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已至,中醫專家建議從飲食、起居、情志三方面養生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中醫 -

秋分已至,中醫專家建議從飲食、起居、情志三方面養生

2024-09-23 16:53

來源:華聲線上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華聲線上9月21日訊(全媒體記者 鄒偉瑜 通訊員 王楠)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醫學中心主任劉華提醒,秋分後人體易出現呼吸、腸道和心血管疾病,因此,養生保健顯得尤為重要。

飲食篇——防秋燥

秋季天干物燥,人們常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喉嚨不適等症狀 ,即“秋燥”。

飲食上宜多吃白色食物,如雪梨、銀耳、百合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緩解秋燥的作用。也可以適當食用一些酸味食物,如山楂、橘子等,酸味食物有收斂固澀的作用,有助於收斂肺氣。

秋季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蔥、姜、辣椒、花椒等,以免刺激腸胃、耗傷津液。少吃生冷寒涼的食物,少吃涼拌菜、冰鎮飲料、雪糕、海鮮等食物,以免損傷脾陽、增加消化負擔。

俗話説“風起露涼秋分日,正是蟹肥菊黃時”,秋分時節的螃蟹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備受老百姓青睞。但螃蟹性寒,不可過量食用,以免損傷脾胃,影響氣血運作,食用時可搭配生薑、紫蘇等配料,以中和寒性。

起居篇——防秋乏、防秋寒

秋分養生應順應天時,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睡眠,確保白天有充沛的精力,可適當午睡,以抵禦“秋乏”。

適度運動,可選擇散步、太極拳、八段錦、慢跑、爬山等較為和緩的運動方式,不僅能有效緩解秋乏,還能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秋分後晝夜溫差較大,人體易受寒感冒,早晚應注意增添衣物,尤其注意頭頸、關節、腰背等部位保暖,避免寒邪入侵。民間雖有“春捂秋凍”一説,但“秋凍”也需適度,不能盲目進行,如體質較弱人群、患有支氣管炎、哮喘等慢性疾病的人群不宜“秋凍”。

情志篇——防秋悲

秋分時節,萬物蕭落,人們難免産生悲傷的情緒。應學會及時調節情緒,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長期處於緊張、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中,可以多與朋友、家人交流或通過聽音樂、閱讀等方式放鬆心情。

可多參加一些有益的社交活動,與親友登高、露營等,民間也有秋祭月、立秋蛋、放風箏等習俗,享受戶外活動的趣味,培養樂觀豁達的心態。

也可使用中醫情志療法,如冥想、深呼吸等,幫助舒緩情緒、減輕壓力,保持平和安寧的心態。

【責任編輯:李哲】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中醫腫瘤頻道是中國網的重點頻道,致力於促進中醫腫瘤學術思想落地生根,宣傳腫瘤行業最新資訊動態,促進中西醫結合理論多維度落地幫扶,發揮中醫藥服務能力。

投稿郵箱:zy_zhongliu@163.com

品牌合作:88828053   QQ:225414277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