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題:謀篇定策向未來——從全國兩會看“中國方略”
新華社記者季明、何軍、康淼、趙超
偉大夢想,要靠腳踏實地的努力。
宏偉願景,要有深謀遠慮的方略。
2016年全國兩會,承載著不平凡的使命:正在提交審查、審議和討論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政府工作報告,事關中國今後五年的發展步驟、戰略重點、任務安排,事關全面小康的良好開局。
承接歷史,開啟未來。把黨的主張、人民意願通過法定程式轉化為國家意志,決勝全面小康、奔向偉大復興的“中國方略”正清晰展現在世人面前。
這是追求更高發展品質、開拓發展新境界的“中國方略”
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追求“小康夢”的征程,猶如一盤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歷史棋局。
如今,棋至“決勝局”,如何落下這著“勝負手”,尤為關鍵。
四個多月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三五”規劃建議,這份綱領性文件為制定“中國方略”指明瞭方向。在建議指導下精心編制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
這是以新理念引領發展新境界的“中國方略”——
綱要草案處處體現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的精神。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充分彰顯,追求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藍圖躍然而出。
全國人大代表、經濟學家辜勝阻説:“轉型是‘十三五’中國發展之魂,五大發展理念則是航標,必須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
這是注重穩中求進、進中突破的“中國方略”——
在保持經濟增長中高速基礎上,涉及科技、農業、環保、交通、能源等領域的百餘項重大工程次第展開,行政管理、財稅體制、金融體制改革攻堅破冰,助推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
“到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可以超過90萬億元的規模,意味著我們將真正由世界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説。
這是瞄準經濟社會“痛點”、提升發展品質的“中國方略”——
規劃綱要草案確定的25項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中,有17項事關“民生福祉”和“資源環境”的指標,約束性指標更是全部集中在這兩大領域。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分析認為,綱要草案最大特點在於“準”:把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矛盾“摸得準”,引領未來五年可持續發展新動力“找得準”,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目標“定得準”。
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挖國內需求潛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切實保障改善民生,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著眼于為決勝全面小康開好局、起好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今年需要攻堅的八大任務。
審時度勢,謀定後動。
從更廣闊視野看,這是彰顯治國理政新實踐新成果不斷進步的“中國方略”——
從“一五”到“十三五”,從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的“計劃”到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規劃”,指標體系在變,編制理念在變,具體目標在變……
歷史呈現出的發展進步充分表明,以戰略規劃引領發展的“五年規劃”,是行之有效的治國理政制度安排。
作為編制“十三五”規劃的專家組成員,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曾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雖然一些國家也有“五年規劃”或“四年規劃”,但只有中國堅持下來,而且每次都完成絕大多數指標。“這是中國為世界貢獻的國家發展方法論。”
此時,站在決勝全面小康新起點上,中國正走向發展戰略謀劃的新高度,歷史將再次見證中國新的輝煌。
這是以改革創新破難題、催生發展新動力的“中國方略”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十三五”時期最為顯著的特徵。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審時度勢,要求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五大發展理念、五大支柱性政策、補短板防風險來把握髮展戰略重點,通過抓好發展戰略重點帶動發展全局,把握和引領新常態,把“十三五”發展宏偉藍圖一步一步變為現實。
“十三五”規劃,勾勒出一張破解發展難題、構建發展新動力的“路徑圖”。
——向體制機制改革要牽引力。
去年4月擴區以來,上海自貿區累計新增企業上萬家,一舉超過自貿區設立前20年新增企業總和。
“上海自貿區的成功,充分證明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所激發的強大力量。”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市長楊雄説。
“仁聖之本,在乎制度而已。” 從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到建立現代産權制度,再到建立健全現代財稅制度……規劃綱要草案中,一系列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將在未來五年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有利於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
——向結構性改革要推動力。
去年,內蒙古16家鋼鐵企業建成煉鋼産能3190萬噸,但符合國家規範條件的僅佔六成,全區鋼鐵冶煉業虧損58億元,資産負債率已達68%。
産能過剩,倒逼改革。今年起,內蒙古一方面將不符合要求的鋼廠一律停産整改,另一方面通過降低稅費為企業減負。
“陣痛不可避免。”全國人大代表、包鋼集團總經理李春龍説,企業正將目光聚焦到“一帶一路”,尋找國際産能合作機遇,努力拓展海內外鋼材市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企業的生存發展之道,更是全社會共同的行動目標。這條主線,貫穿規劃綱要草案始終。“推動結構性改革有明確的理念,那就是五大發展理念;有清晰的思路,那就是五大政策和五大任務,目前各項工作正在順利推進。”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説。
——向創新驅動要新活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規劃綱要草案強調“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以科技創新為核心”。
規劃綱要草案中新提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包含15個重大項目,其中有6個科技項目和9個工程。
“這些科技項目的確定,體現了目前科學界公認的重要科學問題和國家的重大需求,還將帶動不少産業的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段樹民説。
——向協調共用要合力。
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是衡量社會經濟發展水準及醫療衛生服務水準的指標。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15年我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為76.34歲,接近發達國家水準。
“未來五年在此基礎上再提高1歲,將是造福13億國人的偉大目標。”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顧晉説。
長“1歲”背後,是扶貧攻堅、社會保障、生物醫療産業、醫療體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課題。綱要草案還提出了健康中國行動計劃等重大工程,致力於民生改善。
“中國方案”愈加明晰,“中國力量”正在凝聚。一股股新力量正匯整合發展的洪流,推動中國巨輪劈波斬浪,向著“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行穩致遠。
這是增添“獲得感”、提振精氣神的“中國方略”
福建福鼎赤溪村被稱為“中國扶貧第一村”,村民杜贏開了一家茶葉店,打出“尚赤溪”品牌。
作為畢業2年多的大學生,杜贏返鄉創業得到當地政府部門的挂點幫扶,村委會希望把品牌做大做強,帶動更多村民種植茶葉致富。
杜贏説:“國家鼓勵創業創新、通過精準扶貧改變了我的生活,未來會有更多人因此而受益。”
以脫貧攻堅為一大著力點,“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通篇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中國方略”秉承這一主旨——
全面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用水準,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我國到2020年要實現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在更高水準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體現,是讓老百姓生活得到進一步改善的有力舉措。”全國人大代表、杭州環境集團清掃保潔員陳臘英説。
“中國方略”彰顯這一理念——
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讓老百姓有更多的公平感。
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0.23年提高到10.8年;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2000萬套;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000萬人以上……規劃綱要草案建立起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
完善收入分配製度,縮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這是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發展走向平衡的必然要求,更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邏輯。
以人民為中心,“中國方略”重在提升人民的“獲得感”。
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光榮而艱巨的使命,億萬中國人民不僅是“中國方略”的受益者,也將是“中國方略”的踐行者、推動者。
胸中有數,落實有策,行動有力。
2016年全國兩會正凝聚起智慧和力量,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國方略”,引領國家和人民以更加紮實的步伐,奮力衝向全面小康社會。(參與記者:趙曉輝、張麗娜、仇逸、李鯤、管建濤、劉巍巍、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