新落戶農村人口依規按程式進行貧困識別和確認、應扶盡扶,建立精準扶貧臺賬,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開展脫貧需求調研,深入分析致貧原因,分類制定扶持方案,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確保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措施到戶精準。
(二十二)強化組織保障機制
加強對脫貧攻堅的組織領導,實行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雙組長”制。全區各級黨委、政府都由黨政一把手擔任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各部門各單位主要負責人任成員。各級扶貧開發辦公室向同級黨委和政府負責,承擔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自治區脫貧攻堅“十大專項行動”指揮長,由自治區分管領導擔任。各級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都要簽訂目標責任書,實行請示彙報、督導檢查、考核評價、激勵表彰、責任追究制度。各級扶貧開發辦公室負責對各成員單位協調、督促、檢查、考核。
(二十三)建立縱向聯動機制
實行自治區負總責、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堅持片區為重點、精準到村到戶,建立自治區、地州、縣市、鄉鎮、村和住村工作組“五級聯動”機制,確保脫貧攻堅任務縱向到底。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對脫貧攻堅負總責,抓好目標確定、項目下達、資金投放、組織動員、監督考核等工作。地州黨委和政府做好上下銜接、域內協調、督促檢查等工作,把精力集中在貧困縣如期摘帽上。縣級黨委和政府承擔主體責任,書記和縣長是第一責任人,做好進度安排、項目落地、資金使用、人力調配、推進實施等工作。鄉鎮黨委和政府負責建檔立卡、項目實施、監督管理、資訊反饋等工作。貧困村“兩委”負責發動群眾、選擇項目、政策到戶、公開公示、滿意度測評等工作。住村工作組做好支援配合、協調指導、促進精準等工作。建立目標責任機制,全區各級都要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對脫貧攻堅任務作出承諾,向上一級專題報告脫貧攻堅進展情況。有脫貧攻堅任務的“訪惠聚”住村工作組,要實行精準派人,不脫貧不撤隊伍不脫鉤。
(二十四)健全橫向協同機制
堅持“用途不變、渠道不亂、集中使用、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健全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援疆扶貧“四位一體”協同攻堅機制,以脫貧攻堅規劃為引領,有效銜接規劃、項目、資金,形成強大合力,確保脫貧任務橫向到邊。按照“五個一批”工程和“十大專項行動”方案明確的任務,牽頭部門和責任部門全部簽訂責任書。完善定點扶貧聯繫機制,強化牽頭部門制定規則、督促指導、考核評價的職能,全面落實定點扶貧考核評價制度。建立援疆扶貧工作機制,制定援疆支援脫貧攻堅的辦法。發揮駐疆軍隊和武警部隊優勢,就近就地參與扶貧開發,支援重點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
(二十五)強化隊伍保障機制
選好配強貧困縣市黨政主要領導,攻堅期內貧困縣縣級領導班子應當保持穩定,對在貧困縣市連續擔任黨委書記滿5年,表現優秀、因工作需要、符合提拔任用條件的縣市委書記,可進上一級領導班子並繼續兼任縣市委書記。精準選配貧困村第一書記,選派優秀年輕幹部特別是後備幹部到貧困地區工作,有計劃地安排廳局級後備幹部到貧困縣挂職任職。完善各級扶貧機構的設置和職能,充實配強各級扶貧幹部力量,貧困縣扶貧機構負責同志可由縣級分管領導兼任,脫貧任務重的鄉鎮要有專門幹部負責扶貧開發工作。加強貧困地區縣級領導幹部和扶貧幹部思想作風建設,加大培訓力度,全面提升扶貧幹部隊伍能力水準。
(二十六)建立社會動員機制
建立社會幫扶機制。充分發揮工商聯作用,組織全區民營企業開展“千企幫千村”活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設立扶貧公益基金和開展扶貧公益信託。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人才和智力扶貧上的優勢和作用,支援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參與扶貧開發。發揮好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作用,實施扶貧志願者行動計劃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服務貧困地區計劃。打造“10·17”扶貧日公益品牌。構建扶貧資訊服務網路,探索發展公益眾籌扶貧。
(二十七)建立扶貧宣傳機制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建立扶貧資訊發佈制度,引導各級各類新聞媒體全面宣傳新疆扶貧事業取得的重大成就,準確解讀黨和政府扶貧開發的決策部署、政策舉措,生動報道各地各部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豐富實踐和先進典型。建立扶貧榮譽制度,表彰對扶貧開發作出傑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加強對外宣傳,講好減貧的新疆故事,傳播好減貧的新疆聲音,闡述好減貧的新疆特色。
(二十八)完善脫貧評估機制
認真執行國家貧困縣、貧困人口脫貧退出辦法。貧困縣摘帽,由縣提出申請,地州初審,自治區審定,報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備案。建立貧困戶脫貧認定機制,嚴格執行退出標準、程式和核查辦法,實行脫貧成效第三方評估,建立社會監督機制,開展群眾滿意度測評。在實行整村推進扶貧規劃驗收制度基礎上,自治區建立貧困村退出辦法,確保扶貧成效和脫貧品質。
(二十九)實行考核督查問責機制
建立扶貧工作責任清單,實行年度扶貧開發工作逐級督查制度。認真落實《貧困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辦法》,重點考核脫貧成效,考核結果與績效評價、評先評優、文明單位創建、幹部選拔任用相掛鉤。對落實不力的部門和地縣,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要向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報告並提出責任追究建議,對未完成年度脫貧任務的地縣要對黨政主要領導進行約談。對未摘帽的貧困縣,按照貧困縣約束辦法規定和禁止作為事項,實行嚴格約束。建立健全扶貧公告公示制度、扶貧資金監管制度,加強財政監督檢查和審計監督,強化社會監督,預防扶貧領域職務犯罪,對擠佔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揮霍浪費的,嚴肅問責,堅決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