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欣 中醫藥迎來全面發展新時代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7-11-07  內容來源: 新京報

曹洪欣: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中醫藥發展

今年7月1日,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中醫藥法》正式實施。而剛剛結束的黨的十九大全面佈置健康中國戰略,對中醫藥服務民眾健康提出新要求。

對話專家

在過去短短兩年裏,中央部委陸續發佈中醫藥行業各項發展的扶持政策文件,涉及中醫藥行業産業鏈所有環節,既有上游藥材種植與保護環節的規劃及政策,也有中游藥材流通及貿易環節的政策與意見,更有在終端對中醫藥的大力發展。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曹洪欣指出,利好政策的推動,讓中醫藥進入全面發展新時代。面對民眾對健康生活的追求,應發揮中醫藥治未病的優勢作用,改革診療模式,大力發展中醫家庭醫生與門診治療服務,讓中醫藥為國民健康水準的提高發揮更大作用。

新京報:在你看來,中醫藥發展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曹洪欣:最大挑戰是如何把加強隊伍建設、完善政策機制、推進各項任務落實實施與有效解決中醫藥發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與適應民眾對健康幸福美好生活的需求有機結合起來。

新京報:存在的問題具體有哪些?

曹洪欣:十二五以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5部委推進了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形成加強基層中醫藥能力建設的有力舉措。然而,這些舉措缺乏國家層面相應的配套政策,縣以走訪基層中醫機構人才隊伍建設與適應維護民眾健康、防病治病需求還有很大差距;同時中醫藥管理與監管體系尚不完善,管理機制不暢通,部分地市和縣級政府缺少中醫藥管理部門和人員,導致政策落實不到位。

養生保健機構快速發展,但至今缺少相應的管理與專業監管隊伍,養生保健服務品質水準難以保障。隨著中藥資源普查的全面開展,構建從種子種苗、規範種植、中藥材、中藥飲片到中成藥品質保障體系與長效機制已迫在眉睫。

新京報:中醫倡導治未病,在預防疾病領域,中醫藥防病治病的整體情況如何?

曹洪欣:2007年治未病工程以來,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後防復”的理念深入人心。國家和各省市建設了一批治未病中心,推廣了一批中醫治未病方法技術,部分中醫藥項目納入國家疾病預防體系。同時,治未病的民眾需求更加廣泛,供需矛盾突出。

新京報:怎麼才能將中醫藥服務送入最後一公里,滿足百姓的實際需求?

曹洪欣:要更好地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作用,就必須改革診療模式,致力形成家庭養生防病—門診治病防變—醫院治療急病、重病和大病格局,構建家庭—門診—醫院合理分工的中醫醫療保健模式,通過大力發展中醫家庭醫生與門診治療服務,實現國民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的健康狀況。

新京報:不少企業研發的中成藥國際化,在美國進行不同階段的臨床研究,但並非一帆風順。你認為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關鍵是什麼?

曹洪欣:中醫藥對養生保健、突發性疾病、慢性疑難性疾病以及疾病後康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國具有獨特優勢的醫療衛生資源,走向世界是歷史必然。但必須把握三個方面:首先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核心,明確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定位是“立足中醫藥服務世界人類健康”,是中醫藥走出去的基本原則。其次,以兼顧中醫藥防病治病規律與現代科技融合的項目為重點,通過療效、科技含量和水準達成共識,這是中醫藥走出去的突破口。第三則是要堅持文化自信,突破文化差異,形成文化認同,這是中醫藥有效服務人類健康的關鍵。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責任編輯: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