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陽散寒,化痰通滯,陽和東加減治皮下脂肪瘤案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中醫 -

溫陽散寒,化痰通滯,陽和東加減治皮下脂肪瘤案

2024-01-18 15:48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劉某,女,56歲,2023年5月13日初診。主訴:皮下脂肪瘤10年余。10年前,患者稀發皮下脂肪瘤,初發時如黃豆大小,不以為意,後逐漸增多變大。刻下:皮下脂肪瘤以上下肢分佈居多,大者如乒乓球,小者如黃豆,多至幾十上百顆,觸之較硬,邊緣光滑,按壓疼痛,平素易疲勞,畏寒怕冷,夜尿3~4次,頸項疼痛。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舌下絡脈粗大,脈沉弦。

診斷:痰核(寒凝痰滯證)。

治法:溫陽散寒,化痰通滯。

方用陽和東加減:熟地黃30g,鹿角霜10g,肉桂6g,炮姜6g,麻黃3g,白芥子15g,炙草10g,桃仁10g,紅花10g,葛根30g,丹參20g,浙貝母20g,黨參15g,炒萊菔子15g。7劑,每日1劑,水煎服。

5月20日二診:部分脂肪瘤質地變軟,按壓疼痛大減,精神轉佳,夜尿1次,舌苔脈象同上。守原方將鹿角霜改為20g,7劑。

5月27日三診:脂肪瘤小者逐漸消散,大者變軟,觸之柔軟,夜尿消失,不怕冷,頸項不疼。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舌下絡脈變細,脈緩滑。守二診方,7劑。

6月3日四診:症狀繼續好轉,舌脈同前。守二診方,7劑。

6月10日五診:脂肪瘤大者縮小至蠶豆大,小者已全部消散,面色紅潤,精神良好,余無不適,舌脈正常。守二診方,14劑。

按 陽和湯出自《外科證治全生集》,為治療陰疽的常用方。陰疽多由素體陽氣不足,精血虧虛,邪氣內侵,從寒而化,陽氣失于溫煦推動之力,營血津液運作不暢,以致寒凝痰滯,痹阻于筋骨、肌肉、血脈而致。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方中熟地黃大補陰血,鹿角膠溫腎壯陽,二藥合用,陰陽並補。肉桂、炮姜溫陽散寒,通利血脈,麻黃開泄腠理,以散肌表腠理之寒凝,白芥子善祛皮裏膜外之痰,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之功。

患者平素易疲勞,畏寒怕冷,脈沉,是陽氣不足之證;夜尿3~4次,是腎陽虧虛,不能收攝小便之證;陽氣失于溫煦推動之力,導致寒凝痰滯,故而生成痰核;痰核阻滯氣機,氣機不暢,影響血液運作而形成瘀血,故見舌下絡脈粗大;頸項疼痛,乃為經脈不暢之兼症。案中患者雖診斷為痰核,與陰疽相去甚遠,但本著“異病同治”的原則,還是可以使用陽和湯治療。

方中陽和湯溫陽補血、散寒通滯,恐藥力不夠,增黨參以補氣,加浙貝母以化痰。陽和湯中無行氣活血之藥,故加伍萊菔子行氣化痰,桃仁、紅花、丹參活血化瘀。葛根為頸椎病之專藥,用之治療頸項疼痛。二診時患者症狀減輕,藥已中鵠,當乘勝追擊,加大溫腎壯陽之力。蓋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能推動和激發臟腑經絡的各種機能,進而促進凝寒滯痰的消散。經過五診的治療,方藥對症,收效顯著而愈。

(作者: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徐榮鵬 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人民醫院張子路)

【責任編輯:李哲】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中醫腫瘤頻道是中國網的重點頻道,致力於促進中醫腫瘤學術思想落地生根,宣傳腫瘤行業最新資訊動態,促進中西醫結合理論多維度落地幫扶,發揮中醫藥服務能力。

投稿郵箱:zy_zhongliu@163.com

品牌合作:88828053   QQ:225414277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