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趙氏雷火灸”:傳承創新 鑄就非凡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21-06-23  內容來源:中國網

2021年6月,“趙氏雷火灸”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它的前身雷火神針,首見於明·《本草綱目》:“雷火神針法”是一種艾灸法,之所以稱為“針”,是因為操作時,實按于穴位之上,類似針法之故。雷火針法,在其他明清醫藉諸如《針灸大成》、《外科正宗》、《種福堂公選良方》等都有記載,但其配方各有差異。其適應病症及操作方法以《針灸大成》較為詳細:“治閃挫諸骨間痛,及寒濕氣而畏刺者。……按定痛穴,筆點記,外用紙六七層隔穴,將卷艾,名雷火針也。取太陽真火,用圓珠火鏡皆可,燃紅按穴上,良久取起,剪取灰,再燒再按,九次即愈。”不過直接按灸,粗大的火頭很容易透過包裹的布燙傷患者,鋻於這個原因,在清朝乾隆年間,重慶璧山縣有一位名叫趙忠德的醫生做了一個創新,他將雷火灸做粗了近一倍,直徑變為了三釐米,點燃以後不直接接觸患者身體,改為懸灸法,這樣患者不會被燙傷,而且由於灸體粗大,火力同樣迅猛見效迅速,趙忠德給這種灸條改名為雷火灸,從此雷火灸在趙氏家族代代相傳。

趙時碧和張麗探討治療器具的改進問題

“趙氏雷火灸”第二代傳承人趙成林繼承父業,使用雷火灸治病,在當地小有名氣。第三代傳承人趙炳軒,用雷火灸治療疑難病症陰毒,並總結出特別獨到的經驗,于抗戰時期將該療法帶到重慶城區。第四代傳承人趙時碧在祖傳的基礎上,通過長期的潛心研究與臨床實踐,將“趙氏雷火灸”在配方、用法、器具和治療病種上進行了改進和突破,撰寫了《中國雷火灸療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趙氏雷火灸”療法理論,使“趙氏雷火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1992年她創建趙氏雷火灸傳統醫藥研究所。第五代傳承人張麗,全面繼承了“趙氏雷火灸”療法,她積極推廣宣傳“趙氏雷火灸”,推動了“趙氏雷火灸”的傳承發展,目前該療法已傳承至第七代。“趙氏雷火灸”由多種植物配製而成,具有熱力峻、火力猛、滲透力強、治療面廣的特點,其借助燃燒時産生的熱力、紅外線輻射力和物理因子通過脈絡和腧穴的循經感傳共同達到溫通經絡、調節人體機能的效果。它是以現代醫學理論為指導,中醫經絡學説為基礎,通過火熱、紅外輻射力在人體面、位、穴的強滲透力來調節人體各項機能經絡的治病方式。“趙氏雷火灸”廣泛運用於骨傷科、針灸理療科、康復科、五官科、婦科等專科,特別是在治療肩頸腰腿痛、過敏性鼻炎、幹眼症、青少年近視、婦科疾病、亞健康防治上具有獨特優勢。

趙時碧自幼隨父親習醫,一九五七年進入重慶市中醫院骨科醫院工作,先後在重慶中醫學校、西南醫院學習,從事中西醫骨科灸療臨床六十餘年,推動了祖傳秘方的傳承、研究、發展。趙時碧一生致力於雷火灸的保護、傳承與中醫文化的弘揚。她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推出的雷火灸“以面罩位帶穴”相結合的灸療方法,顯著地提高了灸的療效,突破了“灸不能及顏面”的禁忌。據趙時碧介紹,“趙氏雷火灸”具有其獨特性,一是用其強大的火熱力及紅外輻射力,作用於人體的面(病灶周圍)、位(病灶位)、穴達到循經感傳通導經絡和調節微迴圈的作用;二是在用灸區域的面、位、穴形成高濃藥區,在熱力作用下,滲透組織深部達到祛風散寒、活血化瘀、散癭散瘤等目的。在傳統的基礎上,“趙氏雷火灸”一是療效的增強,二是治病範圍的擴大。

張麗在進行趙氏雷火灸教學

張麗從河南中醫學院針推專業碩士畢業後被聘為重慶市渝中區趙氏雷火灸傳統醫藥研究所雷火灸研究員,開始跟隨母親趙時碧系統學習趙氏雷火灸療法,她專業從事中西醫臨床工作已30餘年,對“趙氏雷火灸療法”熟稔於心。她説:“趙氏雷火灸的使用手法非常豐富,有八種,每個手法都有獨特功效。例如雀啄法,火頭對準施灸部位,像雞啄米、雀啄食似的上下抖動,這個動作多用於瀉邪氣。還有小迴旋法,火頭對準施灸部位做固定的小迴旋轉,順時針方向旋轉可以瀉邪氣,逆時針方向旋轉則是補法。其中橫行灸法、縱行灸法、斜向灸法,這三種灸法在做的時候距離皮膚的高度也有講究,像一至兩釐米的高度就是瀉法,而遠一些三至五釐米就是補法。熟練掌握這些用法非一日之功,需要經年累月的不斷學習和實踐。”張麗説:“作為中醫藥非遺傳承人,就要擔負起傳承發展的當代使命,讓中醫藥非遺項目走進更多人的生活,進一步滿足人們的需要。在未來,我將繼續扎紮實實地走好每一步,讓‘趙氏雷火灸’為更多人的健康保駕護航。”

責任編輯: 李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