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藥認知四大誤區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6-07-06 內容來源: 大河健康報
在很多人的觀念裏,中藥都是純天然、安全無毒的,因而比西藥安全,可以放心服用。尤其是有些人喜歡用各種中藥煲湯、養生,在日常飲食中使用中藥的頻率更高。但事實上,中藥和西藥一樣,都是屬於有明確適應證和用法用量的藥品,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中藥的使用中,一定要科學、規範。
誤區1:把中藥當滋補品長期服用
在很多人看來,中藥可以“有病治病,無病養生”,因而很喜歡買中藥進補。
即使是中醫,也講究“陰陽氣血平衡”,缺什麼才補什麼。很多人自己覺得“身體有點虛”,卻分不清楚究竟是陰虛、陽虛、血虛還是氣虛,就亂“補”一通。有的人本來身強體壯,僅僅是覺得“補補總沒害處”,就長期服用某種滋補中藥。結果,無端增加了肝臟的代謝負擔。因此,必須戒掉“沒事也吃中藥”的習慣,有煲湯習慣的家庭,最好不要隨便用藥材煲湯。
誤區2:用含中藥的保健藥養顏瘦身
目前,很多自稱含有中藥成分的保健品在市面上出售。其中,大黃、蘆薈、番瀉葉等,更被包裝成了各種“潤腸、通便、排毒、瘦身”的保健品,聲稱可以用於治療慢性便秘、肥胖症等。因而,不少愛美人士選擇服用這類保健品,希望能夠養顏瘦身。
其實,中醫非常講究辨證施用。大黃、蘆薈、番瀉葉屬於苦寒瀉下藥,僅適用於急性實熱性便秘,對於虛性病症患者、老年人、慢性便秘者,並不適用。長期服用,可能會引起黃疸等急性肝損傷、腸道黏膜黑變病、免疫力低下。此外,還可能導致女性月經過多引起貧血、卵巢受損引起閉經。
誤區3:服中藥時藥量、時間隨意
我們在臨床上經常遇到一些患者,認為中藥是用來調理身體的,那麼藥量和服藥時間可以隨意,有的患者甚至會自行加大藥量,或者擅自多吃幾天。這種做法絕對是禁忌。在中藥的使用中,産生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就是長期或超劑量用藥。因為不少中藥本身含有毒性,如硃砂、雄黃、蟾酥、附子等,過量服用即可中毒。肝臟本身就特別敏感、脆弱,長時間或超量的藥物代謝,很容易加重肝臟的負擔,使肝臟受到損害,從而加重病情。
中藥也需要嚴格遵照醫囑用藥,不要隨意更改服藥劑量、時間和療程。中藥的劑量是有依據的,相同的中藥,不同的劑量,在處方中可以發揮不同的作用。而有毒中藥的劑量更是有嚴格要求,隨意加大劑量就有可能引起中毒。比如,中小劑量的大黃,有利膽退黃瀉下的作用,但劑量過大則會引起膽紅素代謝障礙,加重黃疸。
此外,服藥時間也需注意。一般來説,中藥宜在飯後30~60分鐘內服用,以避免中藥成分對胃黏膜的刺激。喝中藥時不要喝酒,因為酒精可能會影響藥物的代謝,從而引起血藥濃度過高,藥物積蓄。
誤區4:輕信偏方、秘方的神奇功效
現在民間流傳太多的所謂偏方、秘方,有的患者寧可信偏方,也不願相信醫生科學規範的治療方法。
其實,這是很危險的。民間流傳的各種偏方、秘方,大多數含有損肝藥物。當然,偏方、秘方在個別人身上也許發揮了作用,但很可能只是巧合,並非意味著可以人人效倣。
而且,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比如,如果是風寒感冒,出現咳嗽、咳清稀痰、流清鼻涕、惡寒怕冷等症狀,但還用夏枯草、連翹、薄荷、桑葉這些辛涼的藥,就會雪上加霜;如果是風熱感冒,出現咳嗽、咳黃痰、流黃稠鼻涕、發熱等,卻還用麻黃、桂枝這些辛溫藥,結果也會適得其反。
切忌擅自將中西藥一起服用
中西醫藥物一起服用,一定要諮詢醫師或藥師的建議。有些藥物單獨服用,對肝臟的危害不大,但同時服用,藥物之間可能發生相互作用,引起肝臟損傷。因此,聯合用藥時,一定要考慮藥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肝毒性的積聚。
如果在中藥服用過程中出現乏力、食欲不振、噁心、胃脘不適、皮膚和鞏膜黃染、大便顏色變淺等症狀,要警惕可能出現的肝損傷,應立即就醫檢查。此外,購買中藥材要到正規經營場所,因為中藥同名異物、異物同名的情況很多,如果沒有一定專業知識,難辨真假,加之中藥的産地、種植、采收、炮製等不同,會導致藥材的品質參差不齊。此外,農藥殘留和污染物的蓄積,都會是中藥導致肝損害的原因。
責任編輯: 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