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老師孫桂芝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7-05-10  內容來源: 中國網

作者 顧恪波

我從上小學而中學,到上大學、讀研究生,接觸到的各科、各專業的老師可以説是不少了,然而就學問和名頭而言,無疑是我的博士生導師孫桂芝教授最為高深了。

孫老師是中國中醫學界最高研究學府——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附屬醫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的著名中醫、中西醫結合腫瘤學家,在學術研究和臨床技能方面是當代最為拔尖的、也是最為重量級的兩位名老中醫專家之一,學術頭銜有教授、主任醫師、博士和博士後導師,全國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傳承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央保健局會診專家等等。

她的種種頭銜,給人的感覺是她在學問的路上是如此努力、如此奮進,如此優秀和傑出,以致于給後學者以難以企及,甚至望而生畏、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事實上,她也的確始終奮鬥在追求優秀、甚至唯一的路上。這從她年輕時獲得的表彰、獎勵,以及她為患者創制的各種中藥製劑至今仍在臨床應用而經久不衰就可看出來。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她早前學習的專業卻並不是中醫,而是西醫。她常常跟我們提起,她的長輩中就有學中醫的,當時給她的感覺是治病慢慢騰騰、磨磨唧唧,並不起眼,因而在考大學時,她選擇的是西醫院校——山東醫學院(即後來的山東醫科大學,以及隨後的山東大學醫學院)。究其原因,一是學醫可以減免學費,減輕家裏的負擔,二是可以用節約的津貼補貼家用,三則可以救人于厄難之中,是她嚮往的職業。

她常對我們講起在學醫過程中的苦樂趣事。比如,她那時家境不好,常常去打工以勤工儉學——幫人推土、搬磚,曬得皮膚黑黑的,加之特別愛運動,身體棒棒的,可以在雙杠上象男生那樣做倒立和翻轉,上大學時還剃了短髮,以致于迎接新生的老師把她的行李送到了男生宿舍,當她報到完畢時才發現行李不見了,找班主任一説,迎接新生的老師才驚覺:“原來你是女生啊?”隨後才把行李找回來。老師援引這件趣事告訴我們,學醫者年輕的時候要有一個好的身體,才能在學術上全身心投入地做艱苦的研究。甚至有一回,因為早上700時要向門診樓12層的中藥房運送中藥飲片,門診樓電梯全被徵用了,孫老師怕門診病人等得著急(平時孫老師730不到就開始看診病人了),她自己一口氣從1層爬上11層。這個舉動當時把我們幾個坐著電梯上來等著開診的小年輕都震驚了——我們都知道,一口氣從1層爬上11層即使對年輕人來説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何況是對一個已滿75周歲的老人?這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一個醫者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是多麼重要!

再如,她年輕時記憶力超好,老師在課堂上講的課,她能在下課後一字不漏地復述一遍,而且模倣老師的動作也惟妙惟肖,因此有些上課聽講不那麼認真的同學就讓她課後再給講一遍。有一次她講完一段後突然使勁咳嗽了幾聲,同學們好奇的問:“怎麼了?生病了麼?”她告訴同學,某老師在講到這個的時候,也咳嗽了好幾聲。同學們這才明白了,連老師在哪個句子哪個字後面不自主的咳嗽了幾聲,她都還記得,真是個有趣的人。

至於進入中醫學界,對孫老師當時而言,完全可以説是一個意外。孫老師大學畢業後,進入的是青島醫學院,幹的是解剖學教學和法醫工作。工作瑣碎而細緻,然而孫老師幹的非常有熱情、非常有成就感,即使老師被打成右派也沒有嚇阻住她前進的步伐。

但是由於孫老師的愛人王洪忠主任調入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前身)工作,為了一家人能團聚,孫老師放棄了自己熱愛的工作,進入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當時的孫老師對中醫並無深入了解,常用自己既有的理論和眼光去看待中醫,與老一輩中醫大家討論甚至爭論學術問題,老中醫們總是寬容地説:“你不懂!”

