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吳階平醫學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揭曉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8-10-19  內容來源:中國網

2018年度吳階平醫學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獲獎人名單正式揭曉,陳香美院士、趙繼宗院士獲得吳階平醫學獎,孔令義教授等六位獲得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2018年9月18日,吳階平醫學獎評審委員會終審會議在北京召開,評委對2018年吳階平醫學獎獲獎候選人的推薦材料進行了認真審閱和廣泛討論,經評委無記名投票,將2018年度吳階平醫學獎授予中國工程院院士、腎臟病專家陳香美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神經外科專家趙繼宗教授,以表彰他們在各自學科領域的臨床和基礎研究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終審會議還對8月10日吳階平醫藥創新獎專家評審會選出的獲獎人進行了確認。孔令義、王擁軍、王琳(女)、毛穎、李太生、朱立國等六位教授獲得2018年度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吳階平是著名的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泌尿外科專家和社會活動家,九三學社的傑出領導人,第八屆、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為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吳階平醫學獎是在國家衛健委的支援下,經國家科技部批准的我國醫藥衛生領域的高級別獎項,吳階平醫學獎是授予促進中國醫學科學技術進步,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

吳階平醫藥創新獎主要獎勵年齡在59周歲以下,在醫學、藥學研究和應用領域取得創新性成就的優秀中青年醫藥工作者。

第十三屆健康與發展中山論壇.2018年吳階平醫學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頒獎大會定於11月17日在廣東省中山市舉行,同期還將舉辦“醫藥創新與城市發展國際論壇”。屆時將邀請兩院院士,國內外著名的醫學專家和經濟學家蒞臨大會,廣集眾智、共謀發展。

2018年吳階平醫學獎獲獎人

陳香美,腎臟病學專家、教授、主任醫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醫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香美教授是我國腎臟病學發展的重要開拓者,是國內腎臟病基礎和臨床研究的領軍人物。陳香美教授以解決國際難題為目標,揭示IgA腎病進展新機制,優化與規範診療方案,顯著提升我國IgA腎病基礎研究與臨床診治水準。建立國際上首個、最大規模的IgA腎病中西醫結合臨床生物資訊資源庫,創建IgA腎病辯證精準評價體系;首次提出並驗證“凝血纖溶異常活化導致免疫炎症促進腎臟硬化”的創新性學術觀點,發現了新的治療靶點,提出了新的治療方案,並應用於臨床實踐;因IgA腎病導致的尿毒症下降10.5%,療效提高20%,極大延緩了重症IgA腎病發展成尿毒症的進程,明顯優於國際上通用的治療方案。聚焦我國人口老齡化,系統提出老年腎臟病、老年腎衰竭和老年多器官衰竭的防治新方法,成為實現健康老齡化切實可行的措施。瞄準平時和戰時國家重大需求,率先開展成體幹細胞治療急性腎損傷的研究,建立災害相關性腎損害的綜合救治措施。帶領解放軍總醫院器官損傷與修復綜合救治創新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首次獲得中國血液凈化患者大數據,研發和評價國産腎臟替代治療産品,建立質控和規範化培訓新體系,推動我國尿毒症患者救治達到國際領先水準。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151篇,其中發表SCI論文273篇。主編專著16部,主持撰寫指南和專家共識12部。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16)、二等獎4項(2010、2006、2004、2001)及其他省部級一等獎8項,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

趙繼宗,神經外科學專家、教授、主任醫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繼宗教授長期從事神經外科學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在腦血管外科學、微創神經外科技術和腦認知轉化研究方面做了許多開拓性工作。主持了國家9-5至11-5腦血管病外科治療攻關(支撐)課題,攻克巨大動靜脈畸形(AVM)和複雜動脈瘤外科治療關鍵技術,累計完成2925例動脈瘤和2552例動靜脈畸形手術,死亡率分別為1.3%和0.5%,在國內推廣規範化的腦出血外科技術,使我國腦血管外科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國內率先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準微創神經外科技術平臺,把神經外科手術從腦解剖結構保護向腦功能保護髮展,推動中國神經外科治療達到國際水準。作為學科帶頭人推動我國神經外科發展,帶領中國神經外科走上國際舞臺。借助世界神經外科聯盟執委身份,在中國科協和中華醫學會領導下多次奔走與WFNS主席 Brochi等執委會談,2005年世界神經外科聯盟(WFNS)恢復了中華神經外科學會會員資格,同年組織近200名醫師參加WFNS大會,中國神經外科的百餘篇論文引起了國際同仁極大關注,擴大我國神經外科國際影響,引領我國神經外科學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發表論文443篇,SCI收錄143篇。主編出版《顱腦腫瘤外科學》、《血管神經外科學》和《微創神經外科學》等專著13部,主持制定了我國《臨床診療指南-神經外科分冊》和《臨床技術操作規範-神經外科分冊》。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09、2005),北京市科技進步和中華醫學會科學進步一等獎各1項(2004、2007)。

