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22-03-29 內容來源:中國網
摘要:高等中醫教育歷經50餘年的發展,基本完成了由傳統教育模式向現代科學教育模式的轉換,以院校傳統教育為主體的高等中醫教育已成為中醫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然而,不少人對高等中醫院校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産生了質疑。因此,廣西中醫藥大學賽恩斯新醫藥學院依據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和困境,結合實際,以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為核心,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培養體系、教育教學方法等方面著手,對中醫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
高等中醫教育歷經50餘年的發展,基本完成了由傳統教育模式向現代科學教育模式的轉換,以院校傳統教育為主體的高等中醫教育已成為中醫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根據我國創新驅動引領中醫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1],針對目前對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按照教育部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要求,廣西中醫藥大學賽恩斯新醫藥學院(下稱“賽院”)在培育中醫學創新應用型人才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目的
制訂全日制普通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需按照“立德樹人”和“三個面向”的精神,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國家衛生工作方針,主動適應我國社會主義醫藥衛生事業和廣西醫藥科學發展的實際需要,保持和發揚傳統中醫特色,深化教學改革,優化課程結構,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手段,建立具有時代特色和中醫教育特點的本科生課程體系,培養和造就具有中醫藥、現代醫藥知識和技能、熱愛醫藥衛生事業、思想品德優良、素質高和富有創新意識的高級專門人才。
為了探索適合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賽院通過開展調查研究、召開教師座談會和專家論證會,于2015年調整了中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經過7年的教學實踐,逐步修訂完善。本次改革的重點為:確定培養目標;確定課程體系,對中醫專業主幹課程重新定位;對各專業課程進程適當調整;突出實踐應用性課程體系結構;增加實踐課課時比例。此次改革注重中醫傳承,夯實學生的中醫文化底蘊,注重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之間的銜接與協調,在課程體系優化的基礎上,根據專業方向的不同,逐步實現課程模組化建設。
二、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一)適應轉型發展要求
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適應教育部對新辦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要求,適應社會醫療和健康服務産業發展的需要,突出地方性和區域性特色。具體體現在瞄準醫藥行業的準入規則,以執業醫師考核內容為基本規範,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出臺的“5+3”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方案為參照,充分認識和把握區域社會經濟和醫藥行業發展對專業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新要求,充分考慮人才的社會適應性,面向醫療衛生事業緊缺崗位、養老與養生保健等健康服務機構。
(二)整體優化,課程模組化
中醫學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一是圍繞賽院的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能力培養為主體,按照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內在聯繫和教育教學規律優化現有專業(方向)設置,積極建設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應用型專業群,整合課程模組和教學內容,構建融會貫通、緊密結合、有機聯繫的課程體系,鼓勵打破學科界限,整合課程模組。二是對教育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已修訂專業認證標準的專業,保證專業認證所要求的基本知識點的傳授和基本能力的培養。三是從有利於培養學生專業理論和崗位應用能力出發,對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進行整合與改革。四是改進教學和學習方法,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等改革課程模式,精減課堂教學學時,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技能訓練和獨立思考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賽院成立醫學技能開放式實訓室,科學合理地處理理論和實踐、動腦和動手的關係,強化實訓技能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五是將第二課堂實踐教學活動整合後納入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兩大課堂互動互融,使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教育活動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達到早臨床、多臨床,儘早轉換角式,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三)體現個性化
中醫學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注重共性的同時,尊重學生個性發展,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一專多能”的需要,在保證專門人才基本規格和普遍要求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修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目標,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培養和成才途徑。充分考慮學生知識基礎、興趣愛好等差異對教學的不同需求,對部分課程實行分層次教學;在科學、合理、精選、優化以專業主幹課程為骨幹構築的專業課程體系的同時,增加婦産、兒童、精神病診療護理等急需緊缺人才知識模組的選修課比例,以及強化醫學等技能訓練課和行業職業技能鑒定考證工作等,增強學生的選擇性,為其自主學習、發展志趣和特長創造條件,改變“千人一面”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開展輔修制度,促進跨學科、跨專業方向複合成長和綜合素質提升,為學有餘力的學生創造進一步發展的條件,又滿足社會對緊缺人才的需求。
