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中醫館明年覆蓋鄉鎮衛生院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7-06-05  內容來源: 南方日報

惠州中醫館明年覆蓋鄉鎮衛生院

惠州中醫館明年覆蓋鄉鎮衛生院

越來越多中醫療法在基層醫院得到應用。南方日報記者 王昌輝 攝

2016年9月,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在惠州羅浮山舉辦,為惠州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提供契機,在大力推進市縣(區)兩級公立中醫醫院和中醫專科醫院建設的同時,基層醫療機構成為中醫藥服務快速發展的另一陣地。

據了解,目前惠州全市已建成基層中醫館66間,村級衛生室1331間中能提供中醫服務的有1155間,佔86.7%,能開展中藥、針法、灸法、推拿、刮痧、拔罐等6種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根據相關規劃,全市鄉鎮衛生院將在2018年全面完成中醫館建設任務。

中醫來了輸液、藥品比例齊降

剛滿周歲的孩子發燒咳嗽了好幾天,還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焦急的母親帶著他在村衛生站開藥,但由於孩子對打針吃藥比較抗拒,病情遲遲不見好轉,而且打針吃藥後,孩子睡不踏實,導致生病期間大人和孩子精神都很差。

輾轉之下,經朋友介紹,這位母親帶著孩子到鎮上的衛生院中醫館就診。醫生根據患者的情況,決定為患者採用穴位貼敷療法——將調好的藥膏貼在孩子腹部神闕穴上,既沒有打針的疼痛也沒有吃藥的苦澀,孩子很配合,用過兩貼藥後,發燒嘔吐等症狀基本消失。

這是發生在惠州市仲愷高新區潼僑鎮衛生院的真實事例。筆者近日走訪惠州市內各鄉鎮衛生院發現,許多鄉鎮衛生院都已經配備中醫館,有些甚至已經成為特色醫療品牌。以上述衛生院為例,該院創建仲愷首個中醫服務團隊,團隊現有17人,主要負責中醫門診、住院治療及康復理療工作。

該院院長羅立勇介紹,在中醫藥特色的推動下,該院業績節節攀升——據統計,2016年全院門診量17.2萬人次,其中中醫門診量3.1萬人次,佔全院門診總量的18%。中醫服務項目開展以來,輸液、藥品收入比例逐月下降,截至今年1月,已從原來的26%和47.2%,分別降至14.95%和39.84%,“‘三素一湯’(抗生素、激素、維生素和鹽水的俗稱)的使用比例正在顯著下降。”羅立勇説。

潼僑鎮衛生院的中醫藥服務項目發展是惠州全市鄉鎮衛生院中醫館的縮影,事實上,在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召開以後的次月,惠州發佈《惠州市促進中醫藥發展實施方案》,要求大力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科和中藥房的規範化建設,要求全市20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設置有規範化的中醫科和中藥房,73間鄉鎮衛生院中90%以上設有規範的中醫科、中藥房,並初步提出中醫館建設日程——2016年,各縣、區完成50%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建設,2017年建成80%,2018年全面完成建設任務。

據市衛生與計劃生育局(下稱“市衛計局”)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已建成基層中醫館66間,剩餘的將在2017年底全面完成中醫館建設任務。村級衛生室1331間中能提供中醫服務的有1155間,佔86.7%,能開展中藥、針法、灸法、推拿、刮痧、拔罐等6種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

坐落在中草藥資源豐富的羅浮山下,博羅縣長寧鎮衛生院對中醫藥服務的重視和發展開始得更早,可追溯到2012年。該院院長毛燕庭介紹,該院自2012年以來對中藥房改造、中藥設備的更新以及理療科的投入近40萬元,並引進中藥顆粒製劑和半自動分裝設備以及代煎中藥設備,中醫藥服務能力得到整體的改善和提高,這在業績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中醫藥業務收入由2012年的14.7萬元上升到2016年的207萬元,佔當年醫療業務收入的6%,中醫以及康復診療人次由2012年0.43萬人次上升至2016年3.5萬人次,中醫門(急)診量7428人次,較2015年同比增長10%,門診費用平均每次137元,較2015年同比下降4%。

中醫門診成為小病就醫另一種選擇

鄉鎮衛生院中醫館的發展,不僅使得中醫藥服務成為基層醫療機構重要的業務收入來源,也憑藉其獨特的中醫療法,把以往習慣於接受輸液、吃藥等典型西醫療法的病人,部分轉移到了中醫藥領域。

“以前病人來掛號,動輒就要求我們給孩子開處方藥,或是打點滴。”惠東縣大嶺鎮衛生院內兒科一位不願具名的醫生介紹,如今中醫藥適宜技術已經成了患者新的選擇取向,“現在家長經常問‘這個病能不能不打針不吃藥?艾灸一下能不能治好’”。

