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漢家裳,悠悠艾草香——2020端午尋“艾”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20-06-26 內容來源:中國網
6月25日晚,由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指導,中國家庭報社、中國針灸學會、新華網健康頻道主辦,鞍山市湯崗子康復醫院協辦,李時珍國灸集團提供公益支援的2020端午尋“艾”網路直播活動上線,與全國觀眾一起過端午。
漢服在身,家國情懷意蘊長
端午臨中夏,千載意蘊長。傳統節日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端午節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首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中國傳統節日,吃粽子、賽龍舟、熏艾草、挂菖蒲等習俗中,蘊含著厚重豐富的民族文化記憶。在這一傳統佳節共話節日曆史、追溯古老傳統,無疑有利於傳承先人智慧,彰顯文化自信。
本次活動的一大特色即是結合了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漢服文化。6月以來,中國家庭報結合本次活動主題,建立“著漢家裳,興禮儀邦”話題,向網友徵集漢服舞蹈視頻等,並借助端午佳節的時間點,讓更多的年輕人領略中華傳統文化之一的古典服飾之美,增強文化認知與民族認同。
直播中,工作人員走上街頭采訪漢服愛好者及路人,傾聽不同人群對漢服文化的見解。從對路人的採訪中,也能看出漢服的認知度和認同度明顯提升。
著名脫口秀演員、北京大學理學博士、青年科學家張宇識帶來新作《尋根溯源話端午》,以通俗幽默的形式向觀眾介紹了端午節的歷史傳承和相關風俗。
中醫當歸,五月艾蒿香氣爽
提起端午節,除了“粽香”,還有“艾香”。我國傳統醫學典籍《皇帝內經》中,就有關於暑病的描述,認為暑病乃冬季寒邪伏藏體內,至夏而發的伏氣溫病,而端午節正是中醫時令病“暑病” 的開端。因此,端午節又被稱為“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挂艾枝,懸菖蒲,殺菌防病,避瘟驅毒。而艾草則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直播中,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黨委書記趙百孝分享了中醫“艾灸”的起源和發展。“灸療與針刺、藥物療法是中國古代的三大主流療法。”趙百孝指出,“‘灸’字上面是久,下面是火,也就是指長時間的燒灼熏烤。説起灸療,就不得不提到人類對火的使用。大約在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就懂得了用火取暖,獲得熟食。灸的起源有各種解釋,但都認為與早期人們用火取暖、驅寒有關,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發現當身體某一部位發生病痛時,用火來烘烤可以感到舒適或緩解症狀,隨著經驗的積累,逐步認識到火烤可以治療疾病。灸療至少有3000年曆史,根據文獻記載,早期都是使用艾。古人很早就使用艾蒿,距今30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蒿的記載,《詩經》中也有關於採蒿的記載。燃燒艾葉是古人驅邪避穢、祭祀祈福的方法,將艾葉製作成的艾絨,也是古人製作火繩、保留火種的主要材料,它具有易於燃燒、燃燒緩慢、溫度較低、不起明火、氣味芳香等特點,能夠滿足將艾置於人體皮膚上直接烘烤的需要,使用安全而操作便利。”
直播特設“端午中醫學堂”,邀請中國針灸學會會長劉保延,熱敏灸創始人、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教授陳日新兩位專家,與觀眾分享關於中醫與艾草的知識。
劉保延指出,中醫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期間,協助中華兒女戰勝了600多次疫情,在對傳染病的治療與預防上肯定是有用的。“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被廣泛應用,發揮了改善症狀、減少重症發生率、降低死亡率等作用。其實,中醫藥不是針對病毒的特效藥,而是增強人體免疫力的普效藥,減輕病毒對人體的傷害,‘以不變應萬變’。”
陳日新指出,針灸分為針刺和艾灸,主要是通過對人體穴位、經絡的刺激,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從中醫角度,艾灸對改善寒症、虛症、濕症、淤症等有效;從西醫角度,艾灸對關節性疾病、過敏性疾病、功能性胃腸病、前列腺病症、宮寒類病症、皮膚癢症非常,此外還能調理亞健康。
直播中,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針灸所副所長、副主任醫師白妍博士針對當前比較常見的中醫食療養生謠言進行了辟謠。她還指出,中醫的食療起源於藥膳,雖然形式上是十四五,其中或多或少都要加入一些中藥,中醫食療必須對症。
中國針灸學會副秘書長、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劉煒宏分享了用灸祛濕扶陽的知識。她表示,做艾灸應當選擇白天,飯前半小時、睡前1小時不要灸,在選擇艾灸之前應當諮詢專業醫生,根據身體狀況判定是否可以艾灸、灸哪比較好。
被稱為“灸姐”的網紅科普達人——湖南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湖南省針灸學會會長常小榮教授分享了家庭保健灸的施灸方法和用灸技巧。她指出,艾灸療法以艾絨為主要燃燒材料,點燃以後使其燒灼或熏燙病變的身體部位或穴位,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保健灸使用的工具是艾條,以增強人體抗病能力,二者的根本區別在於穴位不同。“保健灸有四大功效,一就是溫通經脈、行氣活血,二培補元氣、預防疾病,三是健脾益胃、培補後天,四是升舉陽氣、密固膚表。使用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後對準穴位,距離2~4個釐米,每天每穴灸5-10分鐘,推薦經常灸足三里、氣會穴、神闕穴。只要堅持養生,一定會有健康的身體。”
民俗共賞,東南西北過節忙
“十里不同俗”,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過端午節的花樣也不少。節目最後,來自北京、新疆、福建、廣東、遼寧的五個家庭連線直播間,分享了自家過端午的獨特故事。
“我們喜歡自己包粽子。雖然因為疫情,日常生活多少受到影響,但也有許多菜市場在給老百姓提供‘放心菜’,可以就近買到粽葉。”北京家庭代表現場表演了包粽子,“我家今年準備的是箬竹葉,每個粽子大概需要兩片。它一面光滑、一面粗糙,光滑的一面要放在裏面,卷成漏斗形,填上糯米,最後用稻葉紮好,煮熟後蘸白糖吃就可以了。”
千百年來,端午民俗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懷在中華傳統中別具意義,一脈相承,歷久彌新。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