(四)突出實踐應用,注重創新教育
中醫學是具有鮮明實踐特點的醫學體系,需悉心體驗才能有所領悟[2]。儘管目前中醫藥教學快速發展,但實踐教學環節尚顯薄弱,至今尚未形成科學、規範、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無法滿足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較強動手能力的專業型中醫人才的需要[3]。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實行“一體兩翼”模式,“一體”為傳統的公共和專業課程模組(含實驗),總學時不變的前提下,適當壓縮理論教學時數,適當增加“兩翼”的課時。“兩翼”一是“行業執業準入技能實訓和鑒定教學”課時,把增加課外技能訓練和考核(院內執業技能考證)列入培養方案的各實踐教學環節中累計學分。嘗試推行實驗和實訓獨立管理制度,推進實驗、實訓(院內執業技能考證)內容和模式改革和創新,增強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例,增加開放實訓的比例,建立技能實訓(院內執業技能考證)俱樂部或會員制,使學生平時實訓和考核的時間靈活機動;鼓勵跨院係、跨學科選做實訓。“兩翼”二是“早臨床多臨床、社會實踐和課外科技活動”等實踐性教學環節,折算為創新學分。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角色轉換、醫德醫風、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出發,對現行的創新人才培養計劃進行整體、規範優化設計,引導學生開展自主見習實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實踐教學活動。
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明確中醫學專業的能力結構要求,並分解落實到具體的課程學習和教學環節設計中,明確課程和教學環節設計在學生能力結構培養中的位置和作用,構建有機統一、貫穿教育全過程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學生方面,以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推進學風建設,改革課程模組,引導和培養學生反思批判精神,推進研究性學習,調動和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把知識的學習過程變成對知識的研究探索的過程。教師方面,要引進新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有效推進教風建設,重視每一次課的教學設計,根據教學對象、教學內容靈活採用不同的教學法(如PBL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啟髮式教學法等非滿堂灌、填鴨式教學)。鼓勵第一課堂主動向第二課堂延伸和輻射。建立對第二課堂活動的規範管理,統籌規劃,統一組織,單獨考核,單獨計算並列入創新學分;第二課堂的開設要增進學校的學術氛圍,拓寬學生的學科視野,支援學生開展創新性應用技術實驗(崗位技能實訓)、臨床診療計劃和診療模擬活動等,促進學生由學習知識向發現、發展知識相結合的轉變,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使學生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五)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
中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雙重屬性。中醫學要發展,就要對中國的宗教、哲學以及文化人類學等方面有所涉獵,才能夠談得上研究和發展中醫[4],遵循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原則,始終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重視人文社科教育,加強文理交叉滲透,積極面向理科學生開設哲學、社會科學方面課程,面向文科學生開設自然科學方面課程,專業課程教學中要體現和滲透人文精神的培養;適應世界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加強醫學生人文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在醫學專業的培養方案中增設醫學人文課程模組;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人格尊嚴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推進素質教育。
三、結語
針對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和困境,聯繫賽院中醫專業教育教學實際,遵循醫學教育規律和中醫學人才成長規律,以提高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品質為核心,以創新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為引導;以培養具有紮實的中醫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中醫的傳承能力和思維能力,應用型的中醫創新人才為目標;通過七年的實踐,有效提高了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品質。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賽院將進一步創新實踐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好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人才培養的品質和水準。(作者及單位:蘇麗麗,洪能琨;廣西中醫藥大學賽恩斯新醫藥學院)
參考文獻:
[1]潘華峰,賴秋華,任金玲,葛昕,嚴艷.創新驅動下中醫藥卓越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7,(1):25-26.
[2]王齊國,徐測梁.中醫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新疆中醫藥,2010,28(1):46-48.
[3]王斌勝,于京平,于東林,隋得志,于曉飛,丁寶剛.中醫學專業本科貫通式實踐教學的改革[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端教育,2019,17(5):152-153.
[4]王新陸.再論中醫學的雙重屬性[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9(2):83-90.
責任編輯: 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