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醫師節,他們是“聚光燈”外的中國醫師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中醫 -

明天醫師節,他們是“聚光燈”外的中國醫師

2023-08-18 14: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8月19日是第六個中國醫師節,是430多萬醫生的節日。在節日到來之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醫生群體中少在“聚光燈”下的一些人——鄉村醫生、邊遠地區的兒科醫生以及大醫院中的住院醫師。相對於醫院裏的專家,這些醫生獲得的關注度相對更少,但他們也是醫生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平凡的崗位上為廣大患者服務。

臨床醫學是今年高考填報志願的熱門專業。“新冠疫情讓我看到了醫生的偉大與擔當,我希望投身於此。”一名高考考生表示。

記者此次採訪的住院醫師黃紅,31歲才博士畢業。不少年輕人可能在這個年紀已經開始擔心職業瓶頸等問題,黃紅的職業生涯才剛剛開始。在 “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當兒科醫生的開鳳鳳,在她31歲那年被選派到北京參加了近1年的進修學習,個人的職業發展迎來了轉捩點。

醫生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29歲的劉金星已在河北當了5年村醫,他在工作中發現,村裏重體力勞動者患頸肩腰腿疼痛的很多,便到處拜師學習針灸技術。

醫療技術在不斷進步,相關診療指南也會隨之調整,這也要求醫生要不斷學習,緊跟時代步伐。當大部分人把“活到老學到老”當成一個奮鬥目標時,醫生已經把它過成了人生常態。

提到醫生,大家經常關注的是“聚光燈”下的三甲醫院專家,所以可能會産生“學霸”才可以當醫生的誤解。但在“聚光燈”外,還有大量的醫生在服務患者,“閃閃發光”,全國僅鄉村醫生就有100萬名。

基層有基層的困難,但是基層也有基層的魅力。當了45年村醫的趙奎發,騎摩托車摔傷後,去探望他的幾乎都是被他救治過的村民,村民幾乎買光了整個村的雞蛋送給他。

老百姓需要醫生。民之所向,政之所行。全國多個省份出臺政策,吸引大學生到基層當醫生,有不少省份明確提出要為基層醫生增加編制崗位,包括村醫。

今年中國醫師節的主題是“勇擔健康使命,鑄就時代新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幹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廣大青年醫生,以及有志於投身這一職業的青年學生們也是如此,在三甲醫院聚集的大城市之外,還有廣闊天地等著大家去鑄就新功。


這些醫生在村裏閃閃發光

陳曉

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黃巢村,利落地歸置完藥箱裏的藥品後,64歲的趙奎發快步走到家門口的摩托車旁,戴上頭盔,在摩托車發動機的轟鳴聲中,他開始了一天的出診工作。

盛夏時節,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西未莊鄉顯得分外安靜,與行人較少的街面相比,中未城村衛生室顯得分外熱鬧,前來看病的老人坐滿了診室,焦急地向醫生翟大龍訴説自己的病情。

鄉村醫生,是我國縣鄉村三級醫療體系中最基層的“健康守門人”,讓村民在家門口能看上病、看好病,是築牢鄉村健康基石的必要條件。很多農村的衛生室,與大醫院相比條件差、病源少,難以“留住”村醫。近年來,我國加強了鄉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在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常莊鄉中閆村,29歲的劉金星已經做了5年的村醫。

“做醫生並非要在大醫院才有價值”

迅速吃完飯,39歲的翟大龍就被來問診的鄉親們圍了起來。今年是他當村醫的第十九個年頭,中未城村和許堤村近千名村民的線上、線下診療工作都由他負責。

翟大龍笑稱,中未城村衛生室是村裏“從南到北,最矮的房子”,但磚房雖小,五臟俱全。他將約60平方米的空間分隔成診斷室、治療室、藥房、公共衛生室等,有時一天要接待100多名患者,少的時候也有數十人。其中,有來拿藥的,有來免費測血壓、血糖的,也有來諮詢醫保政策的,還有一部分人只是來聊聊天。

