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院士暢談中醫藥現代化的使命、發展與未來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9-06-10  內容來源:人民政協網

人民政協網天津6月7日電(記者 張春莉)時下中醫藥領域,少有君不聞、不識中醫藥現代化之路的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全國名中醫張伯禮。

曾幾何時,瑞典首府斯達哥爾摩諾貝爾頒獎大廳,時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的張伯禮院士,作為綠葉陪同屠呦呦先生領取了青蒿素諾貝爾燦燦大獎;主持國家中醫藥現代化頂層設計,他將中醫藥原創思維與現代科技結合,用現代科學技術闡釋中醫藥的科學內涵,取得了系列突出成果,促進了中醫藥學術進步和産業展;“一帶一路”方略中,中醫藥作為載體,他又引領世界中醫藥教育健康發展,組織多國專家共同起草了《世界中醫學本科(CMD前)教育標準》頒布執行,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應用;組織各國專家編寫了國際通用系列的中醫藥教材,籌建了“一帶一路”中醫師資培訓基地,制定世界中醫專業認證標準,保障了世界中醫教育的健康發展……

2015年1月9日,張伯禮院士主持完成的“中成藥二次開發核心技術體糸創研及其産業化”榮獲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實現了天津市高校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零的突破。

屈指數來,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40余載的張伯禮院士,迄今已承擔並完成了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40余項,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國家獎7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0項,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授權專利20余項,發表論文400余篇,SCI收錄80余篇,主編專著20余部。他傾勤力心血,竭睿智之腦,奉仁德之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纍纍碩果。2016年,為中醫學界作出突出貢獻並取得顯著成果的張伯禮院士,榮膺了中國醫學界最高規格的個人獎項—吳階平醫學獎;2017年,被授予全國名中醫稱號,得到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的親切接見;2018年1月,第三次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

用精湛仁術 施弘德之願

醫者被譽為“白衣天使”。其神聖職責是治病救人,挽生命于一線。張伯禮不侮使命,他自求學學醫的第一天起,就廢寢忘食,手不釋卷,熱愛中醫,學習中醫,研究中醫,發展中醫,奉獻中醫,併為自己立下了“賢以弘德、術以輔仁”的座右銘。

張伯禮(中)主持的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賢以弘德”即用你的高尚品行弘揚你的醫生道德;“術以輔仁”即用高超的醫術實踐你的仁慈愛心。如約專訪張伯禮院士時,他説:“做好人才能講道德。如果説這個人的技術水準特別高,但人品很差,不守誠信,不尊重師長,不孝敬父母,不提攜後學,不包容別人,那能是好人嗎?能有德行嗎?賢和德並不矛盾,仁心、仁術才是最高的德行。”他語重心長地詮釋這句座右銘的內涵:學醫要熱愛你的專業與事業。因為你熱愛事業就必須熱愛你的病人。病人有病求助於你,可以把自己最隱私最痛苦的東西告訴你,對你就是一份信任和託付。醫生崇高的品德就是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就是盡全力維護患者權益。

2011年2月,張伯禮院士榮獲第四屆中醫藥國際貢獻獎。

一個人能用自己的醫術給病人解除病痛是幸福的,也是醫生最大的追求,也是一種成就的享受。“我剛學醫時也沒有想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大家,只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不給患者增加更多的病痛。但在治療的過程中慢慢積累經驗,養成讀書學習習慣,堅持數十年的臨床,不知不覺的就成了現在的自己。”

伯禮院士加重語氣強調,成為一名好的醫生、醫學大家並不是很難,就是靠日積月累實踐和不斷學習總結經驗。作為一個好醫生的基本條件:熱愛、學習、執著、擔當。把患者的利益放在前面最關鍵,時間長了患者都知道誰好誰壞,即使有點小失誤他們也包容理解你。

思想指導行為,有這樣的思想根基,就有如下的表現:身兼數職、工作繁忙的張伯禮處處為病人著想,堅持每週出門診。有時從外地趕回來,連飯都顧不上吃,在診桌前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從不開大處方,不做不必要的檢查;認真傾聽患者主訴,耐心解答患者問題,指導患者合理用藥;從不收病人任何禮物,為病人精心診治,高超的醫術挽救了許多患者的生命。

一次,張伯禮出完門診,疲憊地走出診室。突然,一位病人家屬攔住他哭著説:“我們是從農村趕來的,沒挂上號,您救救我們吧!”她指著病人説:“他得了肺癌,去了好幾家醫院,花了幾萬塊錢也不見好。”宅心仁厚的張伯禮院士二話沒説,立刻把病人迎進診室,仔細詢問病人的患病情況,認真翻閱各種檢查報告後,經驗豐富的他判斷嗆咳很可能是降壓藥物副作用引起的,反覆疑癌檢查引起了病人恐驚,導致悲觀消瘦。他給病人調整了用藥,親切地安撫病人説:“你很可能不是癌症,調整藥後咳嗽減輕就可證明了”。兩周後,病人症狀明顯改善。又用了一段時間中藥,病人竟然康復了。病人家屬拉著張伯禮院士的手咽噎著説:“您真是我們的救命恩人啊!”

