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蘄春艾灸療法”:醫聖灸法 源遠流長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21-06-10  內容來源:中國網

蘄春是醫聖李時珍的故鄉,地處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屬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區,光照充足,雨量豐沛,四季分明,北部山區,南部丘陵,其獨特的地域環境和微酸性粘性黃土,尤其適宜於蘄艾生長。《本草綱目》所載1892種藥材,産自蘄春有700余種。

蘄春艾灸相關著作

“蘄春艾灸療法”是以産自蘄春的艾草為灸材,以流傳于蘄春地區四百餘年的民間灸法為獨特技藝的一種外治方法。它興盛于明清,以李時珍等醫家為代表,以《本草綱目》等醫籍為載體,是蘄春及周邊地區百姓世代相傳的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習俗。李時珍稱其“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蘄春艾灸療法”是李時珍中醫藥文化的活態記憶和當代傳承,它起源於古蘄州地區,明時在蘄州府轄區之蘄春、蘄水、英山、羅田、廣濟、黃梅等縣廣為流傳。隨著李時珍、韓泰等五位太醫的傳承傳播及《本草綱目》的刊行,明末清初廣傳至安徽之宿松、太湖;江西之九江、興國、湖口;並沿長江水道上傳至重慶,下傳至江浙等地。

  “蘄春艾灸療法”是由中國民間的灸焫法發展而來,代表性灸法雷火神針灸為李時珍首創,源於《本草綱目》的大灸法和流傳于蘄春民間的火灸法,技法獨特,選穴精準,使用方便,價廉效驗,具有抗菌、抗病毒等多方面作用。它體現了中醫學“辨證論治”、“天人合一”和“治未病”等思想,融入了蘄春人民的現實生活、歷史文化、社會習俗等多種內涵,具有健康科學、歷史記憶和社會經濟等重要價值。2021年6月,“蘄春艾灸療法”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韓善明出身於中醫世家,是“蘄春艾灸療法”韓氏灸法流派的第二十代傳承人,致力於蘄艾灸法的研究及應用三十餘年,撰寫李時珍《本草綱目》灸法研究及應用學術論文十余篇,參與編寫《艾療保健師培訓教材》,主編《蘄艾艾灸師職業培訓教材》,指導培訓蘄艾艾灸師三千余人。2014年至今,韓善明參加省內外各項非遺展演、推介及交流活動百餘場,成為黃岡乃至湖北省中醫藥文化對外交流與傳播的一張名片,先後到過10余個國家,傳播中醫藥文化,深受國際友人的讚譽。


韓善明在匈牙利義診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生活在蘄春赤東湖畔的人們,歷代相傳著蘄艾的古老用法。韓善明説,用艾習俗在當地民間一直沿襲,遇有風濕關節痛、受涼肚子痛、感冒發燒之類的毛病,就用艾葉加水燒開熏蒸,可明顯緩解症狀。“路人皆懂醫、指草皆為藥”,是李時珍故里、中國艾都蘄春獨特的中醫藥文化。

   用燃燒的艾條,對人體特定穴位進行艾熱的刺激,這就是中醫傳承千百年的艾灸療法,《黃帝內經》中這樣描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人們通常認知中的針灸,其實是針療和灸療的統稱,中醫認為,人體記憶體在著縱貫全身的路線,稱為經脈,在這些大的幹線上還有大大小小的分支,稱為絡脈,十四條經脈上分佈著362個穴位,無論針還是灸,都是通過刺激這些穴位疏通經絡,使受到阻滯的氣血恢復正常流通。韓善明介紹,“蘄春艾灸療法”是用蘄艾葉曬乾搗碎如絨,製成艾條,燃灸經穴,起到溫通經脈、調節陰陽,達到防病治病及養生保健目的的一種地方性灸法。其代表性灸法為雷火神針灸、火灸和大灸,自成體系,不僅適用於慢性病,對某些急性病症也有一定的療效,加上取穴少而精,普通老百姓也很容易掌握。火灸法源自蘄春民間,是以蘄艾為主,加多味中藥製成藥酒,把浸泡藥酒的棉條敷貼于病變部位或經脈上,其上覆濕青布,于青布上再噴老酒點火施灸。該法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效果頗為明顯。


韓善明向國外友人展示蘄春艾灸療法


    艾草中含有廣譜抗菌抗病毒成分,對多種致病菌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也許正因如此,每逢農曆端午,在門楣之上懸挂艾草,成為了中國許多地方,千百年沿襲下來的生活習俗。至今,蘄春一帶民間仍于每年端午,採艾備用。他們將采收的艾葉,充分曬乾,製成艾絨作為施灸的材料。製作過程十分講究,李時珍主張“揀取凈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至今,傳統艾絨製作技藝仍循此法。

    蘄春縣自2014年起,打造以艾灸為支點的中醫藥大健康産業,現全産業鏈從業人員10余萬,年産值逾100億元,解決了4萬餘名貧困人口就業問題。凝聚著先人智慧的艾灸技藝,現已成為國家級貧困縣——湖北省蘄春縣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和實施鄉村振興的惠民工程,它不僅助力於人們的身心健康,更為一方百姓脫貧致富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韓善明説:“能夠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是對蘄春艾灸的認可,也是我們新的起點,我們將一如既往、不遺餘力地保護、傳承併發展這一古老的文化瑰寶。”


責任編輯: 阮惠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