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醫工交叉融合,用科技攻關助力中醫藥現代化
編者按:科學家精神是黨和國家寶貴精神財富,也要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踐行中實現傳承。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進一步激勵引領廣大人才開拓創新,紅網、時刻新聞在湖南省科協的指導下,遴選了一批有擔當、有作為、在科技攻關中勇向前的科技工作者,講述他們的創新故事,展示科技湘軍的精氣神。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劉志雄 朱麗萍 長沙報道
怎樣的人稱得上純粹?拍攝的鏡頭挪開後,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西醫結合科特聘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楊小聲説:“為了中醫藥學科發展,我付出什麼都值得。”
自從被導師引導來搞科研,王楊就從一個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的研究生,一頭扎進了科技攻關的實驗室。在湘雅醫院的中西醫結合學科實驗室裏,有近14年時間,只有王楊一名專職科研人員。
冷板凳沒白坐,從技術員做起,王楊36歲時破格評上研究員職稱,先後獲得了湖南省青年科技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華夏醫學科技進步三等獎、中華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併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中醫藥青年神農學者等,成為目前湖南省中醫藥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四青”人才。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西醫結合科特聘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楊。
中醫藥也能奈米化
王楊現主要從事中醫藥奈米交叉科學研究。一個月前,他所領導的中西醫協同醫工交叉團隊剛在多個國際高水準期刊發表科研成果,涉及中醫藥自組裝奈米水凝膠應用基礎研究、基於精準醫療的藥物控釋、基於中藥為前體的碳量子點開發研究等。
王楊長期研究出血性腦病中西醫結合診治,針對腦損傷形成的 “空洞”,口服及全身給藥均難以將有效成分直接作用於損傷區。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通過中藥小分子直接自組裝奈米水凝膠的三維支撐效應,局部遞送藥物,可直接在目標部位實現靶向修復。該奈米材料具備良好的緩釋性,促使藥物的可控長效釋放,克服了藥物分子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點。王楊説:“在醫院幹科研,選題和靈感,都以臨床問題為導向。”
麻煩的是,為了將來最大可能實現臨床轉化,王楊認為不能借助高分子等作為載體裝載中藥小分子,這種凝膠成分複雜,體內吸收分佈排泄不明確,可能帶來不可預知毒副作用。而借助中藥單體的超分子特性,無需任何凝膠載體,既是凝膠因子,又是藥效成分,自負載,自緩釋,裝載率達100%,避免了需要載體輔料帶來不可預知毒副作用的問題,在中醫藥領域是突破性的。王楊説,他們主要考慮有可能成為奈米纖維的中藥單體,先是看化學結構式,再通過試驗,從數百個中藥組分中篩選出了數個。
王楊(左)和他的博士後聶震宇在觀察中藥組分。
光是大黃酸在非共價化學鍵作用力的情況下,直接自組裝成水凝膠的實驗,王楊團隊就花了超過半年時間。“差點就放棄了,方法條件重復了很多次,已經很努力了,也很疲倦了,決定最終再搞半個月,再不行就更換研究藥物。”王楊回憶,最終發現需要在很狹小的PH值條件範圍內才能成膠。
“很興奮!趕緊固定條件,多加一滴、少加一滴酸都不能成。”看到成膠那一瞬間,團隊的歡呼聲都有些延遲。
“最後半月,知道可以成膠,但就是不均勻透明,後面把滴液方式換成插針,經過了上百次試驗摸索濃度。”王楊帶的博士後鄭俊對那次實驗印象很深,“最後總結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但從零開始探索,過程很艱難,就像解密一組密碼數字。”
大黃酸是剛性結構,代謝快,透過血腦屏障的能力很低,生物利用率低,王楊團隊將其自組裝成奈米水凝膠後,藥效能直達腦缺損區,並形成緩釋遞送系統。
類似的還有肉桂醛,在傷口癒合領域被廣泛研究。然而肉桂醛生物利用度和療效低下,難以實現臨床轉化。王楊團隊創新中藥劑型,設計了一種多功能肉桂醛-葉酸直接自組裝水凝膠。皮膚受傷時,該水凝膠能顯著促進創面修復,能抗菌、抗炎、促進血管新生。
奈米中醫藥研究涉及中醫藥本源理論,涉及奈米學、材料學、化學等多學科交叉融通。聚焦中醫藥作用於人體的瓶頸和困難,王楊致力於通過化學手段,對中醫藥進行組分分析,進行奈米化二次開發,實現療效提升。
為此,不僅王楊本人習慣了跨學科學習,其團隊裏的人員學科背景更是多樣,涵蓋化學、藥學、檢驗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等。
湘雅醫院中西醫結合科歷史悠久。
人心聚一起勇攀科研高峰
個人獲得了很多成就,自然就有橄欖枝伸來,但王楊沒想過離開。
“十年磨一劍,才有了這樣互助包容一起拼命的團隊,人心聚一起不容易啊。”王楊説,“沒有平臺,沒有老師,沒有團隊,自己是做不出成績的。我只是湘雅年輕人中的縮影。”
在採訪中,王楊對湘雅醫院中西醫結合科的歷史如數家珍,今年獲批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試點單位,更是讓他自豪。“除了北京外,全國京外只獲批了4家嘞!”王楊比劃著,説起自己的夢想——讓中醫藥成為世界級領先學科,成為全球的主流醫學。
“中醫藥的突破要實現從0到1,我們的國標就要是世界標準。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事業。”王楊説,“人一輩子的精力十分有限,我們永遠在和國內外頂尖的專家學者競爭、交流,我就釘在中西醫結合的科學研究上,畢其功於一役,取得突破性成就,服務於社會大眾,用自己的行為範式言傳身教,在學生的關鍵時期能影響他們……”
王楊的課題組在進行主題討論。
作為研究型綜合醫院,湘雅醫院需要探索新發現、提出新理念。王楊學的中西醫結合臨床,讓他更注重將臨床現象上升為科學問題來攻關。在醫院一線,可以很方便地接觸到臨床難題,他要用科技攻關,借助中醫藥力量,努力回答臨床醫生的困惑。
例如王楊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2021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成果,就從臨床來。通常認為,出血性腦病在出血期不能用活血化瘀中藥,現代醫學認為會增加出血風險。“但中醫的瘀血,是指離經之血,離開了血管,無論是否形成瘀塊,都是瘀血,不能用現代的字意去刻板套用在中醫經典上。”王楊認為,可以用活血化瘀藥物。
為了説清楚傳統理念,王楊進行了相關基礎研究,發現用活血化瘀中藥治療腦出血和創傷性腦損傷疾病急性期,不僅沒加大出血,還能促進止血。“先是中醫傳統理念上的再認識,並從個例現象上升為科學證據,再循證。”王楊希望改變大家對中醫傳統的認識,中醫藥已經走上了循證醫學的道路。
作為科技工作者,王楊一直崇拜錢學森先生。錢學森那句“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讓王楊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他搞的中醫藥事業,正是中國人能搞,外國人很難搞的。
“相比錢學森那個年代,現在的科研條件已經是國際一流了,怎麼能沒有中醫藥學科的中醫夢呢?現在正是團隊勇攀高峰的時代。”王楊説,“人要有夢想,要竭盡‘洪荒之力’去實現它。”(劉志雄 朱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