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解讀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中醫 -

《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解讀

2023-08-08 22:31

來源:中國政府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現就有關政策解讀如下:

一、《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出臺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國務院召開了全國中醫藥大會,各級黨委政府、各部門對中醫藥工作的支援前所未有,中醫藥為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展現出新氣象,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戰略機遇期。與此同時,中醫藥發展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一是中醫藥基礎差、底子薄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歷史欠賬多;二是在重大項目與平臺建設上還存在明顯短板弱項,傳承和創新能力都亟待加強;三是中醫藥特色優勢與多元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活力與潛力亟待激發。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重要論述的具體體現,是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戰略舉措,必將為新時期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注入強勁動力。

二、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的建設目標是什麼?

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作為黨中央、國務院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和抓手,在總結“十三五”建設成效、經驗基礎上,通過實施中醫藥健康服務高品質發展工程、中西醫協同推進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項目,計劃到2025年,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加快建設,中醫藥防病治病水準明顯提升,中西醫結合服務能力顯著增強,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高素質中醫藥人才隊伍逐步壯大,中藥品質不斷提升,中醫藥文化大力弘揚,中醫藥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中醫藥振興發展取得明顯進展,中醫藥成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支撐。

三、《實施方案》與《“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的區別聯繫是什麼?

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與實施“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均是“十四五”時期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規劃側重解決“幹什麼”,重大工程側重解決“怎麼幹”。重大工程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決策部署的重點工作和重要保障,規劃是實施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礎。兩者相互支撐、有機統一,既有效聯動又各有側重,在制定實施的過程中,力求做到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高度一致,目標要求、工作舉措相互協同,組織實施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落實,力爭實現投入産出效果、效益最好,協力推進中醫藥振興發展。

四、推動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有哪些重要舉措?

按照《實施方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進一步發揮中醫藥整體醫學優勢,著力推動建立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於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能力。

具體來説,一是突出特色優勢,打造中醫藥服務新高地。實施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開展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建設,推動優質中醫資源擴容和均衡佈局,打造名院、名科、名醫、名藥,建設優勢特色明顯的中醫醫院,做強一批中醫優勢科室,提供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二是建設基地隊伍,提升中醫醫院應急能力。依託高水準中醫醫院,建設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和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加強中醫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診科、肺病科、重症醫學科等建設。打造中醫疫病防治和緊急醫學救援隊伍,提升中醫醫院應急與救治能力。三是補齊短板,築牢中醫藥服務網底。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和優質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實現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加強中醫醫師配備,在中醫館提供中醫治未病、醫療和康復服務,推廣使用中醫藥適宜技術。加強縣級中醫醫院“兩專科一中心”建設,即每個縣級中醫醫院建成2個中醫特色優勢專科和1個縣域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中心。

五、加強中醫治未病能力建設的主要考慮是什麼?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加快推進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發揮中醫藥在全生命週期健康維護和重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實施方案》提出了中醫治未病能力建設。一是推動若干地級市開展區域中醫治未病中心試點建設,發揮區域龍頭帶動作用,探索有利於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和作用的政策機制,指導區域內開展中醫治未病工作,健全中醫治未病服務網路,進一步提升中醫治未病服務能力。二是與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緊密結合,實施重點人群中醫藥健康促進項目,開展中醫適宜技術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試點、婦幼健康中醫適宜技術推廣試點,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婦女兒童預防保健和疾病診療中的獨特作用,為婦女兒童提供全方位全週期的優質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

六、加強中醫藥老年健康服務能力建設的主要考慮是什麼?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老齡工作的決策部署、全國老齡工作會議精神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發揮中醫藥在老年人慢性病、重大疑難疾病治療和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和優勢,《實施方案》提出了中醫藥老年健康服務能力建設項目,一是通過開展一批省級老年中醫藥健康(治未病)中心建設,探索完善中醫藥老年健康服務模式,提升臨床、康復、護理、慢性病管理、科學研究、健康管理等能力。二是推動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老年病科建設,增加老年病床數量,開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復護理,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提升,促進中醫藥與養老深度融合,增加中醫藥老年健康服務供給。同時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引導鼓勵在健康養老服務中更好地運用中醫藥理念和技術方法,更好地將中醫藥融入養老全過程,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應對人口老齡化中的獨特優勢和價值作用。

七、加強中醫藥綜合統計體系建設有哪些重要舉措?

