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醫藥人才隊伍不斷夯實,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和保障——厚植沃土,打造中醫人才集聚新高地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中醫 -

近年來,中醫藥人才隊伍不斷夯實,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和保障——厚植沃土,打造中醫人才集聚新高地

2023-08-14 13:19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8月14日,全國中醫藥院校第十五屆傳統保健體育運動會(以下簡稱“傳運會”)在天津中醫藥大學開幕。據悉,傳運會以弘揚中醫藥文化、推廣傳統保健體育運動、增強中醫藥院校凝聚力為主要內容,是對全國中醫藥院校開展傳統保健體育教育、推進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的一次大練兵、大比武、大檢閱。自1985年舉辦首屆傳運會以來,已經舉辦了15屆。本屆賽會有來自全國27所院校的近600名領隊、教練員、運動員參加。競賽項目分為傳統保健項目、集體項目、武術項目三大類共31個小項目。作為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傳運會的舉辦促進了中醫藥院校的傳統保健體育教育,展現了中醫藥人才的蓬勃朝氣,凝聚起中醫藥人才發展的向心力。

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第一資源。近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和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措施,強化人才工作頂層設計,創新人才工作舉措,改革人才發展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為振興中醫藥發展樹立“排頭兵”,培養“生力軍”。在傳運會召開之際,回望近年來中醫藥人才工作和教育改革發展歷程,在傳承中醫藥事業薪火之路上,中醫藥人始終砥礪奮進、奮勇前行。


政策引領,營造成長好環境

2022年,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的意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首次召開全國中醫藥人才工作會議。一批批中醫藥人才在國家實施的中醫藥人才岐黃工程支援下茁壯成長……一直以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度重視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打造高水準的新時代中醫藥人才隊伍。

《關於加強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中醫藥領域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創新團隊不斷涌現,人才對中醫藥振興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更加突出,對健康中國建設的貢獻度顯著提升。

在此之前,以中醫藥人才工程項目為引領,以提升中醫藥人才綜合素質為核心的培養體系已經邁出了堅實步伐。2017年以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先後實施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工程)、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岐黃工程),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優化政策環境、強化保障措施,以提升中醫藥臨床服務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搭建不同層級的中醫藥人才培養平臺。

“十四五”以來,新增遴選培養50名岐黃學者、100名青年岐黃學者,組建10個中醫藥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10個中醫藥傳承創新團隊,遴選培養500名第五批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100名第二批全國西醫學習中醫優秀人才、2605名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繼承人以及1040名中醫護理、中藥骨幹人才,中醫藥領軍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骨幹人才相互銜接的高層次中醫藥人才梯隊不斷發展壯大。

在為高層次人才成長鋪路架橋的同時,也注重為基層中醫藥人才成長厚植沃土。通過實施基層人才培養計劃,累計招收培養中醫專業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1.6萬名,培訓基層中醫館骨幹人員1.6萬餘人。建設539個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著力打造老百姓身邊的“名中醫”。

在中醫藥人才培養平臺建設上,岐黃工程也凝練出行之有效的創新舉措,協調推動中醫藥領域重組建設7個全國重點實驗室,遴選確定321個學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準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推動建設一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為中醫藥人才成長髮展提供平臺支撐。

在岐黃工程引領帶動下,各地緊密結合發展需求,實施具有區域特色的中醫藥人才工程項目,形成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良好態勢,讓更多的中醫人才活躍在厚植的沃土上。


深化改革,注重教育新理念

近年來,中醫“大師班”成為高考志願中的“香餑餑”,讓不少學子圓了杏林夢。上海中醫藥大學與中國中醫科學院聯合舉辦的“屠呦呦班”、北京中醫藥大學創建的以“岐黃國醫”為代表的長學制教育體系……如此種種,都為培養中醫藥高層次創新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各地涌現出“鐵濤班”“何任班”“劉敏如班”等以國醫大師命名的班級,也逐步探索出一條中醫藥師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結合的改革之路。

“導師的一言一行讓我明白了治病必求於本,‘醫心’和‘醫身’同樣重要。”獲益於浙江中醫藥大學“何任班”特殊的教學理念,2017級“何任班”學生駱淳收穫頗豐,他始終秉持何任“學醫先學德,無德不成醫”的座右銘,向大師名家學習。前輩們高尚的醫風醫德,也成為中醫學子課堂上最寶貴、最鮮活的“教材”。

中醫藥院校教育作為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渠道,是人才培養方面的主陣地。2020年11月,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了《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14條政策措施,進一步推動構建符合中醫藥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中醫藥教育服務健康中國建設、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基礎性重要作用。

近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動建立了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有機銜接、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在長期實踐基礎上,總結凝練形成“讀經典、跟名師、重實踐、強素養”的中醫藥人才培養規律,不斷推進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

6所中醫藥院校和2所非中醫藥院校的11個中醫藥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範圍,佈局建設了103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一批中醫藥院校更名大學、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一個個數據呈現出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的豐厚成果,為培養了一批優秀學科帶頭人和學科團隊奠定堅實的基礎。

此外,為了幫助走出校園的中醫學子更好地跟臨床接軌,中醫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逐步建立。201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會同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實施辦法、培訓標準,啟動了中醫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目前,已遴選確定了268家三甲中醫類醫院作為國家中醫規培基地,支援建設70家中醫規培重點專業基地,累計培訓17.9萬餘名中醫醫師。同時,強化中醫藥繼續教育,每年實施國家級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1200余項,培訓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20萬餘人次,促進中醫藥人才知識更新和能力提升。


完善評價,凝聚成才向心力

諾貝爾獎領獎臺上,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自信地説,“青蒿素是中醫藥獻給世界的禮物”;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院士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在各屆國醫大師和各屆全國名中醫表彰大會上,累計120名國醫大師和201名全國名中醫受到中醫藥領域的最高褒獎……一次次的表彰,讓中醫人在榮譽殿堂上熠熠發光的同時,也進一步提振了中醫藥行業蓬勃發展的信心。

2022年,《“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提出,要建立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評價體系,強化中醫思維與臨床能力考核,將會看病、看好病作為中醫醫師的主要評價內容。

建立“中”味更濃的人才評價體系已經邁出了探索步伐。2021年,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關於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要突出評價業績水準和實際貢獻,對中醫藥人員重點考察其掌握運用中醫經典理論、運用中醫診療手段診療的能力,中藥處方運用以及師帶徒等情況。

建立健全人才評價標準體系,也是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中十分重要的環節。近年來,中醫藥人才評價激勵機制逐步完善,中國工程院在醫藥衛生學部院士增選中單列中醫藥組、單列計劃,2019年以來中醫藥領域新增兩院院士6名。同時,引導各省(區、市)建立省級名中醫、基層名中醫評選表彰機制,加大向基層一線和艱苦地區傾斜力度,增強中醫醫師職業榮譽感。

發展環境穩定向好,教育改革推陳出新,評價標準激發動力,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中醫藥人才隊伍正加速集結,凝聚起強大的向心力,共同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助力中醫藥續寫新時代輝煌篇章。


【責任編輯:李哲】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010-88828034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