吳階平醫藥創新獎獲獎人

孔令義,54歲,中藥化學和天然藥物化學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

孔令義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藥和天然藥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離、結構測定、結構修飾、生物轉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孔令義教授帶領團隊成員將現代分離新技術應用到中藥活性成分分離中,系統開展了高速逆流色譜在製備分離各類中藥活性成分中的適用性研究,創造性地將製備型色譜分離技術和波譜測定技術連接,創建了製備色譜和波譜技術自動連接的製備分離和結構識別一體化的天然化學成分定向分離系列新技術,實現了中藥活性成分的精準分離,從根本上解決了天然活性化合物的可獲得性。近十餘年間,他的研究團隊為全國相關單位提供了80余種中藥化學對照品,將對照品應用到《中國藥典》的品質控制研究中,起草了白花前胡、紫花前胡、淫羊藿、廣金錢草、小薊、瞿麥等12個中藥及飲片的品質標準,並在《中國藥典》2010年版和2015年版頒布實施。孔令義教授團隊構建的天然化合物樣品庫在中國藥科大的新藥創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樣品庫中篩選發現的抗腫瘤天然産物去氧鬼臼毒素已由學校有關團隊合作完成全部臨床前研究,並獲得SFDA的化學藥1.1類新藥Ⅰ-Ⅲ期臨床批件,現已開始進行Ⅰ期臨床試驗。以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SCI論文489篇,以第一發明人申報並獲批發明專利14項,包括美國專利和歐洲專利各1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2015)、教育部、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各1項(2013、2009)。

王擁軍,56歲,神經病學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

 

王擁軍長期工作在腦血管病學術科研一線,提出腦血管病防控的關鍵是“高危非致殘性”人群,構建了高危風險預警新模型,解決了高危患者難以識別的臨床難題。創建非致殘性腦血管病高危預警模型,創新循證及精準治療方案,改寫國際指南和臨床實踐。從臨床、影像和分子水準對非致殘性腦血管病進行評估,將14種生物標記物、10種影像標記物和12項量表模型在大樣本隊列中反覆驗證,發現sCD40L、Lp-PLA2等標誌物,顱內動脈狹窄、梗死病灶多發等影像因子,ABCD2等系列量表能顯著預測高危復發風險,揭示了腦血管病高危患者血管內皮炎症反應活躍、合併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眾多等本質特徵,構建了獨立於傳統危險因素的非致殘性腦血管病多維度高危風險預警新模型,提出“高危非致殘性腦血管病”的定義,提出基於發病機制的腦血管病分型與分層治療方法,創建我國腦血管病規範化防治技術體系,顯著提高我國腦血管病醫療品質水準。完成48萬餘例全國人群腦血管病流行病學調查,提出了符合國人特點、基於發病機制的“中國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作為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腦血管病領域項目牽頭人,創建了我國腦血管病規範化防治技術體系,制定了6部腦血管病國家指南及1部行業標準。是目前唯一以第一和通訊作者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腦血管病原創論著的大陸學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16)、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14)。

