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何以“圈粉”年輕人?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中醫 -

中醫養生,何以“圈粉”年輕人?

2024-09-03 14:48

來源:福建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醫生在進行“火龍灸”。

東南網9月3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張靜雯 文/圖)

核心提示

央視財經今年發佈的《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數據顯示,2023年18歲至35歲的年輕人消費榜單排名中,健康消費躋身年輕人消費意願的第三名。另據2022年《Z世代營養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年輕人正身體力行地成為當下養生消費主力軍,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費超過1000元用於健康養生,其中,18歲至35歲的年輕消費人群佔比高達83.7%。

從咖啡、奶茶到中藥代茶飲的烏梅湯,從全方位防曬到三伏天曬背,從KTV聚會到中醫按摩艾灸……當下,越來越多年輕人接受、喜愛上了中醫養生。此中有何原因?有何需要注意的地方?請看以下報道。

冬病夏治受青睞

7月初起,福建省內多家醫院的三伏灸(貼)服務開啟“搶號”模式。

8月17日8時許,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針灸科,前來完成三伏灸(貼)最後療程的市民絡繹不絕,其中,年輕人不少。

“三伏灸(貼)一般以3年為一個療程,要連續做上3年,才能收到較好效果。”現年31歲的林蘭奚(化名)告訴記者,她去年第一次體驗了三伏灸,這次是第二年治療了。

“我從小就有過敏性鼻炎,每逢秋冬季節早晚都會流鼻涕,十分難受。生完孩子後,月經也不規律,經常感到很疲憊。去年,在同事的建議下第一次試了三伏灸,鼻炎改善了很多,身體也感覺輕鬆了。”林蘭奚坦言,在她的固有印象裏,做三伏灸是老年人才會幹的事,結果到醫院一看,發現不少同齡人都在做三伏灸,就毫無違和感地加入了冬病夏治的隊伍。“現在不僅自己被這種傳統療法‘圈粉’,還經常向身邊的朋友推薦三伏灸(貼)。”

28歲的劉明輝是一名橋梁建設工作者,通過網路了解到冬病夏治,於是來到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針灸科求診。

劉明輝長期在水上作業,本就外感“寒濕”較盛,加上平時應酬酒席較多,肥甘厚味,阻遏脾陽,助長“內濕”,繼而出現舌苔厚膩、胃脘不適、乏力困重、大便稀溏等症狀。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針灸科主任、教授吳明霞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中醫辨證屬“脾虛寒濕”範疇,在夏季運用了溫中散寒、健脾化濕的中藥,內服外敷,療效可觀。

“一年養陽看春夏,春夏養陽看三伏。”中醫認為,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

何為冬病夏治呢?吳明霞解釋説,冬病主要指人體受寒氣侵襲容易發作或加重的疾病,通常呈明顯的季節性,秋冬季加重,夏季有所減輕。例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等寒性疾病,過敏性鼻炎、咽炎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夏治即利用夏季陽氣升發、皮膚腠理開泄的特性,進行預防性調理,以益氣溫陽、散寒通絡,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減輕冬季易發疾病症狀的傳統中醫藥特色療法。”

吳明霞介紹説,常見的夏治方法有穴貼、中藥、針灸、推拿、藥膳、艾灸等。三伏貼就屬於穴貼的一種,是目前普及最廣的夏治方法之一,它是將中草藥熬成膏藥、油膏或將藥物做成藥餅,貼敷於人體體表特定部位,以刺激穴位、激發經氣,使藥物成分得到滲透吸收,發揮治療作用。

採訪中,記者發現,今年冬病夏治的大軍中,40歲以下的青年不在少數。吳明霞分析,年輕人愛上冬病夏治的越來越多,與這幾年天氣反常,甲、乙流,支原體肺炎等冬季流行病多發有關;加之,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習慣不合理,是過敏性鼻炎、頸椎和腰椎疾病的好發人群。通過三伏灸(貼)治療,可以增強免疫力、改善體質,達到改善、預防疾病的目的。

如果沒趕上三伏天,市民還能通過中醫治療調理體質嗎?“當然可以。”吳明霞建議,錯過三伏的市民,可選擇在節氣開始的第一天到醫院進行體質調理,醫生會根據體質辨證,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也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當然,身體健康首先要從自身的良好習慣做起,畢竟冬病夏治只是一時的,良好習慣才是一世的。”

食療餐飲漸走紅

“幫我打包4個養心蛋、5個茯苓肉包、3包五紅飲……”8月26日7時50分,林福興結束晨練後,就來到位於五四路的福建中醫藥大學國醫堂藥館中醫食療窗口排隊。

“味道好又養生,價格也實惠。”林福興説,他家就住在附近的龍峰雅居園,經常順路過來購買食療産品,“除了今天買的這幾款,田艾肉包、四君老鴨湯、西洋參石斛排骨湯等産品,家人也非常喜愛”。

