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傳統醫藥項目入選海寧第六批“非遺”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9-07-02 內容來源:浙江新聞
近日,我市公佈了第六批海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其中,傳統醫藥項目中,來自海寧市中醫院的朱氏外科、郭氏女科名錄赫然在列。
朱氏外科:已傳承四代,每年診治患者3.6萬人次
市中醫院朱氏外科發源於斜橋路仲,由朱菊初于1934創立的,主要以自製的藥膏、藥丸、藥散治療瘡瘍類疾病而聞名。如今,已傳承了四代。
上世紀30年代,19歲的朱菊初日門診量就達到了100多人次。他堅持自主創新,經常親自採藥、研磨、制藥,遵循中醫辨證施治原則,治愈了很多在那個年代西醫無法解決的瘡瘍疾病。
朱菊初
1955年,朱菊初收下了對中醫頗感興趣的長子朱霽青為第二代傳承人,那一年朱霽青才15歲。1987年,朱霽青開始培養17歲的兒子朱良為第三代傳承人。朱良回憶,18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醫看病。父親每看一個病人,朱良都會在書上找到這個病進行對比學習,把病症弄得明明白白,把書都翻爛了。父親朱霽青也誇他好學不怕苦。就這樣跟著父親學了五年,朱良開始獨當一面,製作起膏藥來得心應手。
在市中醫院(市腫瘤醫院)門診樓二樓C9診室,朱霽青父子每天都坐診,週末也不休息。“越是節假日越是忙碌。”他們説。
在朱氏外科看診的,不一定是海寧人。周邊縣市的病人,也會慕名而來。去朱醫生那兒看病的,有被母親抱在懷裏的嬰兒,也有被兒子攙扶著前來的老人,他都會微笑著給病人搭脈,詢問他們的病情。接著就是幫他們敷藥、換藥、開藥方....
朱醫生看病有一個特點,就是憑著幾十年的中醫外科經驗,他一般詢問下病情,看下病症,把下脈便知病症該如何治療,特別是在皮膚外科方面很有經驗。
針對每個來看診的病人,朱霽青都會把這種病的來龍去脈説得很透徹,病人走了之後,朱霽青立馬就會轉頭交代朱良,讓他在醫書上找到這種病的典型病例通讀,“書上記載的都是最典型的症狀,但病情不會一成不變,父親這樣做,是為了讓我活學活用。”
朱良繼承了父親的醫術,也繼承了父親的醫德。他會跟每一個病人耐心地講解,把病因解釋清楚,讓病人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每天慕名前來的患者有100多號。因為忙碌,朱醫師父子從來沒有準點吃過飯。他們父子倆看病的原則是把病看好才吃飯,包括到家裏來的病人,如果正在吃飯的話,那他就會放下碗筷,先把病看好再吃飯。
一位來自鹽官鎮的盛大伯拖著一條發爛的腿找到了朱氏外科,別的醫院要求他截肢,朱良卻用一瓶麻油把鹽官盛大伯70年的流火腿治好了。成本只要二十塊錢!朱良説,朱氏外科治病喜歡就地取材,比如用白醋泡手足這種治療方法,儘量給病人減輕用藥負擔,能不做檢查就不做,碰到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會酌情免除費用。
後來,一對寧海的夫婦特地來到海寧,用手機給朱良看了自己父親的腿,朱良給他們開了藥方,一個月後,寧海這家人帶著老父親一塊兒趕到了市中醫院(市腫瘤醫院),為他們送上了錦旗。
從醫六十餘年,朱霽青沒有休息過,雖然已經八十多歲了,但是他還定期到斜橋、桐鄉等地坐診看病,感謝他的病人數不勝數,朱霽青卻從來不把錦旗挂出來。
2015年,朱霽青拋開傳統觀念,接收了外姓醫生為第四代傳承人,並親自教授其疾病的診治和祖傳方劑的制法及應用。
郭逸昀就是他的小徒弟,今年29歲,大學畢業後一直跟著朱醫生學習中醫。郭逸昀介紹,自從跟著朱醫生後,學到了好多以前書上沒有的東西,像一些中醫外科的辨證,膏藥的製作使用,藥線,清涼膏之類的。朱醫生在看病時的一些臨床經驗,對郭逸昀受益匪淺。她希望自己能夠好好跟著朱醫生學習,能夠把朱氏外科能夠發揚光大。