2003年的SARS肆虐,社會恐慌,談之色變,在天津已經犧牲了多位醫生。此刻的張伯禮院士卻挺身而出:“SARS是一場特殊的嚴峻考驗。它既考驗我們的黨性,也考驗中醫藥治療疫病的能力。”他以“寧願犧牲,不負人民。勇於擔當,不負歷史”的無畏精神,請纓組建中醫醫療隊,建立中醫紅區,擔任中醫治療SARS總指揮,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救治SARS患者,並在紅區組織了一線救治及研究工作,開展了SARS中醫證候的流行病學調查。最終總結了中醫藥在控制病情惡化、改善症狀、穩定血氧飽和度、激素減停等方面的經驗,被世界衛生組織編制的《SARS中醫藥治療指南》收載。事後被推薦為全國抗擊非典先進個人時,他又堅拒不受將榮譽讓給了別人。他説:“我在外面指揮沒有生命危險,榮譽應該給進入紅區一線的醫護人員”。

在40余載行醫生涯中,張伯禮如上捨已為人、忘我工作的事例不勝枚舉。熟悉他的師生、同事紛紛説,他就是這樣一位勇立潮頭、搏擊風浪,用自己出色的仁心醫術,挽救患者于危難、讓生命健康延續、讓中醫藥事業在傳承中創新發展的名師大醫。

古語雲,人到七十古來稀。到了這個年齡,理應是過著樂享天倫的悠閒時光,但心中裝著病人,懷著中醫藥事業騰飛夢的張伯禮院士,雖然功成名就,卻從沒有想過停下來歇歇。更不想虛度這醫者收穫的黃金季節——他要把有限的生命都放在為黨和國家、為人民的福祉利益上來,依舊抓緊一切機會、時間,鬥志昂揚地學習、工作,為國事民生鼓與呼。他説:“是病人培養了我們成為專家,現在經驗豐富了,應該更好更多的為患者服務。”他還關注著全國醫療衛生和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你看,這是參考消息最新刊發的中國進入老齡化的數字,提出了‘銀發經濟’……”今春全國“兩會”之期,伯禮院士一邊積極參政議政,先後向大會提出“加快制定國民健康法,保障健康中國戰略實施”“進一步明確高校産學研融合相關政策”“建議對《中醫藥法》開展執法檢查”等建言獻策,暢議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等兩會重要文件。接受多家中外媒體專訪,一邊還利用參會的點滴空暇,選讀、精讀、細心收藏有關報刊,把有用的資訊、知識折疊起來以備後用。大會結束的前一天,記者如約來到天津代表團駐地拜訪伯禮院士。當他起身從屋角一處的文件夾裏取出有關“銀發經濟”的報紙報道,和一位國家領導人親筆題贈他的文集專著分享時,記者被這位鬢髮斑白、年過花甲的科學中醫人的用心、精心、好學、專注精神所深深折服和感動。

“我今年70歲了,讀書學習的習慣一天沒有斷,我床頭都是書,在飛機、汽車上也是看報看書,很多都與醫學有關。今天學習到的最新知識明天就用到臨床上,就可以指導病人更合理的治療。當醫生的必須善於學習,一輩子堅持學習。座右銘就是我讀論語讀出來的,有德就得先做好人,有仁愛之心關鍵就是提高技術,施展你的仁愛之心。”

天道酬勤。倘若如此用心刻苦、賢能仁德之人不成為大家、名醫、院士、精英,恐怕連包容萬物的老天都會不答應。

捐資二百餘萬 設立“勇搏”勵志班

“雙湖映清波,一水繞衛河。半池芙蓉美,點漣魚戲啄。”外人多知張伯禮院士的醫術高超、醫德高尚。殊不知,他還是一位造旨深厚的詩人,經常會有一些即興感賦的佳作與友朋分享。詩言志,在這首描述坐落于天津市靜海區團泊湖畔、佔地2600余畝、“校在園中”的天津中醫藥大學新校區《鏡泊雙湖》的五絕中,他將自己對母校的深深摯愛用詩的語言大美傾訴。在這所花園式的新天中校園裏,他倡導全人素質教育成立的第二課堂——“勇搏勵志班”已經十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磨練意志,修養品德;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專業實踐能力提升,已成為該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孵化器,成為立德樹人的品牌課堂。

“培養出一批超過我的學生,就是我最大的心願。”厚德載物的張伯禮一心獻身於中醫藥事業的傳承、發展、創新。為此,他先後將個人榮獲的何梁何利獎、吳階平醫學獎、世界中醫貢獻獎等獎金二百餘萬元,都捐給學校設立了“勇搏”勵志獎助學金,用制度、信念感召磨礪人,用基金獎掖、幫扶有志者,錘鍊、培養一批立志獻身於中醫藥事業的踐行者。

責任編輯: 李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