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姑娘獲14萬港幣全獎 赴港學中醫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7-06-07  內容來源: 鳳凰資訊

姓名:胡曉藝

性別:女

年齡:23

出生地:北京

簡介: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與生物醫學2012級學生,即將前往廣東實習。

  一個人來,一個人走。

有笑有淚,有苦有甜,感情複雜,感恩這段經歷。

因興趣,敢質疑,他們活得很純粹

高三一整年爸爸都在給我挑學校。正好碰上香港浸會大學來我高中北京理工大學附中擺臺招生,我爸覺得可以一試。一開始沒有獎學金,後來拿到14萬港幣全額獎。其實不管有沒有獎學金,我都會選擇來香港,單純就是想出去看看。

  我們班33人,香港和內地學生是二比一,內地生已經算特別多了。

香港學生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思維特別活躍,思辨質疑批判性特別強。我們一般是老師説什麼,就對對對;他們會説,是這樣的嗎?

有一次我與香港同學同組做題為“張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兒科思想”的專題報告,分析病案時找到很多學術論文,當時我的想法就是人家論文觀點總結得多好;但香港同學不一樣,他對論文中的總結存疑,自己親自去逐一閱讀分析張子和原作記載的病案,最後真的得出了與已發表的學術論文不同的看法與結論。香港學生學習主動性很強,他們對感興趣或認為重要的事情會花很多精力和時間,並不是只看重成績。

香港的中醫是純中醫,在香港當中醫只能開中藥、做中醫治療,不能開西藥,這樣就避免了內地中醫西化、西醫學不好中醫也學不精的問題,更能培養一種純粹的中醫思維。臨床中由於只能開中藥,也更加鍛鍊大家的中醫水準。

另外,比起內地大部分體制化的教育和醫生培養模式,香港的學術氛圍相對來説更自由、更純粹也更公平,吸引了一批來自內地的中醫學者來港參與學術研究或發展中醫事業。我們在本科階段就有機會獲得原本在內地帶研究生甚至博士、或者已是醫院主任醫師的老師的教育。香港的競爭沒有內地中醫院校那麼大,再加上國家對港澳臺的一些政策優惠,使我們在香港更容易獲得外出交流、或中醫大師來港講課的機會。

香港的教育總體來説就是很開放、很多元化,鼓勵大家質疑、創新,在包容理解多元文化的同時也會有自己的看法,並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所謂正確答案。

  香港學生重個人,內地學生重集體

有時去社區做義診,感覺香港老一輩對我們還挺好的,親切地叫你“後生仔”,因為他們大多數也都是從內地過去,自己奮鬥出今天的生活。

我們班裏同學都挺好,但可能由於內地發展太快,一些香港學生對內地的理解有點跟不上,希望他們日後能多了解內地情況。

剛開始去香港特別有新鮮感,我也抱著一顆想跟大家交朋友的心,但後來發現文化差異還是挺大。

因為教育背景不同,香港同學比較注重個人,而我們比較注重集體。平常我們會做一些小組的學習報告,老師會給幾個題目,香港同學就是對哪個題目感興趣就做哪個;而內地同學一般會先分組,然後再一塊看選哪個題目。

一個有趣的經歷是:十個同學一起去參加一個法語項目,自我介紹時,香港生説自己來自香港,我們説自己來自中國,老外就覺得挺奇怪。

香港,不會忘記

香港確實是我經歷中、生命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有一些很友善的香港人,會邀請內地學生去家裏做客,讓我們有家的感覺。但説到底,我最牽掛的人都在內地。有時也覺得香港的生活節奏太快了點。我想我還是會回內地發展,但我不會忘記香港。

離開香港之前,我寫下這樣一段話:如果有一天我離開了這個香港的小家,一定會時常回憶起對門大叔每天回來的那句“哈嘍樂樂how are you”;同層小弟弟小妹妹用普通話大聲對我説“姐姐好”;樓下內地新婚夫婦深夜的爭吵與和解;三樓阿姨每次都先幫我擦乾凈晾衣繩,預報是日天氣,叫我安心返學;二樓下雨天會穿金黃色雨衣的金毛,幫我搬箱子的無名大叔,在天臺偶遇的慈祥奶奶……老舊的唐樓裏,每個人都像媽媽一樣照顧著我,於是在這樣一座鋼筋水泥城市,有了暖暖的包容和愛護,讓我小小的心裏,永遠都會給香港,留一個特別的位置。

責任編輯: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