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因積善 譽滿杏林丨汝州名醫釋繼洪
河南汝州,這座有著千年曆史文化的北方小城,與南粵大地的緣分不止於此。在珠江河畔的廣州中醫藥大學校園內,有一座長約100米、高4米的巨型紅砂岩浮雕,名曰“嶺南名醫壁”,記錄了為嶺南醫學做出傑出貢獻的十位醫學家。排在“葛天師”葛洪和“兒科聖手”劉昉之後的,是一位汝州籍名醫,他便是釋繼洪。
釋繼洪,西元1208年-1289年,號澹寮,金元時期河南汝州人,著名醫僧。繼洪曾多次雲遊嶺南,對嶺南地理氣候與疾病的關係有深刻認識。其著作《嶺南衛生方》奠定了嶺南中醫藥學的基礎,成為明清兩代嶺南醫學崛起的基石之一,被譽為“南海明珠”。
南宋嘉定元年(西元1208年),釋繼洪在河南汝州的一個貧困家庭出生了。在那個正值戰亂,民不聊生的年代,寺院往往就是貧困兒童和孤兒的最後避難所,年幼的繼洪也毫不意外的被送往寺廟。
和歷史上眾多世家不同,繼洪的童年是慘澹的,孤獨的。沒有父母疼愛,也沒有零食玩具,陪伴他的只有經書、佛卷和寺廟裏清苦的生活。從另一種角度上來説,他又是幸運的。勤奮好學、天資聰穎的他,遇到了像父親一樣的師傅,像骨肉般的師兄弟。
西元1233年,25歲的繼洪便精通“五明”,即聲明(文法、文學)、工巧明(技術、天文學)、醫方明(醫學)、因明(倫理學)、內明(哲學、教育學),被授予“師”的稱號,獲准單獨出外從事醫療相關活動。師傅鼓勵繼洪下山,用所學渡化眾生。於是,繼洪離開寺院和汝州城。
繼洪一路向南,翻越五嶺,先後雲遊嶺南地區的柳州、熙平、連州、封州、廣州等地。
繼洪在嶺南地區的活動時間大概是1233-1264年。30年的生活使他對嶺南非常熟悉。他的大部分著作也是在嶺南完成的,包括《衛生補遺回頭瘴説》、《指要方續論》、《蛇虺蜇匿諸方》、《治瘴用藥七説》、《治瘴續説》等。
繼洪晚年回到汝州,以佛教《地藏經》“慈因積善,誓救眾生”之意,取“慈因堂”之名開堂問診,廣施鄉鄰。繼洪歷時十餘年,將前人的醫學理論與自己實踐所獲得的經驗整理成書,是謂《嶺南衛生方》。
嶺南,通常是指我國南方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嶺以南的地區,歷史上大致包括廣東(含海南、香港、澳門)、廣西和雲南省東部、福建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區。嶺南同樣也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醫藥學理論與實踐。
瘴瘧是一種因受山川風氣所侵而發的瘧疾,是瘧疾中最嚴重的一種。“瘴”作為病名,最早見於隋朝巢元方的《諸熱源候論·卷十瘧病之山瘴瘧候》:“此病生於嶺南,帶山瘴氣。其狀發寒熱,休作有時,皆由山溪源嶺瘴濕毒氣故也,其病重於傷暑之瘧。”
繼洪雲遊到嶺南時,恰逢當地瘴瘧盛行,蟲蠱為害。他意識到,是時候將自己畢生所學發揮作用了。繼洪重視經方理論的同時,始終秉承佛門慈悲之心,也將醫理用於實踐,以“療人疾苦”為宗旨,治病救人。在廣西柳州,他用蘇合香丸救治瘴瘧昏厥之林氏女;在廣東連州,他用清正湯治愈了寋氏的寒厥證;在江西豐城,他用玉合散救活了一位痹症患者;在臨安(今浙江杭州)用玉承膏為一貴人調治經産頑疾。
由於繼洪醫術精湛,而且以樸素的唯物主義作指導,根據人、地、病、時等不同條件而精心診斷、審慎用藥,所以能起死回生,療效如神,深受嶺南及浙贛人民的愛戴。
如今,將繼洪跋涉于嶺南山嶺之間採藥救人的身影留在“嶺南名醫壁”上,讓所有人不忘記這位嶺南中醫藥學先驅,是現代嶺南人對他致予的最大的感激和敬意。
作為繼洪的傳世巨作,《嶺南衛生方》內容繼承與發揚了《黃帝內經》“三因制宜”(因時、因地、因人)思想中的“因地制宜”理論,集宋元以前嶺南地區多發病瘴瘧研究之大成。他在上、中兩卷中匯集了宋代醫家李繆、張致遠、王棐、江南容、章傑等人的治瘴專論,並將自己撰寫的大量有關治瘴的理論與藥方收錄其中。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繼洪在該書中提到“以青蒿水與服,應手而愈”。自晉代葛洪提出青蒿治療瘧疾之後,該療法鮮見提及和使用。而如今醫學界已經證實青蒿是目前治療瘧疾最好的藥物之一。可見,繼洪獨具慧眼。
這本書不僅僅局限于治療瘴瘧,還涉及嶺南地區易發生的諸如傷寒、急性腸胃炎、腳氣、楊梅瘡等疾病的治療方法及蛇蟲叮咬的解毒方法以及在嶺南生活的各種注意事項。比如,反對飲酒辟瘴的説法,認為飲酒恰恰是瘴病的源頭,因為“南土暑濕,嗜酒則多中暑毒”,同時強調注意飲食起居調攝。
《嶺南衛生方》一經刊刻,便受到了國內外醫學界的重視,出現了古今不同版本,並流傳到海外。1928年,繼洪的南粵傳人秉著師承驗方和制藥經驗,在香港復用“慈因堂”開設醫館。獨特的傳承經歷與特殊的歷史時期,造就了慈因堂成為港傳本草的經典品牌之一,並以繼洪典籍精華為代表的中醫外科經方和療愈香方聞名遐邇。港府為紀念繼洪的高超醫術和為嶺南醫學做出的傑出貢獻,將醫館所在街道命名為“汝州街”,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