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無胃口的生命——揭秘腸外營養的神奇力量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們不能吃東西了,該怎麼辦?對於某些患者來説,這不是假設,而是現實。手術後、消化道梗阻,甚至一些嚴重的疾病都可能讓他們無法正常進食。幸運的是,科學家們發明瞭一種神奇的方法——腸外營養。這就像給身體裝上了一個“超級充電器”,通過靜脈直接輸送營養,讓我們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
什麼是腸外營養?
腸外營養,聽起來有點專業,但其實並不難理解。簡單來説,就是通過靜脈輸送營養。想像一下,我們平時吃的饅頭、肉、青菜和水果,這些營養成分經過消化道吸收後,轉化為能量和各種營養物質。腸外營養則是直接將這些“精華”輸送到我們的血液中,讓無法進食的患者也能獲得足夠的營養。
腸外營養的類型
根據輸送途徑和營養成分,腸外營養可以分為全腸外營養(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和部分腸外營養(Partial Parenteral Nutrition,PPN)。TPN是通過中心靜脈輸注,適用於需要長期全面營養支援的患者;PPN則通過周圍靜脈輸注,適用於短期或部分營養支援。
全腸外營養(TPN)
TPN是腸外營養中最全面的一種形式,它能夠完全替代普通的飲食。TPN通常通過一根插入大靜脈的導管輸送,確保營養物質能夠直接進入血液。TPN的配方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精心設計,確保其營養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對於一些長期無法通過口腔進食的患者,如某些重症患者或癌症患者,TPN是他們的生命線。
部分腸外營養(PPN)
與TPN不同,PPN僅提供部分營養支援,通常用於那些可以部分通過口腔進食,但不能完全滿足其營養需求的患者。PPN通過周圍靜脈輸注,適用於需要短期營養支援的患者。PPN的配方相對簡單,但仍需根據患者的具體需求進行調整。
腸外營養的適用人群
腸外營養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人群:
無法正常進食超過7天的患者:例如嚴重燒傷、胃腸道手術後的患者,這些患者由於身體的創傷或手術後的恢復,需要長時間的營養支援。
胃腸道功能嚴重障礙或無法耐受腸內營養的患者:如嚴重的克羅恩病、胃腸瘺管等,這些患者的胃腸道功能嚴重受損,無法通過正常的飲食方式攝取足夠的營養。
無法通過腸內營養滿足營養需求的患者:如一些腫瘤患者,他們的身體消耗大,需要額外的營養支援以維持體力和增強免疫力。
腸外營養不適用人群
儘管腸外營養有很多好處,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腸道功能正常的患者:如果可以通過正常途徑進食,就沒有必要使用腸外營養,因為這可能增加不必要的風險和費用。
需要營養支援少於5天的患者:對於短期內可以恢復正常飲食的患者,腸外營養的使用意義不大。
心血管功能紊亂或嚴重代謝紊亂的患者:在這些患者的病情尚未得到控制前,使用腸外營養可能帶來更大的風險。
預期腸外營養並發癥風險較大的患者:如臨終患者或不可逆昏迷者,對於他們來説,腸外營養可能無法顯著改善預後。
腸外營養的成分大揭秘
腸外營養液就像是一種“超級營養雞尾酒”,其中包含了各種重要的營養成分:
碳水化合物:主要是葡萄糖,為身體提供主要的能量來源。葡萄糖在腸外營養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它是快速能量的主要來源。對於大多數患者,每公斤體重每天需要3到3.5克葡萄糖,以確保身體的基本能量需求。
氨基酸:作為蛋白質的基本組成部分,幫助身體修復和生長。氨基酸在腸外營養中提供氮源,是合成蛋白質所需的基本物質。患者每日每公斤體重需要1.2到2.0克氨基酸,以維持身體的蛋白質合成和修復。
脂肪乳劑: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脂肪乳劑是一種高能量物質,能夠提供大量的卡路裏和必需脂肪酸。一般情況下,脂肪乳劑應佔腸外營養總熱量的30%到40%,每日每公斤體重需要0.7到1.3克甘油三酯。
電解質:維持身體的電解質平衡和正常功能。電解質如鈉、鉀、鈣、鎂等,對維持體內的酸鹼平衡和水電解質平衡至關重要。在腸外營養中,電解質的濃度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精確調整。
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支援各種生理功能,預防缺乏症。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如維生素A、C、E,以及鋅、銅、硒等,在腸外營養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確保患者的各種生理功能正常運作。
