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獲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中醫 -

多名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獲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2023-08-08 11:04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他們刻苦鑽研,為解決疑難問題建言獻策;他們奮發創新,為中醫藥發展貢獻智慧力量……今年5月,王階、畢宏生、劉建勳、孫曉波、唐志書、商洪才、梁繁榮等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獲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他們以紮實的專業基礎和豐碩的研究成果,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貢獻出源源不斷的科研活力,讓中醫藥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王階:

助力中醫藥破解“心”難題

從事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40餘年,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岐黃工程首席科學家、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王階以中醫經典理論為基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聚焦提高臨床療效、突出中醫特色,利用病證結合,在中醫證候標準化、冠心病病證結合規範化診療中成果豐厚,不斷促進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

根據自身經驗,王階開展了血瘀證和活血化瘀的客觀化研究,率先建立客觀化、定量化的血瘀證診斷標準,闡釋冠心病血瘀證的物質基礎和科學內涵,開拓了中醫證候定量化和客觀化的研究方向,並從分子生物學角度揭示了血瘀證的生物學基礎。同時,他還建立了以證候要素為核心的冠心病病證結合證治新體系,闡釋冠心病介入術後證候要素演變規律,形成冠心病中醫診療行業標準,並轉化為國際標準。

此外,他還創新提出冠心病中醫全程防控理論,按照“證候要素診斷—證候要素演變—療效評價標準—病證結合診療指南—中醫全程防控”的研究思路,開展16項臨床研究(RCT),創新性地提出“痰瘀滯虛”是冠心病核心病機的觀點,制定了冠心病證候及證候要素診斷、演變規律和療效評價系列量表、標準,顯著提升了循證水準和臨床療效。


畢宏生:

打造中西醫結合眼科標桿

作為國家萬人計劃專家、岐黃學者、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眼科分會主任委員,畢宏生潛悟中西結合醫學41載,在我國致盲率極高的葡萄膜炎和發病率最高的兒童青少年近視兩大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創立了新方案、新標準、新技術,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視覺健康和防盲事業的發展。

為提高葡萄膜炎的臨床療效,畢宏生帶領團隊開展持續科研攻關,創建“四型分治,分期阻斷”的中西醫結合診療體系,探索出一條有效治療的新途徑,創建葡萄膜炎中西醫結合防治新體系,同時創立葡萄膜炎中醫理法方藥診療系統,顯著提升了診療水準。此外,他還首提全身與眼部免疫功能“雙紊亂”和“雙平衡”發病和治療機制,使得大樣本臨床研究證實治愈率提高19.5%,復發率降低20.6%,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其主持制定的相關診療方案在26省329家單位應用推廣。

此外,畢宏生帶領團隊創立近視“肝腎-腦目”中醫理論,首創五維“三級監測”系統、AI“三級預警”系統和用眼行為監測及矯正技術,同時首創具有中西醫結合特色的“三級防控”方案。由此,在這些研究的支援下,3項RCT結果療效顯著,屈光度增長量分別降低27.3%、39.6%和28.2%。在國內外尚無遏制近視患病率持續攀升良策情況下,畢宏生的該項研究使防控示範學校患病率顯著下降,打造的近視防控“山東模式”為健康中國國家戰略貢獻了智慧和擔當。其主持制定了《兒童青少年近視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等5項國家級標準並在全國推廣應用。


劉建勳:

探索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新模式

從事中藥藥理學研究40餘年,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劉建勳教授堅持將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在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醫藥病證結合藥理學、中藥復方功效評價、中藥新藥研發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劉建勳帶領團隊率先提出了中藥復方功效研究與評價的新思路,根據中藥復方的功效與主治,將中醫臨床病證的診斷標準、療效評價技術與方法用於中藥復方功效研究;製備符合中醫臨床病證特徵的動物模型;開展整體、細胞、分子等多層次的藥效學評價,構建中藥復方功效研究與評價方法,建立反映中藥復方特點的藥效學評價體系。

在建立評價思路與體系方面,劉建勳帶領團隊首次提出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擬臨床研究的新思路,建立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擬臨床研究新方法。先後以此方法評價中藥新藥20余種;建立了中醫四診表徵、藥效學指標群表徵、分子標誌物群表徵的三種中藥復方功效評價新方法,構建了83種模型、220項SOP組成的治療心腦血管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中藥復方功效評價體系,極大推進了中藥藥理學學科的發展;提出中藥復方功效指徵藥效物質基礎研究的新思路,同時還建立了中藥復方功效指徵藥效物質基礎研究新方法,實現了中藥復方功效物質基礎研究理論與方法的突破,中藥復方有效成分可快速明確,為中藥復方的藥效物質基礎研究提供了範例,也為中藥復方配伍理論研究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孫曉波:

助力中藥材高品質發展

長期致力於中藥及復方藥效物質基礎及分子機制的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孫曉波在中藥創新藥物開發及大品種二次開發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針對中藥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他融合多學科開展了以三七為載體的中藥材大品種全産業鏈的創新性研究與産業化研究,提出“種好藥、創好藥、制好藥、用好藥”全産業鏈創新驅動産業發展的原創思維,構建了基於整合藥理學技術的中藥複雜體系研究與中藥大品種全産業鏈研究新模式。

