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推拿科擠滿年輕人現象也多次登上熱搜。有年輕人表示,“哪怕中午午休,都要去按一波”“沒想到年紀輕輕的我,愛上了推拿。”除了推拿,艾灸、針灸、穴位貼敷等中醫理療方式也受到年輕人的熱捧。
為此,不少中醫科室推出夜間門診,滿足了年輕人只有下班後才有時間看病的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注意到了年輕人的中醫熱。他認為,中醫藥學是一門高度生活化的健康醫學,中醫生活化的目的就是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全民的身心健康。
對於年輕人的中醫熱,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保持著一種審慎態度。他説:“大家關注中醫是對的,但是,更為根本的是如何客觀評價中醫。”
劉清泉説,吹噓中醫無所不能的聲音,往往把中醫説得虛無縹緲。其實,中醫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這是門看病救人的科學。
針對有人把中醫等同於文化的説法,劉清泉澄清説,中醫是中華文化的科技支撐,但不等同於文化,文化不能看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劉清泉表示,總書記的表述很清楚,中醫藥學是一把鑰匙,“鑰匙看得見摸得著”。在傳播中醫過程中,需要如實客觀地表述中醫能看什麼病,而不應該誇大宣傳。
那該如何理解中醫經常説的“寒氣”“濕毒”等這些抽象的詞彙?劉清泉解釋説,所謂“寒氣”是一個用來形容手腳冰涼、大便溏泄、不敢吃生冷食物等症狀的詞語,這個詞也可以是“風”“雨”等,但不管是什麼詞,最終都要落腳在具體症狀上。
“經過三年的疫情防控,我們已形成了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的中國方案。中藥在整個新冠疫情的防控和救治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劉清泉表示,防治新冠疫情再次展示出中醫的能力,讓老百姓對中醫有了更充分的認知。
張其成也建議探討“中醫生活化”的可行路徑,在科學調研的基礎上,編制中醫健康生活方式指南。
為了更好地發揮中醫藥在助力全民健康素養提升方面的作用,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院中醫部主任張洪春今年帶來了強化中醫藥文化知識在中小學生中普及的提案,他希望通過“小手”拉“大手”,借助孩子的力量,來提升成人的中醫健康素養。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醫院急診科主任姚衛海今年也帶來了一份中醫藥進校園的提案。他説:“中醫藥進校園這件事,我們中醫從業者熱情很高,如果不講究方法,強行進校園,就會給學生和學校增加負擔。”
為此,姚衛海建議,強化部門合作,依託衛生健康部門,從中醫藥專家團隊中遴選教師,與教育主管部門共同制定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的。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基礎上,實現中醫藥知識與現有課程的有機融入,形成傳播中醫藥知識、培養中醫理念的長效工作機制。
張洪春則建議,按照教育階段劃分,根據學生接受能力不同,編寫符合不同年齡身心健康需求的中醫藥文化教材,使其既包含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元素,又集權威性、科學性、通俗性、趣味性、可讀性于一體。
多位受訪委員表示,正確的中醫知識從娃娃抓起,有助於厚植中醫藥土壤,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中醫藥傳播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