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學科視域下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創新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研究是實現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教學提質增效及其與課程思政協同效應有效路徑。本研究基於成果導向教育(OBE)理念探索交叉學科與思政課立德樹人標準的內在聯繫,藉由S-H-P範式挖掘交叉學科中思政元素,研究構建了交叉學科視域下思政課教學的提質增效方法論模型,旨在解決思政課教學與學生“冷處理”之矛盾,以期為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研究範式轉向提供理論基礎及方法論指導。
關鍵詞:思政政治教育;交叉學科;思政課提質增效
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研究是實現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教學提質增效及其與課程思政協同效應有效路徑。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關係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怎麼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中明確提出,思政課教師“思維要新”,“視野要廣”之新要求。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頒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高校應“結合不同的專業特點分類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為思政課教學改革轉向交叉學科範式路向提供了政策保障。2021年11月30日教育部頒發《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年本)》中再次提出要“積極探索教學方法改革、優化教學手段,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那麼,如何提高思政課課堂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如何使各類課程思政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要求我們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不能就“思政課”談“思政課”,而要抓住課程教學改革核心環節,例如:探索如何有針對性地提質增效、如何面向不同學科專業的大學生講好思政課、如何從其他學科知識結構體系中汲取營養、如何將其他學科體系中思政元素與思政課教學做有效連結、如何在交叉學科視域下探索思政課教學方法論創新,等等,諸如此類問題已成為當前交叉學科背景下思政課教學改革無法回避的時代課題。
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設伊始便以交叉研究樣態出場,即被視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國內學界中,“交叉學科”概念是由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等人于1980 年率先提出的。交叉學科是指不同學科之間相互交叉、融合、滲透而出現的新興學科,其方法論旨在學科與學科間建立有效連結,實現學科間協同合作。交叉學科視域下,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學科與專業學科之間如何實現協同合作、如何實現思政課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亟需方法論指導。梳理國內現有文獻發現,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領域關於交叉學科及學科交叉研究主要體現于思政課與課程思政兩方面:一是關於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多學科交叉融合及範式研究。有學者提出要運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使繼承性創新與整合性創新相結合,不斷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交叉研究範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空間和維度。另有學者提出要開展好、利用好高校其他學科門類的相關知識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機融合,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二是關於學科交叉融合視角下課程思政研究。有學者指出學科交叉融合視角下課程思政的理論進路有三,即要始終堅守思政本身的核心價值觀念、要靈活運用多學科交叉融合資源、要系統推進研究體系與研究範式建構。綜上,國內研究雖然呈現出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交叉範式轉向態勢較為深度的關切,但既有成果多以理性思辨為主,實證研究不足,尤其是針對交叉學科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相關研究較少,面向不同學科專業的思政課教學方法論體系未能形成,教學實踐也時常遭遇效能乏力的現實困境。而國外研究又因制度文化差異未能精準提供與中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匹配的方法論理論模型。置身於國家立德樹人和課程思政雙重時代背景下,基於交叉學科視域探索思政課教學方法論是適宜和可行的。
研究的邏輯起點:基於OBE探索交叉學科與思政課立德樹人標準之間內在邏輯關係。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簡稱OBE),又稱謂基於學習産出的教育,強調學生的預期學習成果的確定、達成方式以及達成度的評價。OBE教育理念是美國學者Spady W.D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至今已被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用於教育實踐。Spady W.D認為,成果導向教育是“對資源和系統的調整,使之清晰聚焦于促使學生在未來生活中獲得成功的實質性經驗”。OBE理念強調以學習者的學習成果為導向,這與思想政治教育 “立德樹人”目標相契合。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典型的複雜子系統。實現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根本目的在於實現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綜合性提質增效。OBE為交叉學科背景下中醫藥院校思政課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之效能評價量身定制了立體化範式。在交叉學科視域下,專業課教育需要明確學生在學習結束後應達到的學習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包括專業知識技能的提升,也包括道德品質、人文素養等方面的提高。二是多學科融合與思政元素的融入。交叉學科的多學科融合特點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交叉學科的教學中,可以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通過案例分析、實踐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三是持續改進與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提升。OBE理念強調持續改進,通過反饋評價機制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和優化。在思政課中,同樣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饋評價機制,及時了解學生對思政元素的接受程度和教學效果,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持續改進,以提升思政課的教學品質。交叉學科研究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知識生産過程中借鑒吸收多學科理論,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同時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學術生産提供理論命題。因此,基於成果導向教育理念(OBE),研究交叉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畢業要求與思政課教學連結的核心思政元素,探索交叉學科與思政課立德樹人標準之間內在邏輯關係可視為本研究邏輯起點。
方法論創新路向確定。當下,交叉學科視域下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教育改革涉及諸多治理問題,如不同學科專業課程思政與思想政治課如何融合?交叉學科視域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協同創新的方法論又是什麼?是否有切實可行的方法論模型用於提質增效?本研究沿循“自交叉學科融合到教學效能提升”的方法論創新路向,探索交叉學科視域下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教育方法論創新研究。
方法論選擇:基於S-H-P範式探索交叉學科內含的思政元素。交叉學科視域下思政課教學提質增效的關鍵在於科學方法論之選擇。不同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都聚焦于知識、能力及素質三個維度(即三維目標),本研究基於科學(Scientific,S )、歷史(History,H)和哲學(Philosophy,P)三重邏輯,即S-H-P範式,探索交叉學科內含的思政元素,藉由探索交叉學科知識體系中思政元素建立思政課與不同學科專業大學生的有效連結。以中醫學科專業為例,在點-線-面三重維度實施S-H-P範式,在S維度上,挖掘中醫學理論載體之中醫學家精神及其與中國傳統文化之融通的文化事件;在H維度上,挖掘中醫學科發展歷程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聯的文化事件;在P維度上,挖掘中醫學理論前提及其合理性及當代價值之判據的文化事件。
方法論模型構建:探索交叉學科視域下思政課教學的提質增效方法論模型構建。基於因材施教教育理念,面向不同學科專業課程之三維目標,應用方法論創新使課程目標具象化、可踐行,探索構建交叉學科視域下思政課教學的提質增效方法論模型(如圖1),有助於推動思政課教學的創新與發展,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發揮思政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模型構建的基本原則:(1)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和個性發展,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2)跨學科融合。打破學科壁壘,促進思政課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引入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和形式。(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相結合,通過實踐教學、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持續改進與優化。建立反饋機制,及時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反饋,根據反饋結果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學品質與效率。其中,交叉學科之“思政元素”可為不同層次、類型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提供有益參考,實現思政課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圖1 交叉學科視域下思政課教學的提質增效方法論模型示意圖
結語 交叉學科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創新的關鍵不僅要建構方法論體系,更要解決思政課教學提質增效與教學過程中彰顯的學生“冷處理”思政課程之間矛盾問題。本研究構建的方法論模型可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論創新提供參考,以期為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學科研究範式轉向提供理論基礎。
(作者係廣西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本文係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2024LSZ061、省級重點課題“區塊鏈賦能視域下高校教師教學評價研究”2021JKZD19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孟凡芹(1976-,女),廣西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政課教學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