 王琳,36歲,再生醫學、腫瘤免疫、醫學檢驗學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

       王琳教授是美國布朗大學博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組部青年千人,現任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再生醫學中心主任,檢驗系主任、檢驗科主任,博士生導師。曾師從美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再生醫學專家哈佛大學Mooney教授和國際組織工程學會副主席、布朗大學Vandenburgh教授;曾任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密歇根大學訪問學者;2011年作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回國,回國後創建了華中地區第一個再生醫學研究中心。王琳教授帶領團隊在絲膠生物材料研發及其在創傷修復中的應用取得了重要科研進展,自主研發了一系列性能優越、可用於組織修復再生的絲膠組織工程生物材料並研發了相關修復策略,對修復各類嚴重創傷、心腦血管疾病等意義重大,開創了絲膠在再生醫學中研究和應用的新領域,並具良好的轉化前景,使我國在絲膠組織工程産品研發領域走在了國際前沿。已在國際一流刊物發表高品質SCI論文51篇,被引八百餘次;其中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40篇,被引六百餘次。其中6 篇被選為封面文章。已申請國家、國際發明專利17 項,其中獲批授權PCT國際發明專利1項,日本發明專利1項,中國發明專利3項,另有12項發明專利在公示中。被國際同行評價為“近年來在蠶絲醫學研究領域有影響力的研究”。2017年4月26日,CCTV-1新聞聯播對其科研團隊的創新工作進行了【家國棟樑】系列專題報道。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7)。

  毛穎,51歲,神經外科學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候任主任委員。

毛穎教授在周良輔院士的指導下,堅持開展了為期十餘年的腦動脈瘤臨床研究。首次採用個體化腦血管重建術式治療難治性動脈瘤,發現術後血流灌注分佈不均是造成療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提出兩項針對性的診療策略,即“診斷分型”和“術式創新”,使術後神經功能障礙率下降至4%,優於國外同期報道的10-16%。創建煙霧病腦血管搭橋手術新模式,變“單根頸外動脈搭橋”為“多套顱外血管複合搭橋”,首創“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吻合結合腦-硬腦膜-肌肉血管融合新術式”(EDMS),經過6年的前瞻性大樣本臨床研究證實療效明確;搭建圍手術期神經認知量表、血管結構及灌注、腦電、功能影像、電腦模擬等多模態評估體系,引入個體化血管重建新策略,遠期有效通暢率93%,再出血率1.9%,明顯改善術後患者神經及認知功能。毛穎教授通過解剖特徵提取、電生理監護、功能磁共振定位、術中磁共振多影像融合導航等技術創新,採用“雙鎖孔入路”治療岩斜區腫瘤,療效優於國外同期報道;提出多個腦幹手術安全區,避開重要神經核團,突入腦幹手術禁區,腦幹海綿狀血管瘤治愈率由50%提高至93.5%;制定大腦術前與術中功能區定位及手術安全操作流程,術後病殘率由32.8%降至15.3%。先後發表國內外論文2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2017)。教育部、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2015)。

 李太生,55歲,感染性疾病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教授、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

       李太生教授三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感染性疾病的臨床和轉化研究,特別是在艾滋病及SARS的臨床診療及免疫學方面開展了系統性創新性研究並取得重大突破,為我國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轉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免疫重建”理論,與我國抗艾實踐相結合,研究出效優、價廉、低毒的抗病毒治療“中國方案”。繼在國際上首次提出艾滋病免疫重建理論後,于2004首次證實國産抗病毒藥物對國人的抗病毒及免疫重建效果,發現最大程度控制艾滋病毒複製是免疫重建的決定因素,為“中國方案”的臨床應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針對抗病毒治療後免疫重。建不佳者,首次指出胸腺功能衰竭是其關鍵原因,豐富和完善免疫重建理論。在此基礎上,2006年率先優選出以國産藥為主的2個抗病毒藥組合:方案A(司他夫定+拉米夫定+奈韋拉平)和方案B(齊多夫定+拉米夫定+奈韋拉平),費用僅為進口藥的六分之一,確保抗病毒治療在我國艾滋病高發區迅速推廣。主持制定我國首部《艾滋病診療指南》(中華傳染病雜誌,2006),成為國家衛生計生委面向全國發佈的診療規範;並舉辦數百次全國會議和學習班,培養了上萬人的治療隊伍,整體上提高了我國艾滋病的診治水準;為我國艾滋病病死率由2008年的5.8/百人年降至2014年的3.1/百人年提供了技術和人才保障。在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283篇(其中SCI論文99篇),以第一完成人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15)。