與此同時,他還開創性提出“中藥材種植精準扶貧策略”。利用藥用植物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技術、人才,重點針對貧困地區、革命先區、少數民族地區,形成以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科技支撐、公司+農民落實到種植基地的模式,新增種植面積達10萬畝,可期産值可達3億元。

在中成藥大品種二次開發的研究中,他創立了阿司匹林聯合理洫王牌血塞通軟膠囊聯合使用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阿理療法”,揭示了中西藥聯合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優勢和臨床應用前景,成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研究中的典範,對中藥大健康産業臨床價值、科技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唐志書:

引領中醫藥現代化發展

深耕中藥資源新産品開發、中藥制藥適宜技術的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等工作,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唐志書不僅先後主持承擔了國家支撐計劃項目、重大新藥創制等20余項課題,還制訂藥品、藥材與設備等標準90余項,獲得授權專利15項(美國發明專利1項),主編專著、教材5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其中SCI收錄40余篇,碩果纍纍。

在創新中藥産業發展方面,唐志書聚焦中藥資源産業化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及科學問題,在主持承擔的國家支撐計劃項目、重大新藥創制等20余項課題支援下,率先構建了藥食同源中藥資源的迴圈利用發展模式,形成了“資源-産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産業鏈,為中藥綠色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技術支撐。唐志書還研發轉化了一批中藥新産品,其中,益視口服液等6個産品已獲國家新藥證書或生産批件,産值已近20億元。

在人才培養領域,唐志書也在不斷探索,其創建的“3+3+3”中藥學“三有”人才培養模式,為推動“學科發展-專業建設-行業需求”三貫通提供了示範。


商洪才:

數字化賦能中醫藥傳承發展

從傳統中醫到循證中醫,再到“數智中醫”,中醫內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常務副院長商洪才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做了大量的科研和臨床工作。

通過近三十年在中醫藥領域的深耕,商洪才致力於循證中醫及數智中醫研究,以方法創新突破中醫藥傳承發展瓶頸,開闢了中醫藥證據評價與轉化方法學研究新領域。創建以“規範産證-精準辨證-高效用證-智慧驗證”為核心內容的中醫藥循證研究“四證”方法學體系,推動中醫辨治診療實踐與循證決策模式的融合;提出基於核心病機的“證-病-方”整體評價新路徑,明確中醫療效優勢證據;牽頭中醫資訊學國家重點學科,建立中藥毒-效智慧預測方法……以循證研究為根,商洪才從未停止過創新探索。

同時,他還主持開展多個高品質臨床研究,明確了多項國際認可、中西醫形成共識的療效關鍵證據,明確了中醫藥在改善症狀之外更能影響膿毒症、重症肺炎、心肌梗死、新冠病毒感染等重大慢病和新突發傳染病的預後,有力推動血必凈、丹紅注射液等多個中藥大品種的研發應用,為護佑人民生命健康和中醫藥現代化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碩果纍纍,但商洪才並不止步於此。他開始不斷探索前沿領域,首次提出數智中醫發展新路徑,基於數智融合理念提出中藥循證毒理學,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數智中醫廣義望診”,建立數智中醫系列關鍵演算法和平臺,引領循證中醫藥邁向數智中醫藥。


梁繁榮:

擦亮中醫針灸醫學名片

躬耕杏林三十余載,世界針灸聯合會副主席、國家重點學科針灸推拿學學科帶頭人、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首席教授梁繁榮致力於中醫針灸的傳承與發展,推動中醫針灸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亮麗名片。

圍繞針灸穴位的科學基礎,梁繁榮帶領團隊從穴位與非穴、本經穴與他經穴等多個層次證實了“經穴效應存在特異性”。該研究首次系統、客觀地回答了國際學術界對經穴效應特異性的質疑,為針灸穴位效應的客觀存在提供中國證據,促進了針灸國際化發展。同時,他領銜開展的高品質針灸研究成果和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JAMAInternalMedicine)等國際頂級期刊的系列研究論文,擴大了中國針灸研究的國際影響,有力地促進了中醫針灸在美國的合法使用與發展。

在標準制定領域,他牽頭制定了中英文《貝爾面癱針灸臨床實踐指南》和《坐骨神經痛針灸臨床實踐指南》,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地區第一批循證針灸臨床實踐指南的示範,由WHO向全球推廣。同時,他首次研發了集“大數據循證針灸決策支援平臺-電脈衝治療-穴位電阻檢測”于一體的智慧化、網路化針灸診療儀,創建了基於“雲伺服器+終端”大數據服務模式的“循證針灸臨床診療決策支援平臺”,已被全國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四川省70多家基層中醫醫療機構引進,服務中醫患者人群超過50萬。

專注于針灸的傳承與發展,梁繁榮讓針灸診療理念更加通俗易懂,讓針灸技術思想更加現代化,更科學地説明針灸治療機制,讓針灸成為“針”服世界的力量。

如今,眾多科研者以數十年的專業基礎,帶來了豐碩的成果,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助力中醫藥續寫新時代輝煌篇章。

【責任編輯:李哲】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中醫腫瘤頻道是中國網的重點頻道,致力於促進中醫腫瘤學術思想落地生根,宣傳腫瘤行業最新資訊動態,促進中西醫結合理論多維度落地幫扶,發揮中醫藥服務能力。

投稿郵箱:zy_zhongliu@163.com

品牌合作:88828053   QQ:225414277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