在多年的基層醫療服務中,翟大龍發現村裏空巢老人的健康問題尤其需要關注。2015年的某天淩晨兩點,他接到了村裏楊大爺的電話。“聽起來説話有氣無力,我想可能是他冠心病發作了。”迅速趕到楊大爺家後,叫門不開,翟大龍翻墻進去才發現老兩口煤氣中毒,倒在地上,已經處於昏迷狀態。他立刻將老人送到縣醫院急救。

這件事之後,翟大龍拿自己獲得“中國好村醫”的獎金購買了煤氣報警器,分發給村裏100多位空巢老人,希望避免煤氣中毒的情況再次發生。後來,他在100多個村莊建起“空巢·留守老人健康流動服務站”,定期對多位空巢老人進行健康巡訪,提供診療、護理、康復、保健、心理諮詢以及免費送藥服務。

“做醫生並非要在大醫院才有價值。”談起一些同行去城市高就,翟大龍坦言,自己有時也會有些羨慕和心動。但他覺得,在鄉村,他的人生價值才能發揮得更大。

從1978年到現在,趙奎發騎壞了5輛摩托車。“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一個電話打過來,我就趕過去處理”。從早上醒來,一直跑來跑去,“一天跑個百里路那是常有的事。”最多的時候,他一天要看30多個患者,半夜也經常被叫起來看病。

他所在的黃巢村,位於濟南與泰安交界的深山裏,周圍十幾個小山村有5000多口人,基本上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看病很不方便,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趙奎發騎著摩托車,挨家挨戶地看病。

趙奎發的兒子喜歡小狗,但家裏一直沒能養。“咱們家裏不能養狗,來了病號,狗叫,驚到病人。”父親的這句話時常響于兒子耳側。不多的回家日子裏,他看到的更多是父親的背影,背著藥箱,消失在夜色裏。

“小時候半夜裏經常會被敲門聲驚醒,我就知道父親又該出門給人看病了。”如今,劉金星也成了一名醫生,村裏誰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找他,就算是大半夜,打一個電話他就去,從不嫌麻煩。

劉金星本科畢業後,拒絕了縣醫院拋來的橄欖枝。“我知道縣醫院工作待遇更好、發展更快”。他曾祖父1935年就在村裏行醫,到他已經是第四代村醫了。對他而言,踩在熟悉的土地上,服務鄉親,心裏更踏實。

“我們中閆村有92名高血壓患者、28名糖尿病患者……”劉金星現在承擔著中閆村800余人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村民的情況他記得一清二楚。在與村民的接觸中,他發現村裏重體力勞動者頸肩腰腿疼痛的人較多,便到處拜師學習針灸技術。“村醫就是要結合實際,用最便宜有效的方法為百姓治好病。”

5年前,剛回到村裏的劉金星並不被村民信任。“從他們的眼神中就能感覺出來”。有些村民不找他,而是直接找他父親看病。“所有醫生都會經歷這個階段,因為你確實就是年輕沒經驗”。於是他申請了去大醫院進修,平時通過一些線上或線下的學習平臺,提升自己的醫療技術和能力。在不斷的學習和進步中,劉金星憑著過硬的技術,讓衛生室的名聲越來越大,不少患者也慕名而來。

“鄉村會越來越好,鄉村醫療會越來越專業”

趙奎發破舊的摩托車後面,一根尼龍繩捆著出診箱、藥箱等四個大包,除了患者需要的治病藥品外,還有常用的急救藥品。“你不知道在路上會遇到什麼情況,發現病人立刻就給拿上藥。”

45年的村醫生涯中,他很少休息。2012年的一天,下了一場小雪,濕滑的路面把他從摩托車上重重摔在了地上,血流滿面。醫生建議他住院觀察,“但我想著家裏忙,那麼多病號還在等著我。”因此當天就回家了。

很多患者去家裏看望趙奎發,當時,全黃巢村的雞蛋基本都被買光了。“這些禮很重,可能一輩子也還不清”。這件事情一直刻在他心裏,激勵著他為村民提供更好、更專業的醫療服務。

