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現代化的中藥走向世界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6-08-18  內容來源: 新民週刊

閱讀提示:在創新方面,雷允上目前沒有做太多新藥的開發,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已有藥品的二次開發、提升品質上。

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幾乎到處可見“雷允上”藥店,但你是否想過:這塊近三百年的金字招牌背後,有怎樣傳奇的故事?“雷允上”是如何從蘇州的吳門名醫藥堂品牌,成為上海醫藥的翹楚,再進一步獲得“中國現代中成藥工業搖籃”的美譽?雷允上與上海奉賢“東方美谷”之間,又有怎樣的淵源?

現代中成藥工業的搖籃

在中國中醫藥發展史上,源自蘇州的吳門醫派及其創立的“溫病學説”享有顯赫地位。雷大升(字允上,號南山)就是吳門醫派中的重要一員。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雷大升棄儒從醫,研究並吸收吳門醫派精華,將溫病學説的理論體系付諸實踐,把行醫和制藥結合在一起,潛心研製中藥丸、散、膏、丹。雍正十二年(1734年),雷大升在蘇州開設了誦芬堂老藥鋪,始創雷允上藥業。由於醫術高明,治病有方,“雷允上”名聲遍聞蘇州,蜚聲杏林。他還著有《金匱辨證》《要症方略》《經病方論》《丹丸方論》等典籍。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進攻蘇州,雷氏家族將店舖遷至上海法租界,開設了“雷誦芬堂申號”藥鋪。後太平軍敗退,雷氏家族重返蘇州,但上海的“雷誦芬堂申號”藥鋪仍舊保留,並隨著上海在中國地位的日趨重要而發展壯大。

到民國年間,雷允上已發展成擁有十幾個門類、幾百個品種的龐大的中成藥體系,與胡慶余、童涵春、蔡同德一起成為滬上四大中藥名店。雷允上與北京同仁堂齊名于海內外,時有“南有雷允上,北有同仁堂”之説。蔣介石、張學良、于右任等當時的政要名流服用雷允上藥品後,感其療效卓著,均專為雷允上題詞贈匾,盛讚有加。

建國後的1955年1月,上海市藥材有限公司成立,當時名為“中國藥材公司上海市公司”,是新中國最早成立的國有中藥企業之一。1958年1月,國營上海市藥材公司制藥廠創建。同年8月,包括雷允上在內的上海四大中藥店的生産工場合併成立公私合營上海中藥聯合製藥廠。後來兩家制藥廠合併,1966年更名為上海中藥制藥一廠,長期保持全國最大中成藥廠地位。

經過多次改制,2000年,匯集了上海中藥制藥一、二、三廠的大部分優質資源的“上海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成立,該公司是上海市藥材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在上海市藥材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上海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軍力看來,繼承了建國以來上海中藥制藥業衣缽的上海雷允上,可謂“中國現代中成藥工業的搖籃”。衛生部原部長陳敏章也曾專門為雷允上題詞:“名聲如雷,允稱上乘”。

經典品牌的傳承與創新

談到上海雷允上的發展規劃,陳軍力用了兩個詞來概括:“傳承”與“創新”。  

提到傳承,就不能不説雷允上的標誌性藥物:六神丸。蘇滬之地氣候濕熱,易發瘟疫,溫病流行高發。1862年,六神丸誕生於上海,對治療溫病有奇效,拯救了千萬百姓的生命。   當時北京同仁堂的中藥大多以大丸的形式作為宮廷用藥,而雷允上的六神丸是微丸的形式,藥量小,價格便宜,專門用於為老百姓防病治病。

六神丸一經問世就享有盛名,其微丸製作技藝是雷允上獨到的,包括對原藥材的處理,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六神丸從選材到泛丸到最後成型均是以人工來完成。泛丸是中藥的傳統工藝,但要泛製成如六神丸這樣小如芥子的丸藥,一般的藥廠是做不到的。

因此,六神丸被國家列為一級保密配方,為國家機密;同時,其製作技藝已于2011年5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它的配方,至今也只有“非遺”繼承人一人了解。

歷史上,六神丸主要用於溫病、傳染病的治療,通過現代的研究,以西醫的觀點來看,其藥性是抗菌消炎,因而又有“中藥抗生素”之稱。陳軍力告訴《新民週刊》:雷允上正在努力擴大它的臨床應用,通過藥理分析,用循證醫學的手段,在當前國家衛生部門“限抗令”之下,希望能用它替代部分抗生素的作用。

當前,人體對抗生素的抗藥性越來越強,這也是國家下令限制抗生素使用的重要原因。當然,中藥也存在抗藥性。回顧典籍可以發現,明代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較之比它早一千多年的《神農本草》而言,記載的藥物是有所淘汰的,那麼説明很可能人體對這些藥物已經産生抗藥性。

然而,六神丸自發明以來已歷150多年,臨床效果一直很好,這證明六神丸的耐藥性是比較小的,並且與抗生素相比,其副作用也很小。“很可能再過一百年還有用。”這樣的優勢是抗生素無可比擬的。

