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子宮脫垂效亦佳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6-05-20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子宮脫垂是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準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於陰道口以外的一種疾病。
【子宮脫垂的症狀】
腰酸及腹部下墜感 尤其是患者在站立或勞動時,常感腰部酸痛及腹部下墜感,肛門、陰道可下墜,臥床休息後好轉。
陰道內脫出腫物 患者常自述有球形物自陰道內脫出,于行走、體力勞動時更加明顯,臥床休息後自行還納;當病情加重、脫垂時間久了,腫物越來越大,則必須用手還納。病情繼續發展,脫出的組織充血、水腫,則無法還納,以致行走困難,甚至無法行動而臥床。
陰道分泌物增加 由於脫出的子宮在外長期暴露和摩擦,使子宮頸角化過度、肥大、發炎、糜爛、潰瘍和繼發感染等,促使陰道分泌物增多,即白帶增多,有時呈膿樣或帶血。
月經改變 子宮的脫垂導致血迴圈障礙、局部淤血致使卵巢功能失調,從而引起月經失調。
排尿障礙 當患者大笑、劇烈咳嗽、體勢用力時,因腹腔壓力突然增加可引起尿失禁而尿液外溢。少數子宮脫垂患者會出現排尿困難導致尿潴留。另外,子宮脫垂如併發直腸膨出者,則可出現排便困難。
臨床上將子宮脫垂分為三種:Ⅰ度:子宮脫垂多無自覺症狀,無須治療,注意休息即可恢復。Ⅱ度:子宮頸已脫出陰道口之外,而子宮體或部分子宮體仍在陰道內。Ⅲ度:指整個子宮體與宮頸以及全部陰道壁均翻脫出陰道口外。脫出物需用手回納。
誘發子宮脫垂的因素多與分娩時不適當向下屏氣用力、産後過早從事勞動、卵巢功能不良、生育過多、體質虛弱、習慣性便秘、盆腔組織先天發育異常等有關。西醫學對此尚乏理想的治療方法。
子宮脫垂中醫稱謂“陰挺” “陰逆” “陰脫”,俗稱“吊茄子”。其病機為産後勞動過早導致勞倦傷脾,氣虛下陷,收攝無權;或因分娩時處理不當,傷損胞絡,胞絡失係;或産育過多,房室所傷,腎氣虧虛,衝任不固;或素體虛弱,老年久病,便秘努責,失于固攝所致。針灸對子宮脫垂的治療效果不錯,不妨一試。
【針灸操作方法】
針灸方法是取百會穴,維道透子宮,次髎穴。令患者排小便後取舒適仰臥位,全身放鬆,腹式均勻呼吸。將所選穴位處充分暴露,常規消毒後取一次性無菌芒針以小于15度角針尖指向子宮穴方向,由維道進針向子宮穴透刺,待得氣後,術者手持針柄不放,由食指末節橫紋開始,用拇指如搓棉線樣向前搓動至食指端(以感針下沉緊並可感到肌肉纏繞針體為度),接著施以快速、輕巧地提拉抖動手法10餘下,強度則以患者可耐受,自覺陰部和小腹部有抽動感、子宮有上提感為度。留針10分鐘後,術者手持針柄,拇指向後,反向捻針待針下有輕鬆感時緩慢起針,並以消毒棉球按壓片刻。
患者休息5分鐘改為俯臥位,常規消毒後取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直刺次髎3寸,當患者自覺小腹內有沉脹或酸麻感時,施以小幅度捻轉平補平瀉法,將中間剪有小圓孔的硬紙片由毫針針尾套于針柄上,平放于針刺部皮膚上,取長約1釐米的一段純艾炷,插于針尾部用線香由其底部點燃,令炷自燃成灰後,再取一段純艾炷如前法插于針尾部點燃,施溫針灸5~10個艾炷後起針。
起針後將百會的位置及取穴方法、施術法教給患者家屬,令其自行在家施艾條溫和灸15分鐘(右手如持筆寫字狀使艾條與局部皮膚成45°角,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穴位處,點燃的艾條頭與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施灸,以局部溫熱、泛紅但不致燙傷為度)。每日一次,連續20次1療程。
【針灸取穴原理】
百會穴屬督脈,位於巔頂,艾條溫和灸可升提下陷之中氣,符合“虛者補之,陷者舉之,脫者固之”的治療原則。維道為足少陽與帶脈之會,可加強維繫帶脈、固攝胞宮之功;子宮穴乃經外奇穴,是治療陰挺的經驗穴。維道透子宮並施以滯針手法,雖然僅用一枚芒針,其臨床效果也毫不遜色,符合“選穴少而精”的原則。次髎穴位於腰骶部,腰骶部與督脈、足少陰經和腎臟關係密切,督脈與衝、任同出胞宮,有“一源而三歧”之説,在次髎穴處針灸可調理衝任、壯腰補腎、理氣活血、調經止痛,使衝任之脈通暢,氣血旺盛。該法治療Ⅰ度、Ⅱ度子宮脫垂具有取穴少、療效高、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易於推廣的優勢。對於Ⅲ度子宮脫垂患者可作為輔佐方法與其他方法綜合治療。
治療期間指導病人做提肛練習,積極治療引起腹壓增高的病變,例如習慣性便秘、慢性支氣管炎等。治療期間患者應注意休息,切勿過於勞累,不宜久蹲及從事擔、提重物等體力勞動。
責任編輯: 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