據國醫堂藥館負責人閆榮介紹,近年來,他們遵循藥食同源、食療同功的理念,由中醫專家+營養師配伍開方,藥師選藥,廚師烹飪,打造了一系列食療湯品、飲品、小食。

養心蛋,憑藉馥鬱的香氣和口感,一推出就成為國醫堂藥館膳食産品中的爆款。閆榮説,雖然它看起來和常見的茶葉蛋差不多,但製作上大有講究。“和雞蛋一起燉煮的‘八珍’,即當歸、茯苓等八味中藥材,是專家團隊根據經典古方‘八珍湯’的藥材配伍進行改良的,以保證燉煮時使用的藥材全部符合藥典要求。”

入秋後,國醫堂藥館根據節氣特點推出了當歸黃芪鴿子湯、黨參黃芪牛排湯等提升陽氣、補氣血的單品,以及山藥蓮子豬肚湯等祛濕健脾的單品,受到周邊居民的喜愛。

“下班後,來這裡買一份湯品、一個包子,回家再燙個青菜,方便又健康。”在五四路附近上班的“95後”白領陳思琪幾乎每個工作日都要到國醫堂藥館的中醫食療窗口“打卡”。

前些年,陳思琪經常熬夜、吃外賣。三個月前體檢時,她得知自己得了慢性胃炎。醫生告訴她,要改善胃脹、胃酸的症狀,除了吃藥外,還得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外賣無法滿足營養要求,又沒有時間做飯,怎麼辦?國醫堂藥館推出的中醫特色膳食為陳思琪提供了一個新選擇。“這裡的餐食採用蒸、煮、燉等健康的烹飪方法,而且低鹽、低糖、低脂,很好地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和營養成分。我吃了兩個月,胃脹、胃酸的時候少了,還順帶減了肥。”陳思琪説。

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很多年輕人喝酸梅湯解暑,最近,25歲的高欣怡把下午茶從奶茶或者咖啡換成了烏梅養肝茶。“每天下午用養生壺煮茶,儀式感滿滿,喝起來也更有滋味。”

眾所週知,酸梅湯是經典的中藥飲品,最基礎的四味藥是烏梅、陳皮、山楂、甘草,具有解渴生津、健胃消食等多種功效。高欣怡喝的烏梅養肝茶是福州市中醫院在此基礎上研製出的升級版。

據福州市中醫院藥學部主管中藥師劉玉鳳介紹,這款烏梅養肝茶根據福州夏季的特點,在傳統烏梅湯的基礎上增加了金線蓮、桑葚、太子參等滋補肝腎、益氣健脾的中藥,能夠實現清熱養肝、補腎健脾的功效。

相比市面上購買的瓶裝、粉劑酸梅湯飲料,醫院開出的酸梅湯方子由中藥飲片經過嚴格配比製成,熬製過程也更講究。劉玉鳳説,自行熬製酸梅湯,一定不要使用鐵鍋進行熬煮,最好使用砂鍋、不銹鋼鍋、養生壺。此外,還要注意熬製的過程:最好用純凈水先浸泡30分鐘後,遵從煎藥方法,大火燒開後文火熬製兩次,第一次熬25分鐘~30分鐘,第二次熬20分鐘左右,再將兩次熬製的湯水加在一起。“這時可以加上冰糖、桂花等調味品。”用規範的方法熬製,酸梅湯的味道才會比較純正、濃郁。

劉玉鳳介紹説,自從酸梅湯今夏在網路爆火後,烏梅養肝茶一個月能售出5000多劑。“接下來,福州市中醫院在秋季也會推出清咽利喉的茶飲,冬季則會推出艾姜糖膏等膏方,滿足工作節奏快的年輕人的養生需求。”

養生需要講科學

在我國傳統飲食文化中,有一些中藥材被作為食材廣泛使用。這些藥材被《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定義為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以下簡稱“食藥物質”)。

2021年,國家衛健委為規範食藥物質目錄管理,印發《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管理規定》。根據規定,納入食藥物質目錄應當符合四項要求,包括:有傳統上作為食品食用的習慣;已經列入《中國藥典》;安全性評估未發現食品安全問題;符合中藥材資源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截至目前,國家衛健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發佈4批食藥物質名單,共計106種。

食藥物質既是食品又是藥品,因而需要人們正確認識和對待。在福建中醫藥大學國醫堂坐診的“全國名中醫”杜建教授強調,即便列入食藥物質目錄,也並不建議毫無禁忌地食用一些中藥材。