翟大龍今年38歲。2000年,他考上邯鄲市衛生學校,學費要3000多元。翟大龍記得,當時父親賣糧食只湊到1000多元,鄉親們也並不富裕,你50元,我100元……村民們就這樣一起湊夠了他的學費。“學成後,一定回村!”拿著一沓皺巴巴的紙幣,翟大龍在心裏發誓。

翟大龍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和妻子王翠紅本可留在市區工作,也可繼續深造,但卻回到村裏一起做起了鄉村醫生,用醫者仁心回報鄉親。

翻開翟大龍的微信,好友有6000多人,絕大部分是曾經的患者,每天基本都有一兩百個諮詢用藥的電話和微信消息。他的抽屜裏放著60多本賬本,記錄著這些年夫妻倆為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墊付的醫藥費,累計超過21.7萬元。

“你不知道的情況下,他們就已經替你把農活幹了”。即便家裏種著4畝地,但是大部分時間都在村衛生室的劉金星並不能時時顧到農活兒。該澆地或者打藥時,經常有村民直接幫他家幹了,然後再來衛生室通知他。“我是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的家鄉,喜歡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劉金星有很多同學都留在大醫院工作了,這意味有更高的工資、更好的工作環境。“我們都是在發光,只是發光點不一樣而已”。劉金星是這樣理解的。

醫師節是中國所有醫生的節日,但對於這3位鄉村醫生來説,這只是一個普通但忙碌的工作日。他們都知道醫師節是哪天,但是往往忙著忙著這一天就過去了。

每年的醫師節,劉金星都會為村民開展義診。“給老年人測量血糖、血壓,給兒童測一下微量元素,為經濟困難的孤寡老人免費送一些常備藥。”對於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劉金星還會為他們到府做免費的體檢篩查。

8月19日是第六個中國醫師節,今年的節日主題是“勇擔健康使命,鑄就時代新功”。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鄉村醫療衛生問題,對於基層醫衛工作出臺了諸多扶持政策。趙奎發所在的基層鄉鎮購置藥品享受到了國家的基本藥物補助。他期待能有更多具備新知識、新視野、新技能的年輕醫生來到鄉村,造福廣大村民。

翟大龍也見證著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和服務能力的優化和提升。他剛回到村裏時,村醫的“配套設施”主要就是“老三件”——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表。如今,村裏的衛生室更像一個“轉机站”,除了為村民處理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等,還能通過遠端會診平臺與縣級、市級、省級的專家進行會診。“鄉村會越來越好,鄉村醫療會越來越專業”。


在複雜的醫患關係中,年輕醫生得到歷練

劉昶榮

從醫學生到可以獨立出門診的醫生需要經過很多歷練。以擅長教學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北大醫院”)為例,這份歷練包涵了至少為期6年的專業培訓。

1991年出生的黃紅是北大醫院的一名住院醫師,2015年通過考試取得了執業醫師資格證。她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規範化培訓,為期3年,輪轉了醫院裏10多個科室。此後,她接受了幾年專業的科研培訓,目前,黃紅正在進行第二階段的規範化培訓,為期3年,需要輪轉5個科室。等到明年黃紅完成6年的培訓後,再通過考核,便可升為主治醫師。屆時,黃紅就可以獨立出門診了。

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從低到高,這是一名醫生職業生涯的晉陞順序。身處這個晉陞順序起點的住院醫師,往往是在校學生或像黃紅這樣剛畢業的年輕人。

在沒有參與住院醫師培訓之前,醫學生主要是以理論學習為主。住院醫師培訓讓他們開始接觸充滿不確定性的臨床工作。在這些不確定性中,醫患關係是特殊的存在。尤其當患者情緒失控時,缺乏經驗的住院醫師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

黃紅還記得,她在急診科輪轉時,曾被患者指著鼻子罵。當時夜裏12點剛過,一名復診的患者著急看檢查結果,但當時另一名患者正在就診,病情複雜,復診患者等了許久,為此大發脾氣。

