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主席】戴北方:讓創新要素充分涌動 將法律底線之上的廣闊空間留給市場

發佈時間: 2019-03-14 09:1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張寧銳 李培剛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期間,新中國和人民政協成立70週年之際,中國網議庫、中國網政協頻道發起《對話主席》欄目,專訪多省市政協主席,面對面傾聽他們如何在建言資政、凝聚共識方面“雙向發力”,分享他們如何在崇尚學習、崇尚創新、崇尚團結方面“一線思維”。本期專訪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主席戴北方。

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主席戴北方(中國網 李培剛 攝)

中國網北京3月13日訊(記者張寧銳 李培剛) “要著力破除兩種錯誤觀念:一是固步自封、盲目樂觀,在成績面前浮躁浮誇;二是妄自菲薄、灰心喪氣,在挑戰面前無所作為。”這是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全體會議大會發言中,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主席戴北方講的一句話。會後,戴北方就發言中的有關建議和政協工作接受中國網(《議庫》APP平臺)專訪。

中國網:您在大會發言中説,要充分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要素充分涌動,把創新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讓創新要素充分涌動,關鍵在哪?

戴北方: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創新猶如一粒種子,能否長成參天大樹,關鍵要有好的環境,包括良好的制度環境、市場環境、人文環境、成才環境等。創新的本質就是試錯的過程,尤其是顛覆式創新充滿不確定性、週期漫長,需要加強理念引導,在全社會營造敢於冒險、崇尚創新、追求成功、寬容失敗的人文環境。深圳40年發展形成的“十大觀念”,其中一個膾炙人口的觀念就是“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正是在這一觀念引領下,深圳從一個沒有什麼高校院所、沒有什麼創新載體、沒有什麼自然資源的“三無”地區,成為全國創新者的熱土,涌現出騰訊、華為、大疆、比亞迪等一批享譽世界的龍頭企業。因此,創新不僅是企業、科研單位的責任,政府和社會各方要協同起來,共同鼓勵支援創新。政府要在營造創新環境上下功夫,特別是為中小企業、年輕人發展提供有利條件,讓更多的年輕企業家、科學家加速成長。要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對探索未知中的失誤給予更多的理解、關心,讓創新者放下包袱,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中,堅定信念、勇擔風險、把握機遇。只有這樣,創新創造創業的源頭活水才能充分涌動。

中國網:談到制度機制和營造良好環境,您在呼籲要堅持競爭中性原則。可不可以再深度解讀下,怎樣理解“堅持競爭中性原則”?

戴北方:堅持競爭中性原則,從某種意義講就是堅持市場化原則,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按照李克強總理的話説,就是“在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作、政府採購和招投標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對待”。實施競爭中性原則,將為民營企業帶來實質性利好,也將為國家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民營企業已佔據我國經濟的半壁江山。當前民營企業有“三怕”:一是怕政策變,二是怕領導變,三是怕官員貪。民營企業共性的訴求,就是依法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消除各種不合理“場外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始終鼓勵國有、民營、外資等各類企業參與平等競爭,政府專心致志做好服務、做優營商環境。只要企業守法經營,政府能不管就不管。正是政府的“不管”,深圳成為全國唯一商事主體突破300萬個的城市,全市1.4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佔比超過99%。在深圳,企業家想得最多的是怎麼對接市場、進行研發,而不是怎麼和政府打交道。

從深圳的發展經驗看,實施競爭中性原則,關鍵要做到“三個尊重”:一是尊重市場,核心是遵循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規範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干預,在堅守法律底線的基礎上儘量給市場放權。二是尊重企業,尤其是要讓民營企業從政策中增強獲得感,提振信心、穩定預期、放手發展。三是尊重企業家,尊重他們的勞動和貢獻,保護他們的合法人身財産安全,推動政商關係在依法依規、界限分明、公開透明的軌道上良性互動。

中國網議庫、中國網政協頻道發起《對話主席》欄目,本期專訪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主席戴北方。(中國網 李培剛 攝)

中國網:在政協大會發言中,您説,“將法律底線之上的廣闊空間留給市場主體”,法治對深圳過去的40年,意味著什麼?

戴北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這就説明,市場經濟必然是以法治為基礎的治理方式。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是把一切都交給市場。要通過法治的引領、約束和規範作用,解決市場失靈帶來的道德滑坡、誠信失序和“劣幣驅逐良幣”等問題,保障市場這趟列車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深圳40年發展實踐的重要經驗之一,就是較早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市場化與法治化進程同步推動、互相促進。深圳是全國地方立法最多的城市之一,自1992年市人大及其常委會被授予特區立法權以來,累計通過法規及有關法規問題的決定超過450項,超過57%的法規是在國家尚無立法先例的情況下,先行先試製定的。平均每3年左右就出臺一部促進創新的法規,把市場化中遇到的問題納入法治框架解決,為創新保駕護航。

比如,今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智慧財産權保護條例》,就是全國首部綜合類智慧財産權保護條例,被媒體稱為“史上最嚴”,對於鼓勵創新意義十分重大。正是在這種法治氛圍下,依法經營成為深圳企業的一種自覺,當利益受到損害,企業的首選是通過法律來維權,而不是找領導、找政府。深圳的實踐表明,只有市場化、法治化兩條腿走路,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才能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創新主體的熱情和活力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出來。

中國網: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政協有很多重要的論斷,汪洋主席也多次強調政協在新的歷史階段要有新作為,要有“一線思維”。深圳政協在過去這些年做了很多開拓性的工作。您怎麼理解“一線思維”?

戴北方:“一線思維”是對新時代人民政協的新要求。政協的新方位新使命,決定了我們必須以“一線思維”做好政協工作。首先,要有“一線”的精神狀態。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政協的性質定位有系列重要論述,尤其對人民政協“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這兩個定位,賦予了政協參與國家治理的重要使命。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認識政協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深刻把握政協處於凝心聚力第一線、決策諮詢第一線、協商民主第一線、國家治理第一線,以“一線”擔當,追求“一線”作為,把政協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落到實處。

其次,要加強履職制度機制建設。要增強推動人民政協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自覺性,在加強和改進工作上下功夫,將政協履職的內容、形式、步驟等用制度固定下來,構建程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發揮好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的重要作用,為形成一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做出應有貢獻。

第三,要營造積極履職的氛圍。委員是政協工作的主體,要通過加強紀律約束,完善激勵和約束機制,強化委員的擔當意識。讓委員充分認識到,當好委員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本職。政協組織要樹立鮮明的品質導向,推動政協工作從注重“做了什麼”“做了多少”向“做出了什麼效果”轉變。要牢牢把握在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這一履職中心環節,把黨的決策部署傳達貫徹下去,把社會各界的智慧力量凝聚起來,切實肩負好人民政協的新方位新使命。

下一步,深圳市政協將按照“一線”標準,專題研究加強政協系統黨的建設工作,發揮專委會分黨組作用,努力實現政協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兩個“全覆蓋”。繼續加強委員學習培訓,完善委員履職管理機制,克服和防止管理上軟、組織上散、工作上松的問題,為政協工作高品質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相關閱讀:

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專題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