然而就是“你不懂”這句話對她觸動很大!“不懂”就要學,就必須“弄懂”!這樣才能真正和他們討論和爭論到“點子”上。孫老師開始刻苦學習中醫知識,但又不僅僅是光學習傳統中醫知識,而是把既有的現代醫學理論與中醫知識相互印證,相互補充,形成自己獨特的學術視角和學術思想。

廣安門醫院腫瘤科剛剛成立時,基礎薄弱,設備、人員十分缺乏,比較起一些傳統的技術力量較強的科室,顯得頗有些寒酸。然而孫老師就像一顆“革命的螺絲釘”,毫無怨言地去參加腫瘤科的初創工作。當時的腫瘤科主要是通過老一輩中醫學家運用傳統的辨證施治方法來處置腫瘤病人,這種方法對於老一輩中醫學家來説十分熟稔,但是對於後學者傳承和推廣應用則受到一定客觀限制。孫老師細心觀察到在胃癌病人化療過程中老一輩中醫學家給病人開出的心脾方、脾胃方、脾腎方、肝胃方各自療效不同,結合自身現代醫學科研經歷,孫老師決心對此進行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在當時中醫學者眼中大概還屬於新生事物,接受度不高,許多人冷眼旁觀,看她是否真的能“折騰”出點什麼新東西。然而當她在實驗研究中真的發現脾腎方效果最好,能有效保護骨髓及其造血功能,並因此而獲得國家“六五”計劃資助時,大家才發現:原來中醫也是可以通過實驗研究,獲得廣大同行公認的!

而該項研究被列入國家“六五”攻關課題,這也是中醫腫瘤學界首次進入了國家五年計劃。該項研究的成果在全國中醫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借鑒,不僅拓寬了中醫藥治療胃癌的方法與手段,也奠定了廣安門醫院腫瘤科後來的研究方向及在全國中醫腫瘤界的地位。

此後,孫老師一發而不可收拾,在研究中先後獲得“七五”、“八五”科技攻關項目資助,研發了一系列中藥製劑,如減輕化療毒副反應的健脾益腎沖劑、防胃癌復發轉移的扶正防癌口服液、減毒增效的養胃抗瘤沖劑以及抗癌Ⅰ號、抗癌Ⅱ號、益髓膠囊、軟肝煎等,先後獲得研究院級、部級、國家級科研成果獎9項,培養碩、博士研究生共30余人。

孫老師在學術上、工作和研究中,總是高標準、嚴要求,她自己知識面廣博,見多識廣,臨床經驗豐富,很多少見病、罕見病她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其臨床特點和對證處理方法。因此她要求學生們也多讀書、多臨床,對做學問、做論文更是精益求精,有一次甚至對患者笑言:“我的這些學生,我都把他們逼哭過。”嚴師才能出高徒,她的學生很多現在都在各自工作崗位上非常出色,成為獨擋一面的大醫生、大學者。

然而在生活中,她絲毫沒有醫學大家的做派,給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感覺,不太熟悉的時候,你會覺得她就像鄰家的老太太,而熟識了之後就更是像自家的長輩一樣。她會把年輕時候自己得意的往事拿出來和學生們分享,也不忌諱自己年輕時候出糗的往事。她曾經告訴我們:有一次她搶救了一個肝癌吐血的VIP病人,這病人因為胃底靜脈破裂出血、吐血盈盆,出現失血性休克,血管癟癟的,連靜脈扎針都摸不到血管了,別的大夫也都覺得這肝癌病人大吐血了,沒有救了,但是她堅守在病人床前,先下胃管引流,再灌胃冰鹽水加去甲腎上腺素收縮止血,胃脘部外敷冰袋以冷凍止血,然後拉著護士長硬是把血管找到、輸上液和輸上血,才把病人從死亡邊緣搶救過來。為了找到出血原因,病人吐一口血,她就拿去洗手間沖洗,直到最後才從一盆盆血污中洗出來幾顆白色的西瓜子,這才知道是這幾顆西瓜子差點要了他的命。病人甦醒過來後,堅持要求孫老師和護士長陪同護送回當地。結果在送病人回當地後,在旅館休息洗澡時發現腿上有個鴿子蛋大小的包塊,雖即趕回北京,入住腫瘤醫院行包塊切除術。孫老師笑言,後來病理結果出來雖是個良性腫瘤,但在麻醉醒來後的當天,有同事開玩笑説:“老孫,院長都帶我們來看你來了,我們幾個繞著床邊都走了好幾圈,你都沒醒!你是怎麼了?”還是受了點驚嚇的。

這就是我印象中的孫老師,一個追求極致、治學嚴謹的醫學專家,一個中醫、西醫都精通的大學者,也是一個睿智而又有趣的老太太。

 

責任編輯: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