當時黃紅剛剛開始急診的輪轉,遇到這樣的陣仗,再加上值夜班的疲憊,當場就被罵哭了。現在再回憶這段經歷時,黃紅説,其實可以理解患者,他身體難受,又是半夜看病,情緒確實容易衝動。事實上,患者事後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沒過多會兒,這名患者又主動找黃紅道歉,黃紅沒繃住,“又哭了一場”。

但醫患關係中,不只有醫患衝突。黃紅在急診科的這段經歷是她目前所經歷的最嚴重的醫患衝突。被公眾廣泛關注的極端醫患衝突事件在現實中十分罕見,實際臨床工作中的醫患關係其實更為複雜,這份複雜正是對醫生的歷練。

黃紅還記得,老年病房是她輪轉的第一個科室的病房。病房裏當時收治了一位年事比較高的患者,傾訴欲很強。黃紅去查問這位患者的病史時,患者説自己胸悶,黃紅繼續問胸悶的原因,患者回答説是生氣,接下來就把自己如何生兒子氣、生兒媳婦的氣、生孫子的氣都説了個遍。

彼時的黃紅剛開始輪轉病房,詢問病史經驗不足,而且黃紅又是位愛聊天的姑娘,不知不覺就和這位患者聊了兩個小時。

回憶這段經歷時,黃紅笑著説:“幸好當時的工作不是特別忙。”不過,這件事也讓黃紅警醒,和患者溝通要抓住重點,注重品質,也要講求效率。這同時也是對醫生看病能力的考驗,黃紅跟著老師出門診時,十分佩服老師可以在患者如山的病歷資料裏快速找到主要病因和應對方案,然後再接診下一位患者。

除了和患者的磨合外,培訓期間,絕大多數住院醫師都會經歷患者的離世。在血液科輪轉時,黃紅曾經管理過一位病情很重的小夥子。這個小夥子來自農村,家裏東拼西湊了很多錢,終於做了骨髓移植,但後來病情還是復發而且更重,最後也沒挺過去。

小夥子對生命的渴望讓黃紅至今難以忘懷。他跟黃紅説,自己廚藝特別好,在北京得是星級大酒店主廚的水準,他邀請黃紅去村子裏吃飯,“等你到我們村,我給你做流水席”。

2022年年末,黃紅被抽調到急診科支援,當時黃紅經歷了患者的離世,但當時連為患者悲傷的時間都沒有,馬上又投入到了對另一位患者的搶救中。

黃紅説,這些離世的患者讓她真切地感受到了醫學的局限性,這些經歷讓她成長了不少。醫學能救治的患者有限,這需要醫學技術不斷進步,一點點縮小醫學的局限性。局限性的存在也提示著醫生,能做好的那一部分要盡力做好。

黃紅還記得自己剛開始在老年病房輪轉時,管理了一位可愛的老人。現在回憶起來,黃紅説,自己當時也沒有做什麼特別的,就是該開檢查就開,該找其他醫生診治時,她積極幫患者聯繫。最後患者出院時,給黃紅寫了封感謝信,感謝信是首藏頭詩,每句詩的第一個字連起來是“黃紅真好”。


一位基層新生兒科醫生的努力和堅持

劉昶榮

開鳳鳳是寧夏固原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的一名醫生。固原市位於曾被稱為“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貧窮曾經是當地老百姓面臨的大問題。

新生兒科病房收治患兒,是先住院再交錢。前些年,開鳳鳳和同事們經常遇到的情況是,在沒提住院費之前,患兒的家長對他們十分信任、充滿感激,一讓家長去交費,家長看到住院費帳單後立刻會質問醫生每項治療費用的必要性。

尿不濕是經常被質疑的,因為在當地農村,基本不用尿不濕,孩子大多用的是可以反覆使用的尿布。開鳳鳳他們給患兒用的尿不濕大約1元1片,但在村民眼裏,這些東西沒有必要且昂貴。