 朱立國,57歲,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望京醫院院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朱立國教授擅長應用中西醫療法治療骨傷科疾病,秉承“做該做的手術,不做想做的手術”原則,在行業內主張骨傷科中西醫結合主要是方法的結合,同時掌握現代西醫和傳統中醫的診斷、治療方法,成為“中國式的骨科醫生”,致力於中醫骨傷科臨床與中醫藥現代化的研究,注重傳統療法的規範研究及推廣應用,推動行業進步。臨床上通過微創手術、脊柱內固定、間盤置換等手術治療近萬例患者,同時注重傳統方法的應用。建立了旋提手法及其操作規範,增加可重復性和安全性。主持中醫骨傷科第一項國家科技攻關課題,首次採用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的研究方法,驗證旋提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內外兼治、筋骨並重、醫患配合”的理念指導下,建立了療效高、復發率低,集治療、康復一體化的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綜合干預方案。制定中醫正骨推拿手法治療退行性腰椎滑脫症的操作規範,明確其療效、適應症、禁忌症和並發癥,並在行業內廣泛推廣應用。研製了具有臨床操作實感的旋提手法智慧教學機器人,避免了在人體上手法培訓所導致的風險、低效和差異等問題,開創了手法傳承新模式,為中醫藥現代化作出了貢獻。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53篇(其中SCI論文11篇,EI論文4篇),撰寫學術專著16部,獲得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電腦軟體著作權2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17、2009)。

 非凡足跡,絢麗人生——吳階平

吳階平是中國共産黨的優秀黨員,新中國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著名的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泌尿外科專家和社會活動家,九三學社的傑出領導人,第八屆、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吳階平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緊密相連,始終對國家和人民忠心耿耿,無私無欲,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祖國的醫學、教育和多黨合作事業,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了重要貢獻。

吳階平院士的一生,是偉大光輝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獻身醫學的一生。他的非凡業績和傑出貢獻,深深銘記在我們心中,他的愛國情操和崇高品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

吳階平醫學基金會

吳階平醫學基金會是經國家民政部批准于2002年2月在北京成立,是現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直屬的行業基金會。 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的前身是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基金會,在吳階平院士親屬台灣裕隆集團董事長吳舜文女士及其他國內外親友的共同倡議和支援下于1995年成立,同時得到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地區、香港地區和美國、新加坡等國的企業及個人捐助。

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的宗旨是聯合國內外關心醫學和健康事業發展的人士,籌募資金,通過獎勵和資助各項學術活動等,弘揚吳階平院士的高尚醫德和治學精神,為促進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而共同奮鬥。吳階平醫學基金會成立以來秉承學術性、公益性、規範性原則,積極鼓勵廣大醫師提高專業水準,支援醫學科研和醫學領域的學術交流;組織各學科的繼續教育及專科培訓,開展健康公益活動,科普教育和醫療救助;與社會各界合作建立專項基金,針對有關臨床藥物進行論證和應用培訓,參與支援中醫藥的開發和研製;組織吳階平醫學獎等醫學獎項的評選活動。2017年獲得國家民政部頒發的慈善組織公開募捐資格證書。

吳階平醫學獎

為了促進中國醫學科學技術進步,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經國家科技部批准,吳階平醫學基金會于2007年正式設立“吳階平醫學獎”,“吳階平醫學獎”是授予在醫藥衛生領域做出突出貢獻、取得顯著成果的醫學工作者。“吳階平醫學獎”的設立是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有益補充,為我國醫療衛生行業增加了一個主要獎勵個人的高級別獎項。吳階平醫學獎評審委員會由我國著名醫學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主席由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原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擔任。吳階平醫學獎候選人由具有推薦資格者推薦産生,評審工作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每年評選一次,吳階平醫學基金會將向獲獎者頒發證書、獎章和獎金。

“吳階平醫學獎”的設立對於弘揚以吳階平院士為代表的老一輩醫務工作者的高尚品德和為祖國醫學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激勵廣大醫務工作者努力攀登醫學科技高峰、不斷提高臨床醫療服務和管理水準,加快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為了進一步弘揚吳階平院士的高尚醫德和治學精神,吳階平醫學基金會決定在“吳階平醫學獎”下增設“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吳階平醫藥創新獎”主要獎勵年齡在59周歲以下,在醫學、藥學研究和應用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優秀中青年醫藥工作者。每年評選一次,每次評出4-6名獲獎者,吳階平醫學基金會將向獲獎者頒發證書、獎章和獎金。“吳階平醫藥創新獎”與“吳階平醫學獎”評審工作同步進行,同期舉行頒獎大會。

通過增設“吳階平醫藥創新獎”,鼓勵廣大中青年醫藥工作者,勇於創新、不斷進取,努力攀登醫藥科技高峰,為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