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香燃起了西藏的氣質,它還是保健養生的藥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7-03-13 內容來源: 界面新聞
雍仲本教的《甘珠爾》亦是象雄佛法大藏經經典,它是藏族一切歷史、宗教和文化的濫觴與源頭,相當於古象雄時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書。
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極其珍貴的資料,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無法繞過的一塊重要領域。
西藏佛教
西元5世紀左右,讚普拉托托日在其城堡雍布拉崗上目睹《寶篋經》、《百拜懺悔經》、“四寶印”等從天而降,將它們置於宮殿中,用金酒和碧玉供養;
本教法師卻認為這是吐蕃興旺的象徵,用動物之血肉和呼吸之氣來供奉,而由此出現了乾旱、莊稼乾枯等不吉之兆……
某一夜晚讚普在夢境中夢見,此事是産生宗教的祥瑞兆頭,於是供養花朵、酥油燈以及香。
西元七世紀,大規模傳入吐蕃的印度佛教與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之間各自互相吸收而各自得到了發展,使其能夠根植于當時的社會並逐漸發展成為了現代的“藏傳佛教”。
敬佛的藏香
吞彌·桑布紮根據西藏的地域特點,改進印度熏香技術而發明瞭藏香。
而“吞彌·桑布紮在吞曲河邊立了"魚兒不得入內"的石碑,導致吞曲河裏無魚”的神話還在流傳。
而這藏香的歷史中出現了兩個流派:民間製作和寺院製作兩個流派
寺院製作流派
位於西藏南地區扎囊縣的敏竹林寺,又名敏卓林寺、敏珠林寺,是藏傳佛教寧瑪派(紅教)的六大寺廟之一,由寧瑪派高僧盧梅·楚臣西繞于西元十世紀末初建。
寺廟製作的流派:敏珠林寺裏那些掌握傳統配方的老藝人,經過精緻選料後製作出來的藏香。
長66釐米,粗5毫米的藏香,印上敏珠林的商標後用紅黃綠三色綁扎。因其正宗而被稱為西藏之冠,在藏區廣為流傳。
民間製作流派
民間製作西藏第一聖香産自西藏自治區尼木縣,即尼木藏香。
藏香在藏民心中是聖潔之物,藏香藝人做藏香之前要沐浴、拜佛和唸經等方式,去除心中雜念。
其實真正的尼木藏香生産自尼木縣吞巴鄉的一個名叫吞達村的村落裏,吞達村是藏文創始人吞彌·桑布扎的故鄉,海拔3730米,全村200多戶人家都從事藏香生産的工作。
吞曲河水穿過村子,滋養了吞巴人的繁衍生息。
尼木藏香的製作工藝
尼木藏香製作工藝複雜而選料嚴格,原料必須綠色自然,整個製作工序可分為:磨制柏木泥,配藥、 磨料、攪拌、 擠香、晾曬、捆紮、包裝等工藝
木材侵泡:將藏香的主要原料柏木侵泡在吞曲河裏數日之久,清潔的水源是製作優質藏香的前提。清泉溪水中的礦物元素能增強藏香的去污能力。
但是尼木縣吞巴鄉並沒有柏木的種植,所需都是從林芝和樟木鎮購買,可見藏香製作不易。
磨制柏木泥:將侵泡完成的柏木撈出,切割成50釐米長的小段之後再去掉樹皮。
在去皮的木段上鑿出一個方形小孔,在孔裏鉚如一個木楔子,以便將其固定在水車搖臂之上。
柏木隨水車的轉動而被磨成木漿,之後將柏木泥加工成磚塊狀的香磚晾幹備用。
製成香磚並晾曬
在磨制過程中加入適當的水而防止木屑被風吹走,加水過多會導致柏木過濕,加長後期晾曬的時間,同時也就丟失了柏木原有的香氣。
配藥:柏木為藏香的主要原料,還需要加入如藏紅花、丁香、甘松、雪蓮、冰片等,某些香中還加入穿山甲等名貴藥材。不同配方有不同的功效。
巴吞鄉里制香的人家,手藝人的腦子裏都有自己獨特的配方,這便是口口相傳的身體技藝。
柏木泥與名貴藥材按照配方比例做出來的香,較好的保留了藥物的本質性,長期使用有滋養五臟六腑,修生養性的功能。
磨料:將草藥和香料放在磨料的小石槽裏,一邊用特製的石球反覆研磨,藏香手藝人一邊默唸經咒以作加持。用這種石窩碾砸的方法手工磨出的料,依然保持原料的古樸清香。
攪拌:崇尚神靈的制香人會先洗手和清洗器具,洗去內心的雜念。將磨制好的藥材香料倒入事先準備的容器中,合著柏木泥一起,在祥和平靜中攪拌,香的品質的以確保。
在攪拌的半個小時之後,憑藉著手藝人的身體經驗和手指的靈感,來判斷泥料的彈性和粘稠度是否已經達標。這難以捉摸的身體記憶祖輩相傳,而現代已經用攪拌機代替了。
擠香:將攪拌好的泥料曬乾後,用篩子過濾取其細粉。
擠香用牛角或者牦牛角,牛角兩端都有開口,一端大口,另一端小口,之後再製成泥料從大口放入擠香的牦牛角裏,用手指將泥料從小口擠出。
擠香之前搓揉的時間與輕重,以及擠香的力度,這些都需要制香手藝人身體感知來控制。
擠出來的香是否一般長短,粗細均勻而筆直,在這門靈巧而具有力度的技藝前面,即便做了一輩子也不能完全保證可以達到的效果。
晾曬:不同配料的藏香有著不同的晾曬方法,有的只晾或者只曬,有的先晾後曬,有的後晾先曬。
香料水分之少,可以陰幹而保持香味的純正。有些香料需要陽光下曬,有些則需要陽光充足而溫度不高的情況下晾幹。當天的天氣和氣溫決定晾曬時間,藏香手藝人全憑直覺加以判斷。
捆紮:捆紮者小心翼翼的抓取曬好的藏香,按照每捆長香20根或短香25根整進行整理。
而用紅、黃、藍色等彩色棉線仔細捆紮,表示對神對藏香的加持,捆紮好的藏香放在家中最聖潔的地方以便包裝。
包裝:過去捆紮好的藏香可以直接出售給當地民眾,而將現代工業設計影響下,捆紮好的藏香需要裝入事先製作好的包裝盒,並結合銷售的需要而印有廠家、配方和産品等相關資訊,而包裝上已採用藏文,中文和英文同時出現。
市場化銷售帶來的問題
銷售的變現能力是藏香技術得以傳承的必要條件,除了當地的藏民和廣大的寺院,藏香已成為內地和海外遊客的必買旅遊品。
藏香銷量的增長、主要得益於當地旅遊公司和銷售商對藏香養生功效的宣傳,凈化空氣、殺菌和助睡眠、利於消化並增強免疫等都是藏香神奇特質。
隨著利益的增加,傳統手工制香工藝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就出現了藏香制假的現象。
用化學香料代替藏香配料中的某些中藥成分,或者改動傳統製作工藝過程,或者用機器代替手工的磨制、攪拌、擠香、包裝等工序。雖然提高了藏香生産效率和當地藏香製作人的生活水準,但是,有悖于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真實性”和“整體性”保護概念。
這些都給手工藏香的製作技藝帶來衝擊,隨著手藝人的老去,掌握製作技藝的人可謂鳳毛麟角,這門古老技藝的傳承不容樂觀。
文化遺産開發必須以保護為前提,結合當地旅遊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産業,達到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效果。
(責編: 常薇溦)
責任編輯: 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