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時評:擦亮中醫文化瑰寶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9-08-16 內容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樹立大健康的理念,更應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
中醫藥與西醫藥確實基於兩種不同的哲學體系,但並非相互隔絕、不可通約,而是能夠相互借鑒、彼此激蕩
最近,國際權威期刊《腫瘤學前沿》雜誌線上發表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黃金昶團隊的研究成果,中醫傳統的針刺療法可以為腫瘤化療藥導航,促進腫瘤局部藥物濃度提升,針刺治療腫瘤取得新進展。這一最新研究成果,既證明了中醫藥的價值,也為中醫藥現代化增添了最新的注腳。
不單是針刺,中醫在很多領域都有著現代化應用。助力飛天,航太英雄用中醫保健;拔罐走紅,奧運冠軍青睞中醫療法。植根于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中醫藥應用平和模式對抗疾病,走的是“堅盾”的路子,提升人體免疫力,正氣盡存,邪不可幹。在治未病中的關鍵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調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引導作用,正是憑藉這些獨特優勢,中醫藥贏得越來越多的認可。第七十二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首次納入起源於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傳統醫學病症成為“通用語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國家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也明確要求“中西醫並重”。樹立大健康的理念,更應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務於人民健康。
擦亮中醫文化瑰寶,就要更好發揮中醫“治未病”在疾病預防中的作用。《淮南子》有言:“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中醫治未病,體質是基礎。體質不同,養生方法不同,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因人制宜的養生觀。“國醫大師”王琦提出,中醫將人體體質分為9種,簡稱“1種平和,8種偏頗”。針對不同體質,制定個體化健康養生方案,包括情志調攝、飲食調養、起居調攝、運動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公眾自行操作,當好自己的保健醫生,用簡便低廉的方式開展慢病預防,全生命週期防控。如今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範圍,從治療“一個人”到預防“一類人”,從治療“一種病”到預防“一類病”,有助於實現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
擦亮中醫文化瑰寶,就要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正確看待中醫藥現代化,既要用望遠鏡看到宏觀的整體,又要用放大鏡看到清晰的局部。中醫藥與西醫藥確實基於兩種不同的哲學體系,但並非相互隔絕、不可通約,而是能夠相互借鑒、彼此激蕩。醫學史上,有很多中醫藥為現代醫學研究提供啟示的案例。比如説,針對抗生素使用過程中釋放內毒素的問題,已故急救醫學專家王今達通過優化清代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組方,歷時30年成功研製血必凈注射液,這項中國原創研究最近登上國際頂級醫學期刊。事實上,屠呦呦發現治療瘧疾的青蒿素,陳竺找到治療白血病的砒霜療法,都是把中醫藥和西醫藥結合起來,既實現了中醫藥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推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突破。
擦亮中醫文化瑰寶,就要更好運用中醫藥的保健養生功能。中醫秉持“天人合一”理念,強調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保健養生也需要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與四時相合。春天太燥,吃點兒清淡的;夏天暑濕,吃點冬瓜、薏米粥等去濕的食物。不同的季節,用不同的養生方法,這既是知識,也是文化,更是一種健康而雅趣的生活方式。
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在傳承和創新兩端齊發力,堅持中西醫並重,共同擦亮中醫文化瑰寶,就能為健康中國助力,為全球衛生治理貢獻“中國處方”。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16日 15 版)
責任編輯: 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