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妹子在法國辦學校教中醫 針灸按摩最受學生熱捧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7-03-13  內容來源: 成都商報

中醫教學現場

近日,法國來華的“洋中醫”阿貝樂在成都中醫館坐診引來了不少關注。然而,令人有些意外的是,這位法國小夥子最開始接觸中醫,不是在中國,而是在法國就完成了中醫的基礎理論學習。不少人好奇,在法國學習中醫?他們的老師是誰?在法國學中醫又是一種什麼體驗?

3月8日這天,成都商報記者聯繫到了在法國開辦中醫培訓學校的馬帆。這位地道的川妹子,在四川完成中醫學習後,1995年在法國正式創辦中醫學校,截至目前已在法國和瑞士發展了3所分校。馬帆説,在法國學習中醫越來越流行,工程師、護士、銀行職員等,都自費找到這些中醫學校進行中醫理論學習。

學員人數從個位數增至百位數

一群法國人,圍著經絡人體模型圖,聽著眼前這位中國來的中醫老師講解經絡系統與臟腑之間的關係。在法國里昂的少陽國際中醫藥大學,每到週末,都有上百名學生來這裡上課。

馬帆是學校的校長,曾在西南醫科大學中醫專業讀了5年本科,後來到成都中醫藥大學繼續攻讀中醫內科研究生,1993年到了法國里昂,在那裏開了一家中醫館行醫。“我的第一個病人是一名卡車司機,因為常年開車的原因,腰痛成了他的老毛病。”隨著中醫館名氣越來越大,病人開始多起來,看病也需要預約,1994年,兩名瑞士女孩專程趕到里昂,想要跟著馬帆學習中醫,她因此萌生了創辦中醫學校的想法。

“學校創辦之初,只有8個學生,現在學校學生每年保持在400人左右。” 馬帆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學校創辦至今,已有2000多名畢業生順利結業。“在國外,我們這個行業還是很受尊重”。如今,法國大大小小的中醫培訓學校已經有30多所。

針灸按摩受熱捧

中藥藥材最難記

雖然學校遠在法國,但這些法國學生所學到的課程,跟國內中醫學校課程保持了統一的步調。辦學之初,馬帆曾擔心這些習慣西方思維的學生是否會對這些東方經典感興趣。在推廣的過程中,她發現歐洲學生對氣血經絡這些東西很感興趣,同時也借此學習中文,可以説是以中醫為窗口,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

眾多學科中,中藥藥材對法國學生來説,是最難的一個學科。甘草、山藥、黃芪、細辛、附子……一連串的中藥名字,不要説法國人,就連中國人自己記起來也很痛苦。“非常難,只能死記硬背。”馬帆介紹,與其他翻譯成法語的中醫經典不一樣,中藥名稱都是通過拼音標注的,只能強行記憶。每次回到成都時,她都會帶上一些中藥材到法國,作為實物展示,讓學生們更好理解。

在學校裏,最受學生熱捧的是針灸和按摩,“氣功和食療也有很多人學習。”馬帆介紹,在法國,中醫還是比較有市場,雖然到中醫館不能報社會保險,但像關節炎這些病症,患者都很願意到中醫館進行治療。

法國電視臺介紹中醫

專門講了成都中藥材

里昂時間與北京時間相差7個小時,當地時間3月8日晚11時許,馬帆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客廳裏的電視上碰巧出現了關於中國中醫的紀錄片。“真是太巧了,這是法國國家電視二台專門做的一檔節目。”馬帆非常興奮,她將電視畫面拍照發給了記者,法語節目中出現了鄉音和熟悉的畫面,還是讓她在異國他鄉倍感親切。她一邊接受採訪,一邊告訴記者電視節目中的內容:“裏面還專門講了成都,介紹那裏中藥材的一些情況。”在電視畫面中,一些中國人打太極的場景,也讓她一睹了家鄉閒適安逸的生活。

“作為一門預防醫學,在法國推廣中醫沒有什麼困難。”馬帆告訴記者,這些節目也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法國當地民眾對於中醫這門經典興趣正濃。在法國推廣中醫的經歷,還讓馬帆有了更大的收穫,2009年,她出現在了法國“騎士國家勳章”頒獎典禮現場。馬帆表示,能夠獲此殊榮,也是中醫在當地發揮出來的影響力。

馬帆表示,中醫國際化是一種趨勢,現在歐洲和美國都對中醫有了解,我們這些中醫人在國外都非常驕傲,因為祖國的傳統文化對世界發揮了自己的貢獻。而在國際化過程中,國內中醫不能丟掉傳統,完全按照現代醫學的模式去搞,是行不通的。中醫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思維,擁有自己的一套系統,做中醫藥還是應該保持它的整體觀,用整體思維去思考。

中醫在海外走紅,這些成都中醫人都有貢獻

在成都中醫藥大學,每年都有20多名留學生(不含葡萄牙分校及港臺生僑學生)在這裡完成學歷教育。今年9月,又將有一批外籍中醫學生從葡萄牙飛往成都完成最後一年的學業。

“我們在海外設了分校,學習內容不僅有《內經》、《傷寒》等中醫藥傳統經典,也有‘四診八綱’等實際操作。”成都中醫藥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姚洪武介紹,在2007年,中國教育部批准成都中醫藥大學在葡萄牙成立寶德分校,任教老師都是一些葡萄牙籍的留學生,學校還會定期選派一些老師過去指導教學。到目前為止,已經有90多名歐洲學員通過這一渠道拿到了學士學位。學校還會在有合作基礎的國家,比如馬其頓、馬來西亞等地建立一些中醫中心,讓中醫走出國門。

姚洪武分析,學習中醫的外國人有三類,一種是想把中醫當做一項技能,一種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而選擇中醫為切入點,還有一種就純屬興趣。“在這些人中,學習中醫當做謀生技能的佔多數”。

在中醫教學中,西方人的邏輯思維也讓進行中醫教學的老師們“頭疼”,“他們有時候很較真,比如‘一小撮’,非要精確到多少克。” 姚洪武在這個時候就會找些東西方都能夠理解的例子來消除他們的疑問,“我就會問他們媽媽做的菜好不好吃,是否看到媽媽做飯菜的時候回去糾結鹽放多少克。”姚洪武告訴記者,抓藥就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久而久之就對藥量形成一種“感覺”。

今年已經79歲,中醫內科專家楊明均與自己的研究生學生馬帆一直保持著聯繫,馬帆在法國教學期間,他還專程應邀過去開展過學術講座。“我的很多學生在國外開診所、辦學校,最開始我還經常過去‘壓陣’。”楊明均笑著説,現在他們都能夠獨當一面了。

儘管中醫在國外備受推崇,這位老中醫還是保持著客觀謹慎的態度,“不能去神話它,實事求是才是讓它走向國際的根本。”楊明均介紹,中醫擅長治療一些慢性病、功能性疾病,就應該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足功夫。對於中醫教學,他也表示要對西醫有系統了解,同時還忌諱 “只教書、不看病”。

成都商報記者 宦小淮 實習生唐婕 苗言 圖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