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7-07-27  內容來源: 光明網

中醫針灸,針法和灸法的合稱,2010年,中醫針灸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這一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的醫學手法,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界和大眾的關注,有人説它神奇,有人説它無章可循,無論有什麼樣的爭議聲,中醫針灸正在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和“使者”。

中醫針灸: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光明網主播正在向鬥魚網友介紹本期主題中醫針灸

正在走向世界的治病針法

7月15日,由中央網信辦移動網路管理局指導,在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大力支援下,光明網、鬥魚直播等聯合主辦的“致·非遺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動來到北京長安中西醫結合醫院,特別邀請到了北京長安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執業醫師中醫針灸師範家寧以及來自哥斯大黎加的國際友人、《世界青年説》代表穆雷,共同為鬥魚網友揭開中醫針灸的神秘面紗。

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並逐步傳播到世界各地。很多人提及針灸,第一印象便是身上不同區域穴位扎滿銀針,范家寧向鬥魚網友介紹説,其實通常所説的針灸分兩部分,一是針具,一是灸法。最早的針具——砭石,用現代人的説法,可謂“偶然遇見”,在新石器時代,受傷的人偶然被石頭、荊棘等堅硬物體碰到身體某個部位後,發現身體疼痛減輕,於是,漸漸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鋒利的石塊來刺激這些部位緩解疼痛。演變至今,針灸中所使用的已經是一次性針具。而灸法伴隨著火的使用而形成,我們的祖先在用火中,發現軀體的某些病痛,受到火的熏烤或灼燒後有所緩解,在得到這樣的啟示後逐漸發明瞭灸法,譬如現在大家所熟知的艾灸。

中醫針灸: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范家寧醫生向鬥魚網友展示現在所使用的一次性針具

疏通經絡是針灸最基本治療作用

因為對中國文化的喜愛,穆雷從哥斯大黎加人來到了中國,多年的工作生活,已是半個“中國通”,説起中醫,穆雷用“神奇”來形容,但中醫針灸只是聽説過,雖然身邊已經有不少外國朋友用針灸治療各種疼痛疾病,但他還是有點害怕和不太相信,“如此近距離了解和體驗還是第一次。”

中醫講求望聞問切,針灸則更多依靠對人體各個穴位的檢查。為了讓鬥魚網友可以更清晰的看到針灸的治療過程,穆雷當起了“志願者”,簡單描述了此前踢球受傷恢復後仍然會時常覺得腰痛後,范家寧先按壓穆雷胳膊上手三里穴位確定傷病的情況,然後根據診斷在手三里進行扎針,“扎之前有點害怕,但扎上之後會明顯的感覺到疼痛感有緩解。”穆雷告訴鬥魚網友,雖然之前很緊張,但也只有體驗後才能説真的有效果。

中醫針灸: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嘉賓穆雷與網友分享自己對中醫針灸的體會

范家寧説,針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療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同時還可以調和陰陽,使人的機體從陰陽失衡的狀態向平衡狀態改善,這是針灸治療最終要達到的目的。之所以舊傷還會時常産生疼痛感,正是因為經絡不通,針灸根據特定穴位,其原理就是幫助把阻塞的區域疏通。

科學表達、規範操作才能可持續

對於中醫針灸的未來,范家寧説,中醫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經驗性很強的學科。中醫針灸歷經千年傳承至今,不僅是一種保健和治病的實踐技術,已成為我國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標誌之一。面對現代醫學的衝擊,中醫針灸如何在安全性、有效性、實用性的基礎上,實現科學表達、客觀評價和規範操作,以保持其特殊性和多樣化,是擺在所有中醫針灸醫師面前的首要任務。

中醫針灸: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范家寧、穆雷與網友熱情互動

一個半小時的直播中,共有30余萬人次網友線上觀看。有鬥魚網友留言表示:“西醫忽略了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把人全部按一個模型治療,而中醫對於每個人的治療方案都是不同的。”穆雷告訴記者,這次光明網和鬥魚聯合推出的非遺系列直播走進中醫針灸,其實也現場解答了他個人之於中醫的一些困惑,親身實踐之後才會發現,中醫針灸其實很安全,而且並不像有的人形容得那樣沒道理。“但是讓更多外國人接受中醫,接受中醫針灸,需要一個過程,所以也非常希望這樣的直播活動可以經常向網友推出。”

責任編輯: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