如今,朱氏外科年診治患者3.6萬餘人次,2017年被評為海寧市中醫名科。
對朱氏外科而言,能入選海寧第六批“非遺”項目,這不僅是塊沉甸甸的招牌,也更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它重在保護,更重在傳承發展。
郭氏女科:以3根指頭,搭了近千年的脈
在海寧市中醫院門診樓三樓D3診室,記者見到了“郭氏女科”的第二十二代傳人——郭紅醫師。
郭氏女科以擅用“牡丹十三方”治療女科,看女性方面的病著實了得,以3根指頭,從宋代至今搭了近1000年的脈,迄今已經傳至二十三代。
如今,最為大家熟知的便是郭氏第21代傳人郭竟志和第22代傳人郭紅。
郭竟志也是海寧市中醫院創始人之一,在繼承家業的基礎上,對女科中的“經、帶、胎、産、不孕症”等疑難雜症有了獨到的建樹。當時,不管嚴冬酷暑,他都堅持出診,下鄉、下廠為百姓義診,閒暇之餘,他還承擔了浙江醫科大學、浙江中醫學院的在校生前來實習的帶教任務,為前來求教的其他醫院醫師答疑解惑,並在浙江醫科大學校報上多次發表論文,其部分業跡珍藏于位於浙江中醫藥大學校內的浙江中醫藥博物館,供醫學生和社會人士參觀。
而作為“郭氏女科”的第22代傳人郭紅,她從21歲開始,就跟著伯父郭竟志在倉基街的郭家老宅中學醫了。“白天我就練習抄方子,伯父總會在我的桌子旁放一塊小橡皮,一有寫錯的就立刻讓我擦掉,不能有一丁點兒馬虎。晚上伯父會給我上課,主要就是閱讀一些有關醫學的書籍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伯父在看病的時候,也會很認真地把各種病情特徵以及診治方法手把手地教給我……”回憶起以前學醫的經歷,郭紅記憶猶新。
郭紅回憶,以前年輕的時候,她給人看病除了門診,還經常要走街串巷去病人家裏出診,但一點也不覺得累,或許,正是老一輩那份熱愛醫學、不怕吃苦的心感染了她,讓她一直都如此熱愛醫學事業。
如今已經80歲的她仍堅持為病人把脈,每週除了週六,其他6天時間她都堅持下午去醫院上班,而且會比上班時間提到半個小時到的診室。月經滴滴答答停不了、奶水不足、經常流産的,吃了郭紅開的方子,效果都很好。她的號子一放出,往往會即刻被搶完,不少病人成了她的“超級粉絲”。
有一次,一位面露愁容的孕婦在家屬的攙扶下,前來就診。“她這種皮膚病很罕見,雙腿如被魚鱗包裹,瘙癢難耐,導致難以入睡,精神萎靡。”因為孕婦用藥的局限性跟疾病的嚴重性,她走遍了很多醫院都不能康復,就連皮膚科的專家都無法明確的説出病因,這使她一度感到絕望。郭紅在確保用藥安全的情況下,突破常規,根據孕婦的症狀靈活用藥,不久孕婦痊癒,並産下了一個健康的孩子,為表感謝送上了錦旗。
在診室的角落裏,有一個小櫃子,裏面整齊的擺放著許多錦旗,小小的櫃子承載著病患的感激跟對郭醫師醫術的肯定。問道為什麼不把錦旗挂起來,她卻説:“治病救人是我應該做的,時間久了,病人就像是我的朋友,看到他們面露笑容我跟他們一樣開心。”
郭紅的孫女謝雪倩自2015年從浙江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畢業後,就來到了海寧市中醫院實習,跟隨奶奶郭紅出診、抄方子。現在她已經正式在海寧市中醫院工作,也有了獨立門診,繼承郭家的“郭氏婦科”,成為了“郭氏婦科”的第二十三代傳人。
“五官清秀,精神抖擻,乾淨整潔,和藹可親”是許多患者對郭紅的第一評價。如今,看到她靈活的使用電腦,不少患者露出驚訝的表情,紛紛豎起了大拇指。正如郭紅醫師所説:“我雖然上了年紀,但人老心不老,只有活到老學到老,不斷接受新生事物,開拓自己的眼界,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責任編輯: 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