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淺談藥酒養生的發展歷史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6-04-13  內容來源: 中國食品報

防病養生是中醫的精華,《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最早提出:“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 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生動地指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和意義,即未病養生,防病于先。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中醫養生之道,積累了幾千年的醫藥、飲食等方面的養生經驗,而以改善人體內環境見長的藥酒堪稱瑰寶。藥酒作為我國一個獨特的劑型,通過日常調理去改善、治療人體的內環境,從宮廷到民間,延續數千年,至今在國內外醫療保健領域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中國的歷史文化裏,“酒”和“醫”有著不解之緣。古之“醫”字,從“酉”,而“酉”就是盛酒的器皿,代指“酒”。所以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一直有“醫源於酒”之説。中國是人工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古人所釀之“酒”一開始就與“藥”有關。或者説,先人造酒,既為食,也為藥,食與酒同源,酒與藥相和。在羅振玉考證的《殷墟書契前記》甲骨文中有“鬯其酒”的記載,“鬯”是什麼呢?對照漢代班固《白虎通義》可知,“鬯者,以百草之香,鬱金合而釀之成為鬯”,實際上就是藥酒。

到了周代,飲用藥酒治病強身的習慣就已經很普遍了,西周時期還設有“食醫”官職,《周禮》中也有“醫酒”的論述。漢代《説文解字》更明確提出,“酒,所以治病也。”《黃帝內經》中對酒在醫學上的作用做過專題論述,其中提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邪氣時至,服之萬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也講“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都説明古人對用藥酒治病是非常重視的。隋唐時期,孫思邈在《千金方》等著作中記述的藥酒方就有116種之多。到了宋元時期,對藥酒功效的理論研究,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比如“古法服藥,多以酒者,非特定通血氣而已,亦以養陽也”,明確指出了藥酒不光能“通氣血”,還有調五臟、補肝腎和脾胃的“養陽”之功,有病治病、無病強體、標本兼顧、治防結合的保健意識普遍通行。

元明清三代,有些藥酒中的極品還成了宮廷禦酒,值得一提的是清朝著名的“十大宮廷貢酒”,這十種酒都是皇帝親嘗御賜,口感極佳,其中就有讓皇帝療疾受益的 “鴻茅藥酒”。

始創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鴻茅藥酒,作為皇室養生益壽的御用聖品,歷代傳承至今已有近300年曆史。鴻茅藥酒以酒為引,堅持“八步炮製古法”配製技藝69道工序缺一不可,融入67味上等中藥材。這67味中藥中,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活血通絡、強筋壯骨的藥物有17味,調整脾胃的藥物有27味,滋肝溫腎、益氣養血的藥物有23味,這些藥物與酒劑充分融合,以酒增藥效,以藥助酒威,能對身體進行有病補給和無病補給。

近年來,隨著“治未病”理念的增強,現代人越來越注重養生健體,藥酒作為一種有效的防病祛病的養生飲品已從宮廷御用走進普通百姓的家庭。氣味醇正、芳香濃郁的藥酒,既沒有“良藥苦口”的煩惱,也沒有現代打針輸液的痛苦,更容易被普通人接受。但是,藥酒並不是藥加酒這麼簡單,真正的藥酒是有嚴格的中醫理論基礎和明確的組方,用藥講究配伍,有國家正規的批號,由正規的藥酒生産企業嚴格按照國家藥品生産GMP標準生産,經過多道工序炮製出來。藥酒有特定的主治功能和療效,有明確的適用人群和禁忌的酒劑藥品,只能在正規的藥店才能銷售。例如鴻茅藥酒,就在堅持傳統工藝的基礎之上,結合先進醫藥萃取技術,創新性的開發出符合GMP標準的現代工藝,運用20級精製法,全面提升品質;通過多證兼顧,數法並備使各種藥材珠聯璧合,更好地發揮了其“上工治未病”的“養”品功效;使之達到祛風濕寒邪而不傷正,扶正氣而不滯邪,有利於祛風除濕、散寒止疼、活血通絡、強筋壯骨,真正達到未病先防、強身健體的作用。

“鴻茅藥酒”作為中華老字號産品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中醫大藥大方的典範,本著“無病強身,慢病快治、綜合調理”的健康理念,為更多的人帶來身體健康。(黃廣順)

責任編輯: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