陳軍力表示,在創新方面,雷允上目前沒有做太多新藥的開發,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已有藥品的二次開發、提升品質上。例如對目前銷售額最大的丹參片,雷允上持續提升産品標準,使之大大高於國標。並且,雷允上已經建立起丹參原料的完全可追溯系統,這意味著丹參的種植地在哪、什麼時候施過什麼肥料、採摘後流通的路徑、生産的流程等等數據,都可以一一被追溯。同時,雷允上在山東還建立起了自己的丹參種植基地,進行品種選育。應用這套追溯系統和選育技術的還有猴頭菌。

這些創新,能保證産品品質的均一性、穩定性。雷允上深知,提升産品品質,是大眾健康的需要,因而是自己的使命。

從“美谷”走向世界

2000年初,雷允上就開始考慮入駐奉賢,地理位置、服務優勢等因素是雷允上做出選擇的原因。

2002年,列為國家計委中藥現代化重大專項的上海雷允上藥業“中藥復方提取物先進生産工藝高技術産業化示範工程”在奉賢區奉浦工業園區開工,如今已成為中成藥集中生産基地。2015年底,雷允上的生産車間全部搬入奉賢。雷允上在奉賢的廠區佔地約250畝,還留有一些未開發的餘地。

上海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孫帆告訴《新民週刊》,在奉賢的“東方美谷”,政府為企業提供了資金、政策、人才、技術等各方面的積極服務。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奉賢對他們既能做到嚴格要求又能提供人性化的幫助,例如在安全、環保方面,奉賢區完全依照國家標準對企業進行監管,不放過存在的問題;同時,對於企業遇到的困難,他們又快速回應、積極幫助,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雷允上的奉賢工廠由於近年來産量逐年增加,污水處理需求增多,加上國家對污水排放的標準逐年提高,原有的設備已不能達標。奉賢區對此進行了細緻到位的指導幫助,使雷允上投資1000多萬的污水處理擴容工程得以較快完成。

陳軍力説,“東方美谷”的一大特色就是産業的聚集效應。目前,上海中藥企業的前三位都已入駐“東方美谷”,而雷允上也帶動了和黃藥業入駐美谷,後者是上海藥材公司與香港企業的合資公司。

在“東方美谷”這樣一個國際化的美麗健康産業集群裏,“走向世界”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六神丸在海外已經有一定的影響力,能否再進一步?

陳軍力表示,對於中藥而言,這個有點難,中藥尚未進入國外主流醫藥市場,國外法規的關注點和市場模式與中國不太一樣,中藥標準化和國際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當然,雷允上也在為此努力,例如為六神丸在香港投放了不少廣告。前段時間香港理工大學的考察團來公司,也是專門來看六神丸的。

他還説,目前國內中藥業對傳統經典方的使用比較少,因為新藥的審批比較難;而事實上,中藥的經典寶庫裏有大量資源可挖。不少業內專家提議,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也在醞釀實施中藥傳統經典方的備案制而不是審批制,如果落實,對整個産業的推動會比較大,因為這樣能節省大量的審批時間。可以參考的海外經驗是,日本就對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裏127個經典處方生産實施了備案制。

2016年初,國務院頒布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對中醫藥的扶持力度顯著加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借助“東方美谷”打造國際領先的美麗健康産業集群的佈局,雷允上更有信心在傳統中藥的現代化上做得更出彩。

連結:雷允上,中成藥工業的“優等生”

1957年,公司試製成功以氧化鋅橡膠為基質的傷濕寶珍膏,是中國第一張中藥橡膠硬膏劑。

1960年,中藥聯合製藥廠與上海醫工院等合作,研製出抗菌消炎的中藥復方“抗六零一”針劑(銀黃注射液),這是我國藥品規範意義上的第一支中藥注射劑。

1968年,中藥三廠研製成功感冒退熱沖劑(後按國家標準統一改稱顆粒劑),這是中國第一個中藥顆粒劑。

1976年,中藥一廠生産的蘇冰滴丸,是中國第一例中藥滴丸劑。

1977年,中藥三廠研製成功猴頭菌片,是中國第一個真菌類中成藥。

1979年,中藥三廠和瑞金醫院合作研發成功中國第一個中西醫結合藥品——珍菊降壓片。

1985年,中藥三廠從日本引進巴布劑膏藥生産線,生産中藥第一個巴布膏劑——關節鎮痛膏。

1987年7月,“番紅花球莖復壯、增産技術及推廣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是我國中藥行業20世紀獲得的最高科技獎項。

1989年,“神象”商標獲准註冊,成為中國中藥材最早的註冊商標之一。2012年4月“神象”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1991年,公司新建關港倉庫。至此,公司總倉儲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成為中國中藥材倉儲面積最大的企業。

1998年,銀杏酮酯及其製劑獲得新藥證書,這是中國銀杏葉製劑的第一個二類新藥。

2003年,公司在上海長興島的番紅花GAP生産基地獲國家首批認證,這是國內第一個引種成功並獲國家GAP認證藥材。

責任編輯: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