各行業的管理決策都離不開統計數據的堅強支撐,部門統計制度建設是行業合法獲得統計數據的前提和保障。長期以來,中醫藥統計工作相對薄弱,缺乏綜合性中醫藥統計制度、專業的統計機構和完善的統計調查體系,同時,中醫藥機構資訊化水準較低,資訊標準不統一,新興資訊技術與中醫藥業務融合不夠,難以通過統計數據“摸清家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醫藥行業的宏觀管理和科學決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建立國家中醫藥綜合統計制度”,為加強中醫藥綜合統計體系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度重視中醫藥統計工作,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援下,《國家中醫藥綜合統計制度》于2022年4月12日獲得國家統計局批准實施,標誌著中醫藥行業首個綜合性統計制度正式建立。為保障中醫藥綜合統計制度順利實施,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發佈了《中醫藥統計工作管理辦法(試行)》。下一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以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中醫藥數字便民和綜合統計體系建設項目為抓手,強化中醫藥統計業務支撐機構建設,加強統計與資訊化人才培訓和隊伍建設,搭建國家級和省級兩級中醫藥綜合統計平臺,健全中醫藥綜合統計體系,全面推動國家中醫藥綜合統計制度建設。同時,推動新興資訊技術與中醫藥業務融合,加強智慧中醫醫院、智慧中醫醫共體等試點應用和標準研究,提升中醫醫療機構便民惠民能力。

八、加強中西醫協同有哪些重要舉措?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中醫藥工作的決策部署,開展中西醫協同發展高地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打造一批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開展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同建設。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建設目標是推廣武漢抗擊新冠疫情期間在綜合醫院、傳染病醫院等定點救治醫院探索形成的“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從技術水準高、科研實力強、發展潛力足的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和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開展遴選申報,通過開展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建設,使之成為全國中西醫結合診療中心、人才隊伍培養中心、醫療模式推廣中心,輻射帶動區域整體醫療水準提升,在區域乃至全國發揮“旗艦”引領作用。“旗艦”科室聚焦重大疑難疾病、慢性病和傳染病,致力於建設成為區域乃至全國本專業領域的中西醫結合診療中心,輻射帶動中西醫結合醫療水準提高。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同建設,以提高臨床療效為重點,遴選一批項目單位開展中西醫聯合攻關,形成獨具特色的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或專家共識。

九、推動中醫藥科技創新有哪些重要舉措?

中醫藥振興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需要科技創新體系提供保障。近年來,國家支援建設了一批中醫藥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中醫類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等,形成了國家級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群。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重大專項等對中醫藥臨床與基礎研究、中藥新藥研發等進行重點支援,在中醫藥防治重大慢性病、傳染病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開發了一批現代中藥産品和中醫診療設備。

“十四五”期間,通過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及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進一步加快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強中醫藥科技創新重點項目和關鍵技術裝備項目佈局,推進建設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傳承發展好中醫藥。一是跨領域、跨行業整合資源,通過建設一批佈局合理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科技創新平臺,支撐開展中醫藥交叉學科研究,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説明白中醫藥療效,講清楚中醫藥作用原理。二是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重點專項等國家科技專項,支援開展中醫藥防治重大疑難疾病臨床研究、機制研究、基礎理論研究和中藥共性技術研究,提高中醫藥臨床服務能力;支援開展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研究,提升中醫藥技術裝備水準、産業創新能力及産業化水準。

十、加強中醫藥古籍保護和利用有哪些重要舉措?