中藥茶飲走紅後,“90後”程式員林曉鋒跟風在網際網路上自行購買了健脾祛濕飲。服用完10帖後,他發現自己全身乏力、脾胃虛弱的症狀並未得到進一步改善,“原本以為喝完會健康一點,沒想到看不到很好的效果”。

“食藥物質往往從中醫來講是‘無毒’的,就是對身體沒有傷害的,但它畢竟也還是有藥物的屬性,要達到改善身體狀況、增強體質的目的,需要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杜建教授舉例説,同樣是睡眠不好,有人需要清熱安神,有人需要補氣血,有人需要活血化瘀,只有明確自身體質後服用合適的方劑,才能改善症狀。換個角度説,四川和福建兩地同樣濕氣深重,但同一個人在四川吃麻辣食物可以祛濕,到了福建就不行,這是地域濕寒和濕熱造成食藥物質使用的不同。

杜建教授強調,中醫養生講求“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最好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切忌盲目跟風。

如何正確進行中醫養生呢?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明確闡述:“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杜建教授解釋説,古人的智慧告訴我們,食物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各種食物合理搭配,谷肉果菜五味調和,不宜偏食過食,保證機體營養供給充足,氣血充盈,才能最大程度維持人體健康。

同時,軟硬程度也要注意,不能過硬,也不能過爛,既要滿足牙齒的咀嚼需求,又要能做到最大程度地吸收食物的營養成分。

此外,要提高依從性,按照醫生給的配方和營養學的要求,規律進食,逐漸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運動是良醫。”一直以來,運動也備受我國傳統醫學推崇。

近日,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美容科主任、主任醫師陳美華舉辦了一場講座《八段錦與中醫經絡臟腑的關係》,分享自己練習八段錦的心得體會,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八段錦動作背後的深意。

“八段錦可謂是‘一個招式就是一味藥’,對人體的好處很多。”陳美華舉例説,譬如“五勞七傷往後瞧”一式,通過往後瞧的動作,讓“五勞”(心、肝、脾、肺、腎等五臟的勞損)“七傷”(喜、怒、哀、思、悲、恐、驚等七種情緒的傷害)回歸至平衡狀態,防止五臟過度勞損和七情過度變化對身體産生不好影響,能有效改善頸椎病、高血壓、視疲勞等症狀。

總體上看,長期練習八段錦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身體的氧氣攝取能力;還可增強脾胃功能,改善睡眠品質,緩解失眠、焦慮;也可強化筋骨,提高身體的柔韌性和協調性等。

“大家在進行八段錦等健身活動時,要把握好度。應堅持由簡及繁、循序漸進、熟能生巧,才能達到良好的養生效果。若患有關節炎、脊柱損傷、心臟病等疾病,需暫緩運動練習,以免受傷或加重病情。”陳美華特別提醒道。

記者手記

讓中醫煥發更強的生機和活力

福建日報記者 張靜雯

眼下,中醫藥産品和服務獲得了不少年輕人的喜愛和追捧。這反映出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了解中醫養生理念,認同中醫藥傳統文化,也意味著中醫藥文化傳播迎來了新的契機。

一直以來,守正創新是推動中醫藥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源於豐富的臨床和生活實踐的中醫藥,其文化內涵也需要不斷適應時代發展和人民需求的變化。因而,讓中醫藥文化融入時代語境,可以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用群眾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參與形式和表達方式,對中醫藥進行時代化、大眾化、創新性闡釋。

譬如,深入挖掘中醫“治未病”理念,推出四季養生、康復理療等中醫藥健康産品和服務。又如,積極舉辦中醫藥科普知識進社區、進校園、進機關等接地氣的活動,普及中醫藥健康養生知識。這些都可以讓群眾切身感受中醫藥的獨特魅力,推動人民群眾養成自覺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

此外,可以鼓勵中醫藥文化嘗試跨界融合,推動中醫藥與文化、旅遊、教育等領域進行深度合作,開發中醫藥文創品牌、開發康養旅遊路線、開展研學活動等,提升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實效,讓中醫藥文化跟上年輕人的生活和審美,賦予中醫藥更強的生機和活力。

工作人員製作四神豆漿。

剛出鍋的養心蛋

“隔姜灸”

【責任編輯:李哲】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中醫腫瘤頻道是中國網的重點頻道,致力於促進中醫腫瘤學術思想落地生根,宣傳腫瘤行業最新資訊動態,促進中西醫結合理論多維度落地幫扶,發揮中醫藥服務能力。

投稿郵箱:zy_zhongliu@163.com

品牌合作:88828053   QQ:225414277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