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不吃涼”?中醫專家告訴你 三伏天應該這樣吃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7-07-27  內容來源: 嘉報集團

進入三伏天后,各地氣溫紛紛爆表。烈日炎炎,人們飽受盛夏之苦。吃上兩口冰淇淋,喝上一杯冰啤酒,是很多人眼中愜意的事。吃冷飲的確讓人感覺很暢快,但是近年來,網上一直流傳著“入伏不吃涼”的説法,越來越多的人也逐漸對冷飲“Say No”。人們認為,三伏天氣溫高,人體出汗量大,這正是人體排毒驅寒的好時機。入伏不吃涼,有利於體內的寒氣毒氣隨著汗液排出。那麼,這種説法是否有科學依據呢,汗液是否有利於寒氣的排出,三伏天飲食有什麼講究?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嘉興市中醫院治未病科主任中醫師丁紅生。

入伏可吃涼,但需適度

丁醫生介紹,傳統中醫並沒有“入伏不吃涼”這個説法。不過,這個説法近年來廣泛流傳,也有它一定道理。三伏天,從中醫角度來説是暑氣最盛的時候,這時人體的陽氣體表最盛,相對而言胃腸道偏寒,如果這時寒涼的東西吃多了,就會造成內臟虛寒。根據現在的醫學理論來説,涼的食物會刺激腸道血管收縮,從而引起腸道痙攣疼痛等。另外,胃腸道血管收縮後,會導致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能力變差。夏天高溫,食物容易腐壞變質,對於抵抗力差的人來説,食用了變質的食品更容易得慢性腸胃炎等疾病。因此涼的食物夏季的確不宜多吃。

當然,“入伏不吃涼”的説法也過於絕對。丁醫生表示,這需要根據不同人群的體質,夏天適度食用冷飲這類食品,對大部分人還是沒什麼影響的。這和人的體質有關,如果有些人本身胃腸道功能比較差,平時抵抗力也比較差,即使天氣很熱,也不要去吃涼的東西;如果有些人平常內熱比較重,容易便秘上火,到了夏天特別怕熱,那這類人群可以適當吃一些涼的東西,因為它們能直接進入人的胃腸道內部,降低人體內的溫度,人也會覺得更舒服。

濕氣與寒氣完全“不搭嘎”

現在很多人越是三伏天,越喜歡吃一些涮羊肉、重慶火鍋來“挑戰”自己的腸胃,在感受刺激的同時往往吃得渾身大汗。有人認為多出出汗是好事,可以通過汗液排出寒氣。也有人説三伏天出汗有利於除濕氣,甚至有人直接把濕氣與寒氣相混淆。那麼,出汗是越多越好嗎,濕氣與寒氣之間又有什麼差異呢?

濕氣與寒氣是完全“不搭嘎”的。丁醫生告訴記者,寒氣的寒,是相對於熱來説的。比方説我們冬天受涼後,感覺到身體冷,這種冷可能是體內的冷,也可能是體表的冷。感覺到冷,這就是寒氣的表現。濕氣的濕,主要表現在夏季陰雨天,人會感覺胸部憋氣、全身乏力,舌苔變得比較厚,嘴巴裏會有比較甜膩的感覺。

出汗本身有利於排出體內的有害物質。中醫中就有一種治療方法叫“汗法”,即通過排汗使毛孔張開,起到通暢體內外陽氣、排出寒氣的作用。另外通過發汗,也可以排出體內的濕氣。需要注意的是,丁醫生指出:“中醫是不主張大量出汗的。大量出汗後,毛孔張開,如果人體受涼,外面的邪氣反而容易入侵到體內。一般只要人體微微發汗,就能把體內的濕氣和寒氣排出體外。”

三伏天飲食各有講究

由於三伏天氣溫過高,人們普遍頭昏腦漲、缺乏食欲。對此,丁醫生建議,如果三伏天人感覺沒胃口,一般來説是氣虛或是陰虛的體質。平常時候可以燒點烏梅湯,烏梅具有生津止渴、開胃的作用。也可以選用麥冬和甘草,一方面它們有清火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調理脾胃。麥冬和甘草都是偏甜的,可以一起用來泡茶喝。另外,西洋參泡茶喝也是個好辦法,西洋參能夠增強食欲,提升精神。

養生需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去調理。對於不同體質的人來説,三伏天飲食也各有不同的講究。丁醫生告訴記者,如果一個人內熱比較重,三伏天容易上火,那他的體質適合吃一些如冬瓜、黃瓜、苦瓜等清涼的蔬菜,飯後可以多吃些綠豆湯、西瓜等食物,有助於體內清熱解火。而像西瓜這類較涼的水果,本身就體寒、濕氣較重的人便不宜多吃,吃多了可能會導致體內更加虛寒,濕氣更重。針對脾胃虛寒者,丁醫生則認為三伏天可以適當多吃些扁豆、薏米、赤豆等具有健脾化濕作用的食品來調理脾胃。

另外,除了保證健康的日常飲食外,適當的運動對於三伏養生同樣必不可少。老話説得好,“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進行例如游泳、散步等相對舒緩的運動,同樣有助於增強心肺和消化系統功能。對此,丁醫生建議,三伏天運動,要在每日早晚天氣涼快的時候進行,運動量不宜過大,尤其是老年人,一旦感覺心慌、臉色泛白、胸悶等情況,就要馬上停止。

責任編輯: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