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珠
編者按
中國式現代化是幹出來的,偉大事業都成于實幹。奇跡不會憑空出現,要通過奮鬥者的實幹創造,沒有捷徑。為展現廣東實幹奮鬥者的風采,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即日起推出“奮鬥出新彩實幹創未來”全媒體報道,講述各部門、各條線、各行業勇於創新、實幹敢幹、銳意進取的奮進故事,鼓勵南粵大地形成一股以實幹篤定前行的良好風氣,凝聚起砥礪實幹再出發的磅薄力量。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瑋廣州報道
“腫瘤是全身疾病在局部的反應,治療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患者的機體功能。在此過程中,如何發揮出中醫藥的獨特優勢,重塑機體平衡、提高耐受性、提高免疫功能,從而改善患者症狀,在提高5年生存率的同時,讓中晚期患者也能夠活得更好、更有品質、更有尊嚴,這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8月尾聲,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史館內,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見到了剛剛獲評2024年“最美醫生”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簡稱“廣中醫一院”)嶺南腫瘤研究所所長林麗珠。
短髮、幹練、笑聲爽朗。在近一個小時的訪談對話中,這位曾參與創建國內最早中醫腫瘤專科、醫治患者超10萬人次、主持和參與腫瘤新藥研發項目近100項的“最美醫生”,與記者分享了她最新的研究成果。
長期以來,因開展臨床研究難度大,且缺乏相對應的療效評價體系,圍繞中醫藥抗腫瘤存在著不同的聲音。採訪中,林麗珠也坦言,中醫腫瘤學作為一個在過去40年間才逐步實現“從0到1”的成熟學科,其發展的確面臨很多挑戰,需要將傳統中醫學的理論基礎與現代醫學研究成果相結合,才能為腫瘤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療方案。
“目前我們正嘗試將AI等現代技術應用在中醫診療過程之中,包括借助AI圖像識別、大數據挖掘等功能,建立起相應疾病的辨證論治體系、慢病管理系統等。”林麗珠表示,未來推動醫科、工科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是推進中藥現代化的關鍵路徑,也將為中醫腫瘤學帶來新的發展。
以中醫方案實現中晚期患者全程管理
面對腫瘤這一大多數人認知中的“西醫概念”,“中醫能做什麼?”是林麗珠在38年臨床研究工作中時常需要面對的問題。
“‘腫瘤’這個詞確實是西醫的概念,但其實在許多中醫古籍中也記載有相似病症,比如《黃帝內經》中就提到在腸胃中形成的各類‘積聚’,還講到其成因、症狀、預後及診斷,兩者只是表述方式不同。中醫腫瘤學的發展應用,就是要以中醫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指導,持續吸納現代醫學成就,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為病人解決更多的痛苦。”林麗珠説。
在中西醫結合開展腫瘤治療的過程中,中醫具體扮演了什麼角色?
林麗珠表示,腫瘤是全身疾病在局部的反應,在使用手術、化療、放療、免疫治療等西醫治療手段針對性解決局部病灶的基礎上,中醫可以進一步關注患者的主觀感覺及整體機能,還會考慮精神、情緒、環境等多重影響因素,幫助患者重塑機體平衡、提高耐受性、提高免疫功能,從而更好地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其中,通過中藥治療改善患者症狀、緩解放化療産生的副反應,實現中晚期患者的全程管理,是林麗珠提到的一個重要方向,“尤其是對中晚期患者而言,我們在戰略上要非常清晰,既然難以治愈,就要讓患者在‘帶瘤生存’的過程中活得更長、活得更好、活得更有品質,也活得更有尊嚴”。
中晚期患者的全程管理體現在很多關鍵環節。林麗珠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目前從臨床實踐效果看,中藥治療手段已經能夠在改善患者術後早期症狀,協同中晚期患者放化療效果,以及防止腫瘤復發轉移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並逐步形成了一套緩解多種治療副反應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
林麗珠表示,除了能夠實現對中晚期患者的全程管理外,中醫在治未病領域也能發揮重要作用。“比如現在隨著低劑量螺旋CT的普及,很多人因為發現肺結節而感到恐慌。實際上肺結節95%以上都是良性的,惡性的大部分也是處於發展早期的原位癌,如果機體抵抗力足夠強,是可以不再演變惡化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優勢進行治療。”
據悉,作為新中國成立最早的中醫腫瘤臨床、教學、科研基地之一,林麗珠所在的廣中醫一院腫瘤中心歷經近四十年發展,已牽頭開展各級課題四十多項,其中有關肺癌的研究,總結性地提出“益氣除痰法”為治療肺癌的核心診法,已被證明在老年患者、化療後的維持治療、靶向藥物的減毒增效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同時腫瘤中心還研發創制國內第一個肺癌中成藥鶴蟾片,以及益肺散結丸、清金得生片、參慈扶正顆粒、金花解毒搽劑等院內製劑供臨床使用。
值得期待的是,聊起最近研究工作的新進展,林麗珠還透露了一個好消息,“最近我們也承擔了科技部‘十四五’重大專項課題,研究中藥治療肺結節的優勢。可以很開心地告訴大家,目前該項研究已完成入組,我們可以拭目以待臨床試驗的結果。”
中藥現代化發展關注醫工交叉融合趨勢
在見到林麗珠之前,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曾在知網上搜索過與中醫腫瘤學相關的參考文獻。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在知網上直接輸入“腫瘤”這一關鍵詞可以搜到152.78萬篇中文文獻,而把關鍵詞更換為“中醫腫瘤”後,知網搜索顯示的各類中文文獻數量驟降至3200余篇。
如果把時間軸拉回林麗珠剛剛入行的38年前,這個數字可能會更小。
“這真的是一個很年輕的學科。我剛畢業的時候,學校圖書館裏只有兩個書架擺有腫瘤專科的書籍,治療手段非常少,有效的藥物也非常少,大家都是‘談癌色變’。”回憶起剛剛入行的經歷,林麗珠坦言,中醫腫瘤專科完成“從0到1”的建設的確承受著不小的壓力。
“説實話,當時我的信心也不是很足,但周老(國醫大師周岱翰教授)非常堅定,有信念。我跟著周老出門診,看到了病人的需求,看到了中醫藥的療效,才慢慢建立了信心。最終,我們通過治療一個個病人,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才逐步把中醫腫瘤專科建了起來。”林麗珠回憶。
回顧過去38年的臨床研究工作,林麗珠把所有經驗濃縮為“認真”二字,這也是她對後來者的寄語,“這個學科太難了,太複雜了,既要有很好的中醫基礎,又要具備能夠快速學習吸納現代醫學技術的能力。但事情是幹出來的,世界上最怕的就是‘認真’兩個字。無論你做什麼事情,只要認真,也只有認真,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幹好每一件事情,你才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才有可能最終取得比較好的成績”。
如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全國多地已陸續建立中醫腫瘤專科,中醫腫瘤理論學術體系和辨治方法也逐步成型。未來,中醫腫瘤學發展還有哪些新的趨勢值得期待?
林麗珠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目前團隊正嘗試將AI等現代化技術應用在中醫診療過程之中,包括借助AI圖像識別、大數據挖掘等功能,對臨床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從而逐步建立起相應疾病的辨證論治體系、慢病管理系統,通過學科交叉融合更好地發揮中醫藥治療優勢。
林麗珠表示,未來,進一步推動中藥現代化發展,實現醫科、工科等多學科交叉融合是關鍵路徑之一,也將為中醫腫瘤學發展帶來更多新的方向,“希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能進一步加快新藥研究進度,提高新藥轉化效率,才能對得起這份工作,也對得起這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