中醫藥古籍是中醫學術和原創思維的重要載體,也是中醫藥創新發展的堅實支撐和寶貴資源。一些中醫藥重大科技突破,都源自中醫藥古籍的啟示。屠呦呦從東晉時期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得到啟迪,發現了青蒿素,從而挽救了全球數百萬名瘧疾患者生命,獲得諾貝爾獎,這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體現。“十三五”期間,國家實施了一系列中醫藥古籍保護、研究與利用的重大工程和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中醫藥古籍文獻研究的人才隊伍逐漸壯大,研究機構逐漸健全,研究能力和水準不斷提升,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當前,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華醫藏》項目正穩步推進,第一批成果即將推出。

“十四五”期間,將圍繞“保護好”“研究好”“利用好”這一目標,深入開展中醫藥古籍的原生性和再生性保護,真正讓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把蘊藏在古籍裏的精華挖出來,使賦存在古籍中的知識用起來。一是立足“保護好”,依託國家中醫藥行業古籍保護中心,組織開展瀕危中醫藥典籍登記造冊、修復和掃描等工作,使破損古籍得到有效保護,加快中醫藥古籍保護及利用能力提升;二是強化“研究好”,在高品質整理出版中醫藥古籍的基礎上,推動中醫藥古籍數字化挖掘,建立中醫藥古籍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平臺和中醫藥知識服務系統,打造中醫藥古籍數字化服務應用産品,實現傳統中醫藥古籍和現代資訊技術的有機結合;三是瞄準“利用好”,加強古籍數據中心建設,建設國家中醫藥古籍數字圖書館,囊括眾多的古籍數字資源、各種中醫藥專題知識庫、智慧檢索應用平臺、融媒體網上典籍博物館等,可為公眾提供全天候一站式的中醫藥知識、資訊服務,有效解決古籍“藏”與“用”的矛盾。

十一、“做大做強中國中醫科學院”未來會對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帶來哪些積極的影響,起到什麼作用?

中國中醫科學院是在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集體的親切關懷下成立的。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中國中醫科學院已成為引領中醫藥事業發展、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屠呦呦研究員相繼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共和國勳章,成為我國科技發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新冠疫情發生後,中國中醫科學院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要求,組建中醫醫療隊第一時間進駐武漢,開展救治和臨床科學研究。進入新時期,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上升為國家戰略,迫切需要建設好中國中醫科學院,發揮龍頭作用,履行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黨和國家更是持續關注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發展,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週年專致賀信;李克強總理做出批示。2019年10月,孫春蘭副總理在全國中醫藥大會上明確要求“做大做強中國中醫科學院,組織實施好科技創新工程”。

《實施方案》提出“做大做強中國中醫科學院”,通過優化科技發展佈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實施人才強院計劃,集中力量,統籌謀劃,將中國中醫科學院建設成國家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的制高點、中醫藥服務的示範點和中醫藥高端人才的搖籃,對加快突破中醫藥傳承創新瓶頸,探索形成中醫藥創新發展模式,充分發揮中醫藥原創科技優勢,提升創新效能具有重要意義。

十二、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岐黃工程)的主要目的及主要內容是什麼?

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第一資源。“十三五”期間,通過實施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工程),初步建立了領軍人才、優秀人才、骨幹人才相互銜接的中醫藥高層次人才梯隊,建設了一批中醫藥人才培養平臺,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強化中醫藥特色人才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實施方案》提出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岐黃工程)。力爭通過工程實施,培養和造就一批領軍人才為引領,青年拔尖人才、基層實用人才為主體,基本滿足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中醫藥人才隊伍。岐黃工程包括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基層人才培養計劃、人才平臺建設計劃。

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面向在職在崗並取得一定成績的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培養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中醫藥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構建高層次人才梯隊,提升中醫藥傳承創新能力。包括岐黃學者、中醫藥創新團隊、青年岐黃學者、中醫藥優秀人才、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繼承人及中藥、中醫護理、中醫藥康復、中醫藥管理等骨幹人才。

基層人才培養計劃,主要面向高等院校中醫藥類專業學生、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人員,培養一批基層實用型中醫藥人才,擴大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規模,提升服務能力,更好滿足群眾就近接受中醫藥服務的需求。包括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中醫類別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中醫類別全科醫生轉崗培訓、中醫館骨幹人才培訓等。

人才平臺建設計劃,主要依託現有的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機構推進中醫藥學科發展,建設一批高水準的人才培養平臺,不斷提升中醫藥人才培養能力,包括中醫臨床教學基地、中醫藥重點學科、傳承工作室等建設項目。

十三、促進中藥品質提升有哪些重要舉措?