開鳳鳳説,有的村民家裏用尿布時,甚至都不清洗,尿濕的尿布晾幹後直接再次使用。開鳳鳳在門診中接診了不少這樣的孩子,包他們的被子一打開,味道特別難聞。

當地百姓的醫學認知水準也曾經讓開鳳鳳感到無奈。新生兒科不允許父母陪住,所以醫生們會經常給父母打電話通報孩子的情況。遇到受教育水準不高的村民,開鳳鳳常常要把同樣一個問題解釋好多遍。比如呼吸加快的問題,開鳳鳳前一天剛打電話解釋完,第二天再打電話説這個事情時,開鳳鳳還得把同樣的話對同一個人再説一次。

開鳳鳳遇到的這些瑣事讓人無奈但又時時要面對。

受益於國家關於醫聯體的改革措施,2020年,開鳳鳳被選派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新生兒科進行了為期9個月的學習,之後又到寧夏兒童醫院學習了3個月。尤其在北京的學習,讓這個來自貧困地區的基層醫生感受到了不一樣的醫患體驗。

在北京就醫的患兒家長認知水準整體比較高,當開鳳鳳交代孩子病情,解釋完發病機制後,有的家長甚至會整理出一篇文章,然後再拿著這篇文章繼續追問開鳳鳳。家長們對醫生的配合度也整體很好。開鳳鳳在北京收穫最大的還是看病救人的能力。從規範、翔實地書寫病歷到疑難雜症患兒的救治,開鳳鳳得到了全面提升。

到北京培訓前,開鳳鳳收治一位患兒,病歷一般寫2-3頁。然而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收治一名嬰兒,醫生一般都會寫5-6頁的病歷。裏面記錄了從孩子媽媽孕初期到分娩的整個過程,以及出生以後孩子的各種問題。開鳳鳳説,前期病歷記錄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在後期救治孩子的過程中可能會發揮很大作用。

當時和開鳳鳳一起去北京學習的,還有多位來自寧夏基層醫院的兒科醫生。當他們到寧夏兒童醫院進行第二階段學習時,有的醫生就以寧夏兒童醫院的病歷書寫要求寫病歷了。

開鳳鳳覺得,既然在北京學了這麼久,應該學以致用,否則過段時間就會忘掉。於是,她繼續用之前學到的方法寫病歷,沒想到,開鳳鳳的這份堅持得到了科室主任的認可,而且還讓其他醫生向開鳳鳳學習。

從寧夏兒童醫院完成了3個月的學習後,開鳳鳳又回到了固原。原來在固原,開鳳鳳不敢接診的危重患兒,如今,有底氣也有能力,她也能接診了。病歷的規範書寫是保持這份能力的基礎。為了盡可能地把患兒的病情記錄翔實,開鳳鳳已經養成了隨手記的習慣,哪怕只是一份化驗單,她也會隨手記幾句話,分析一下原因。剛開始,有的同事還不理解開鳳鳳這麼做的原因,她需要專門解釋一下。

開鳳鳳把這個病歷書寫習慣保持了到了現在。8月19日是中國醫師節,為了慶祝這個節日,固原市婦幼保健院將給全院病歷書寫最好的醫生頒獎,這個人就是開鳳鳳。

此外,開鳳鳳還和另外3位醫生,代表固原市婦幼保健院參加了寧夏全區新生兒復蘇技能競賽。在5月23日舉辦的決賽中,固原市婦幼保健院得了第一名。

不過,這些成績其實並沒有改變開鳳鳳身邊患兒家長認知不足的情況,她依然需要向他們解釋孩子住院為什麼要用尿不濕。

開鳳鳳畢業于湖南一所不知名的醫學院,班裏40多個人約20%畢業後並沒有當醫生。開鳳鳳從來沒有想過不當醫生,在醫院實習時因為兒科的帶教老師對學生耐心負責,她便選了兒科,這一幹就是10年。

對於開鳳鳳來説,工作中遇到的溝通困難可能第二天就忘了,因為還有更多剛剛出生的小生命需要她去救治。

開鳳鳳説,當初聽到2017年設立中國醫師節消息的時候,特別開心。“以前一直羨慕護士有自己的節日,終於我們也有了”。而且,開鳳鳳覺得這兩年節日氛圍越來越濃了,醫院也越來越重視了。

【責任編輯:李哲】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010-88828034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