大嶺鎮衛生院中醫館是在去年3月動工建設的,5個月後正式啟用,能滿足轄區20萬人的中醫診療工作。據該院負責人介紹,該中醫館建設面積約180平方米,設置有中醫診室2間、中醫理療康復室2間、煎藥室1間、中藥房1間。

事實上,上述配置如今已是惠州鄉鎮衛生院中醫館的“標配”,為了提升中醫服務效率,一些鄉鎮衛生院還在中藥房引入智慧中藥配方系統,實現全自動抓藥、包裝,提供中藥配方顆粒服務,省去煎煮的麻煩,只需溫開水沖服即可,對於許多沒有條件煎藥的患者來説,這一服務提供了極大便利。

在中醫藥適宜技術方面,各家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各顯神通,除了中藥、針法、灸法、推拿、刮痧、拔罐等常見的中醫藥適宜技術,一些鄉鎮衛生院正通過引進人才和技術培訓,在拔罐、刺絡放血、穴位貼敷、穴位注射、耳穴壓耳豆、埋針、埋線、中藥熏蒸、小針刀、骨折中醫手法復位、中藥外敷等方面培養起自己在中醫藥方面的特色療法。

以潼僑鎮衛生院為例,該院于2016年4月在區內首創穴位貼敷療法,據介紹,此療法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可以通過皮膚組織對藥物有效成分進行吸收,實踐證明對當地百姓的常見病多發病起到較好的效果。該院院長羅立勇介紹,為了發揚貼敷療法的特色,該院還研製用於貼敷的單方116個、針對專科治療組合配方29種,可開展對29個病種的治療。據了解,自去年貼敷治療開展以來,該院已通過這一療法治療病人6600余人次,其中兒科病人2640人次,婦科病人644人次,其他慢性病3316人次。據病人回訪結果統計,有效率達95%。目前,潼僑衛生院已有70余位醫護人員主動參加穴位透皮技術貼敷療法的培訓,中醫藥服務的思想和技術滲透到全院每一個科室。

有了老中醫中醫人才還缺嗎?

記者來到潼僑鎮衛生院中醫館時,看見其中一間診室“人滿為患”,裏面擠滿了患兒和他們的父母,團團圍著一位叫邱進的老中醫,想要為自己或久咳不愈或寢食不安的孩子求得一劑良方。

羅立勇告訴筆者,邱進今年已是78歲高齡,是1968年從廣州中醫學院畢業的華僑,在1998年退休後,被潼僑鎮衛生院返聘,至今仍然留在基層一線工作。“一個老中醫帶動了整個中醫團隊的工作氛圍”,羅立勇説,通過“名老中醫”品牌和“師帶徒”模式,該院已打造出一支包含3名中醫副主任醫師、4名中醫主治醫師、4名中醫執業醫師(其中研究生1名)、1名中級康復理療師的中醫藥服務團隊。

“傳、幫、帶”是中醫技術繼承和人才培養的重要通道,定期的培訓則是另一種方法。據羅立勇介紹,2016年該院共派出46人次外出學習,其中7人次到位於北京的中國中醫研究所學習中醫藥適宜技術,開拓治療思路,為此衛生院花費數十萬元。

相較之下,作為一家以中醫藥服務為特色的鄉鎮衛生院,長寧鎮衛生院的中醫人才隊伍尚待健全,據介紹,該院現有執業中醫師6人、中藥調劑3人、中級職稱3人,“我們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大力引進中醫藥人才”,毛燕庭告訴筆者,在醫務人員短缺的情況下,該院還是克服困難,積極安排中醫藥人員到惠州市中醫醫院等上級醫院進修學習。

基層中醫藥專業技術人才相對匱乏,是制約惠州當前發展中醫藥服務的瓶頸。對此,惠州市衛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惠州正在全面加強中醫人才隊伍的培養,力爭縣(區)級以上中醫醫院中醫藥人員佔醫藥人員總數達到60%以上,中醫類別全科醫生佔基層中醫類別醫師比例達到50%以上,每萬人口衛生機構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3.79人。目前惠州已建成“呂景山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以及2間廣東省名老中醫師承工作室和18間市名中醫工作室,即將全面開展名醫師帶徒,通過培養名中醫(名技師),選拔和培養青年中醫拔尖人才,擴大名中醫師帶徒的覆蓋面,完善師帶徒教育制度。

除了“一對一”“手把手”的教學傳承方法,惠州還充分利用網路平臺開展中醫藥服務培訓工作,據了解,從2012年開始,市財政每年撥出100萬元專款用於培訓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的25個常見病中遴選出16項簡單易學、安全有效、群眾歡迎的中醫藥適宜技術項目,編印了近3000冊教材。此外,還依託網路視頻教育平臺,通過培訓基層骨幹和深入基層培訓等多種形式,5年來共培訓基層中醫藥人員近6000人次。

南方日報記者 廖鈺嫻

通訊員 蘇秉成

統籌:曲廣寧 王彪

(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