中藥是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近年來,中藥品質呈現出逐年提升、穩步向好的發展態勢,但與人民群眾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實施方案》提出開展“中藥品質提升及産業促進工程”建設,結合當前中藥品質存在的問題和産業發展面臨的現實需求,針對種子種苗、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等關鍵領域、關鍵環節,強化源頭管理、全程管理、協同管理,凝聚各部門職能優勢,促進産學研用一體化推進,激發産業高品質發展動能。一是加快中藥材種業發展,支援中藥種質資源庫、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建設,大力推進良種繁育水準提升,加快優質種子種苗大規模推廣應用;通過提升中藥資源監測能力,進一步為中藥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保障。二是促進中藥材科學規範種植,建設一批道地藥材生産基地、珍稀瀕危中藥材人工繁育基地,構建中藥材全過程追溯體系,進一步規範中藥材田間管理,優化生産佈局,加強供應保障,促進中藥材生態種植模式進一步推廣。三是深化對中藥炮製理論技術挖掘,通過建設一批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基地,優化飲片標準規範,進一步闡釋中藥炮製機理,加強品質保障,更好保障臨床療效。四是對中成藥開展從安全性、品質標準、生産工業、療效等多個緯度的綜合評價,進一步促進中成藥精準用藥。

十四、推進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有什麼考慮、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反覆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醫藥事業同樣需要築牢文化根基,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將為中醫藥事業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

《實施方案》明確實施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有力推動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挖掘和傳承中醫藥精華精髓,開展中醫藥文化精神標識研究,挖掘闡釋並推廣普及名醫名家、醫籍名方等中醫藥文化經典元素;二是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廣泛開展中醫藥文化主題活動,建設一批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體驗場館、知識角,推動中醫藥文化融入群眾生産生活,促進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準不斷提升;三是打造中醫藥文化精品,支援創作高品質的中醫藥圖書、紀錄片、影視劇以及各類新媒體産品,打造有代表性的中醫藥文化節目和中醫藥動漫産品,提升文化影響力;四是推進中醫藥博物館事業發展,支援中醫藥博物館體系建設,搭建中醫藥文化展示的高水準窗口。

十五、建設中醫藥開放發展平臺有何重要意義?

近年來,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深入,中醫藥融入國際醫學體系的步伐逐漸加快,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中醫藥國際深度合作基礎已經形成。特別是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篩選出以“三藥三方”為代表的一批有效抗疫中藥方劑,中醫藥參與救治的療效得到實踐檢驗。同時,中醫藥積極參與全球疫情防控,為全球抗疫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獲得國際社會高度評價。

中醫藥是維護人類健康福祉的有力手段和載體,但是中醫藥服務人類衛生健康潛能尚需深挖,中醫藥健康國內國際迴圈有待通暢,中醫藥促進民心相通能力有待加強。在國內外搭建中醫藥海外中心、國際合作基地等系列中醫藥開放發展平臺,推進中醫藥國際影響力提升、促進中醫藥國際貿易、推進中醫藥參與國際抗疫合作,有助於推動政府間多、雙邊交流與合作,在醫療、教育、科技、文化、産業等領域國際合作取得積極進展,改善中醫藥海外發展的環境,提升中醫藥海外認可度和接受度,有利於中醫藥更好地參與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為保護我國和當地民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應有貢獻。

十六、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思路和考慮是什麼?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部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藥監局制定了《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工作方案》,並積極推進示範區遴選工作。2021年12月,五部門聯合批復同意7省市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並召開示範區建設推進會,正式啟動示範區創建。

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旨在構建國家統籌、地方先行的改革工作模式,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以建立健全中醫藥政策體系、法規體系、管理體系、評價體系、標準體系為重點,破解制約中醫藥發展的瓶頸,在全國打造一批中醫藥事業和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排頭兵,為推進中醫藥現代化、促進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生動實踐和改革探索。

下一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會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進一步完善決策諮詢、成果推廣、督促指導等機制,加強對示範區建設的督促指導,加大支援力度,與地方共同努力,推動示範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助力深化中醫藥改革。


【責任編輯:李哲】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010-88828034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