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氏浸膏製作技藝”傳承人吳淑琴:守正創新 精益求精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21-05-27 內容來源:中國網
“平氏浸膏製作技藝”有著200多年的歷史,是經八代傳承、在祖傳秘方的基礎上,不斷汲取各家經驗而形成的特色技藝。2014年11月,該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平氏家族祖籍浙江,世代傳承浸膏技藝,先輩平順德,繼承祖業行醫於世,因社會動蕩不安,後輾轉至山東省行醫。第二代傳承人平世傑出生於山東濟南府,崇尚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的信念,繼承家傳醫術,謹遵祖上遺訓,濟世救人。平氏醫家傳統醫技精湛,以擅治“積證”(現代所講“腫瘤”屬中醫“積證”範疇)、肺係疾病(即呼吸系統疾病)、骨病等在社會上和民間獲得口碑,平氏臨症用藥以浸膏劑見長,故民間和社會上習慣以“平氏浸膏”稱謂。為避免戰亂1900年平氏家族來到長春。吉林省有長白山這座野生藥物資源寶庫,而長春市和吉林市在歷史上是長白山野生藥材的集散地,處於長春地區的九台,為平氏浸膏選購貨真價實的野生原料藥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讓這一傳統製劑方法在這裡落地生根、發展壯大。
第五代傳承人平安逸和第六代傳承人平永才都屬子承父業,在長春東大橋經營店舖(堂),坐堂行醫施藥,平永才不幸早逝。至1976年,平安逸已80高齡,年邁體弱,本支再無傳人,遂將世代秘方、醫術、醫技傳授于醫學院校畢業的外孫女吳淑琴、劉洪吉夫婦。
第七代傳承人吳淑琴
“平氏浸膏製作技藝”第七代傳承人吳淑琴出身於中醫世家,自幼受家庭環境熏陶,得到外公平安逸的諄諄教誨,耳提面命,悉心真傳,她研讀醫學專著,傳承平氏醫術精華,能夠熟練掌握“平氏浸膏制藥技藝”,在四十多年臨床實踐中,靈活運用“平氏浸膏“治療各類結核病(癆病)、腫瘤(腫塊積證)。1995年開始,她以平氏“消積、化癆”浸膏為基礎,在吉林省衛生廳、科技廳、國家新藥審評中心專家組論證立項的課題《抗肺癌新藥肺積消研製和臨床應用》和《抗結核新藥肺得潤研製和臨床應用》中,任學科帶頭人和課題組負責人。如今抗肺癌組方“肺積消”和抗結核組方“肺得潤”均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且“肺積消”已獲得國家新藥臨床批號。
吳淑琴于1979年創立了中醫結核病治療專科,應用平氏祖傳方藥“化癆浸膏”治療各種結核病。1994年,她和愛人劉洪吉創立吉林省九台市肺癌藥物研究所和直屬門診部,開展實驗研究,並應用平氏“消積浸膏”治療以肺癌為主的多種腫瘤。吉林省九台區肺癌藥物研究所是國內以研究開發中醫藥治療肺癌及呼吸系統疾病為特色的專業高新科研機構。研究所集科研和臨床于一體,擁有資深醫藥學科研團隊,並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吉林省中醫藥科學院、吉林長春中醫藥大學新藥研發中心、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醫學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學術合作關係。
吳淑琴為白族女青年把脈問診
“平氏浸膏製作技藝”傳承至今,以傳統手法為基礎,對於每一環節都謹小慎微。吳淑琴介紹説:“我們為了保證平氏浸膏的品質、藥效,對原料藥材品質的把控是至關重要的,必須嚴把原料藥材進貨關口。因相同品種的藥材,由於産地、土壤、生態環境、采收時間等不同,對品種的有效成分含量均有一定影響,所以為了保證達到恒定的品質標準,對於每一品種必選原産地當年産的新藥材。如人參必選長白山撫松地區特産,紅景天必選品質最優的長白山高山紅景天。除了在原材料選擇上要慎重之外,對於原材料的處理和製作工藝的每一步程式上都要按照嚴格的要求進行,否則便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在吳淑琴身上不僅能夠看到作為醫者一絲不茍的態度,更能感受到她心懷大愛的醫者風範。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武漢地區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面對疫情,吳淑琴第一時間與湖北省相關部門取得聯繫,表達了她想要為抗擊疫情奉獻醫術、無償捐獻藥物的意願,此舉立即得到回應,就這樣,價值30多萬元的三批平氏浸膏“肺得潤”相繼用特快專遞寄往武漢。
“平氏浸膏製作技藝”傳承團隊
為了更好地傳承“平氏浸膏製作技藝”,吳淑琴將所學醫術悉數傳授給了兒子劉宸隆,目前他已從事中醫藥臨床和實驗研究工作三十餘年,全面繼承了平氏醫家歷代積累的臨症經驗之精華,現任九台區肺癌藥物研究所所長和九台區東方中醫門診部主任。2011年6月,劉宸隆被認定為“平氏浸膏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平氏浸膏製作技藝”歷代傳承人以被後世尊為“藥王”的孫思邈為楷模,秉承“大醫精誠”之精神,恪守“誠實做人、忠厚為醫”的祖訓,使“平氏浸膏製作技藝”得以傳承發展,為數以萬計的患病者祛除了病痛,為中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貢獻。
責任編輯: 阮惠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