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路上的修煉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6-06-24 內容來源: 福建日報
原標題:非遺傳承路上的修煉
中醫正骨療法於氏傷科是羅源縣民間醫藥之一,自明代始,經起步鎮洋北村於氏家族先後8代人、300多年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一種純中藥純物理性的去本求源療法。作為於氏傷科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于聿琪,正致力將這條非遺路走寬走遠。
匠藝 精益求精得昇華
見到于聿琪時,他正給一位骨質增生患者按摩,手中的牛角棒借著通經活絡的藥油,在患者的發病部位推、按、壓,手法溫和柔韌。他謙恭頷首:“用牛角板、牛角錘、牛角棒等按摩工具,是我的點子。”
變手部推拿為牛角按摩,有他的深思熟慮。“我們的治療是通過祖傳藥物和特殊的按摩手法來軟化增生、鈣化的組織,疏通受阻的經絡,這對手部力度的要求不小。” 于聿琪介紹,一次按摩用時40分鐘,患者每週按一次,十次為一療程,一般一至兩個療程即可痊癒。可對他而言,通常一按就是一晚上,甚至一天,手上的勁兒到後來多少會不濟些,勢必影響療效。借助工具,雖然對操作者的技法要求更高,但熟練駕馭後,大大節省藥量不説,明顯更易沉下力量探知患者身體的骨骼結構和組織變化,增強了按摩效力。
於氏用藥沿用祖傳的三種配方藥:通經活絡油、通絡祛風膏、拔毒消炎膏。為保證藥效,每種藥所需的十多味中草藥,得上山採挖,再清洗、晾曬、粉碎、浸提、熬製……完成這一系列工序就得兩個多月時間,于聿琪始終不辭辛苦按祖輩的方法炮製。
于聿琪説,祖輩的技藝多來自民間醫療臨床經驗的總結,他幾無醫學功底,一有空就鑽研《本草綱目》《黃帝內經》等傳統理論知識及現代醫學方面的著作,為的是“有足夠的底氣醫治病患”。
匠人 觀念升級謀推廣
54歲的于聿琪上過農大,曾有一份縣直部門的工作,本無意繼承技藝;而週遭日漸高發的脊柱疾病與自身慢慢顯現的傷痛,讓他對家傳“經絡通則百病消”的傷科技藝與效力有了全新定位。於是,他35歲開始學藝,38歲出師守藝。
16年來,不知多少患者經他的治療,擺脫陳年傷痛、慢性疾病、腫毒創傷之苦。被皮皮蝦彈刺手指引發重度感染的葉鑾鑾大姐,就是幸運的一員。她説:“當時右手直至手臂根部都發黑腫大,轉院到福州準備截肢。熟人介紹了于師傅,拔毒膏貼上兩小時後,就有大量膿水流出,人也清醒過來。40天后,居然痊癒了。”因腰椎間盤突出臥床8個月的林欽,經按摩治療37次,從坐起到站立、行走,每一次身體都有變化,直至病癒上班。好口碑引得縣內縣外乃至省外都有不少患者慕名而來。
採訪中,于聿琪接了一個預約電話,婉言告知對方得安排到十數日後。他感慨道:“我一個人能做的很有限,得想辦法把手藝推廣出去,服務更多人才好。”
和大部分傳統手藝一樣,於氏傷科是祖傳家技,只在家族中口傳心授代代相傳。而今,于聿琪除引導兒子大學學習中醫推拿與針灸專業外,還在2014年申遺成功之後,為進一步提高知名度和認可度以推廣技藝做更大膽的準備。
匠心 不拘一格用人才
于聿琪決定把家傳按摩手法外傳時,目光投向了醫學院校:“非遺的技藝再好,也需要和時代接軌。招聘醫學專業人才,能更快更好地把它發展起來。”
去年,于聿琪拜訪福建省中醫藥大學吳水森院長後,也與推拿和針灸專業的老師有了交流。橋梁一搭,已畢業工作半年的黃清松從家鄉漳州的中醫院趕來,成了他的第一個徒弟。
小黃説,中醫推拿只能緩解疼痛,患者症狀反覆,讓他心裏很不是滋味,經母校老師推薦,便懷著好奇來了。“患者幾次治療後,肌肉鬆弛了,骨骼增生隆起的部位也漸漸扁平,這是很直觀的變化。於氏傷科能標本兼治是很大的突破,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近期又有5位醫學實習生前來觀摩。于聿琪想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把他們培養成團隊骨幹,更順利地推廣技藝。他説:“我正著手到福州開個養生堂,免除專業大學生到小縣城高才低就的顧慮。”
羅源縣文化館館長陳雯説,小縣城目前有12個縣級以上非遺項目,“像於氏傷科這樣注重傳承發展,還惠及百姓,走出適合項目特點的非遺路,是非遺項目保護的典型範例”。
責任編輯: 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