腸外營養的輸注方式
腸外營養的輸注方式有兩種:周圍靜脈輸注和中心靜脈輸注。選擇哪種方式取決於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營養需求。
周圍靜脈輸注:適用於短期營養支援,溶液滲透壓需低於900mOsm/L。周圍靜脈輸注通常用於那些僅需短期營養支援的患者,這種方式較為方便,但由於輸注量和時間的限制,無法提供長期全面的營養支援。
中心靜脈輸注:適用於長期營養支援,溶液滲透壓可以高於900mOsm/L。中心靜脈輸注通過插入大靜脈的導管進行,能夠輸送更大量的營養物質,適用於需要長期營養支援的患者。
配製腸外營養的幕後英雄
腸外營養的配製可不是簡單的混合,需要在醫療機構的靜脈藥物配置中心進行,確保無菌操作和成分的準確配比。藥師們會仔細計算每種成分的比例,避免配伍不當導致沉澱或營養成分降解。
配製腸外營養時,藥師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脂肪乳的穩定性:脂肪乳的穩定性受到溶液pH值、氨基酸濃度、葡萄糖濃度、電解質濃度等因素的影響。藥師需確保這些成分的濃度在安全範圍內,以防止脂肪乳的分離或變質。
配伍不當導致的沉澱:如果不相容的鹽類混合在一起,可能會産生不溶性晶體,增加肺栓塞的風險。藥師需仔細檢查配方,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維生素的降解:維生素特別容易受空氣、光線和溫度的影響而降解。藥師需使用適當的包裝和儲存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維生素的活性。
使用腸外營養的注意事項
使用腸外營養時有一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選擇合適的輸注途徑: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周圍靜脈或中心靜脈輸注。長期使用腸外營養的患者,通常需要通過中心靜脈輸注,以確保足夠的營養供應。
避免與其他藥物混用:如需在輸注間隙使用其他藥物,必須充分衝管。腸外營養液中的成分可能與其他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其他藥物前後,需確保管道內沒有殘留的腸外營養液。
定期監測血糖和電解質:特別是在加入胰島素的情況下,防止低血糖和電解質紊亂。患者在使用腸外營養期間,需定期進行血液檢查,以監測其血糖和電解質水準,並根據結果調整營養液的配方。
防止代謝性骨病:確保營養液中含有足夠的鈣、磷和鎂,定期監測並調整其濃度。代謝性骨病是腸外營養的一種常見並發癥,通過合理的營養配比和定期檢查,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
再餵養綜合徵
再餵養綜合徵(Refeeding Syndrome,RFS)是腸外營養中的一個潛在風險。當長期饑餓或營養不良的患者重新攝入大量營養時,可能會出現一系列代謝紊亂,如低磷血症、低鉀血症和低鎂血症。
RFS的病理生理
長期饑餓或營養不良的患者,其體內胰島素分泌減少。當重新開始營養補充,尤其是大量碳水化合物時,血糖水準迅速升高,導致胰島素分泌增加。胰島素促進細胞攝取葡萄糖,同時也增加了對鉀、鎂和磷的需求,導致這些電解質的血液濃度下降,進而引發再餵養綜合徵的各種症狀。
RFS的臨床表現
RFS的主要臨床表現包括:
低磷血症:導致肌無力、呼吸困難、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低鉀血症:引起肌肉痙攣、便秘、疲勞和嚴重心律失常。
低鎂血症:導致神經肌肉興奮性增加,表現為抽搐、癲癇發作和心律失常。
水鈉潴留:導致體液過多、浮腫、高血壓和心力衰竭。
維生素B缺乏:導致疲勞、神經系統異常和心肌病。
RFS的預防與治療
對於存在RFS風險的患者,應在開始腸外營養前進行詳細評估,並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逐步增加營養攝入量:在開始腸外營養的前幾天,應逐步增加熱量攝入,避免一次性給予過多營養。
補充電解質和維生素:在開始腸外營養前,應預先補充磷、鉀、鎂和維生素B,避免因營養攝入增加而引起的電解質紊亂。
定期監測血液指標:在腸外營養開始後的前幾天,需每日監測血液中的電解質和維生素水準,根據結果調整營養液的配方。
密切觀察臨床症狀:醫生需密切觀察患者的臨床症狀,及時發現和處理再餵養綜合徵的早期表現。
腸外營養不僅僅是一种醫療手段,更是許多患者生命的守護者。它為無法正常進食的患者提供了希望和生存的機會。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腸外營養將變得更加安全、有效,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
作者:劉水,應急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