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承悰:葫蘆巴丸治子宮內膜異位症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6-03-28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肖承悰,京城四大名醫之首蕭龍友先生之嫡孫女、學術繼承人,全國著名老中醫,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資深專家,首席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傳承博士後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國家衛生計生委重點專科學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從醫51年,為傳承發揚中醫事業、學術發展、培養人才,做出了很大貢獻,治療婦科疑難病症療效顯著,具有獨特的學術觀點和治療方法,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肖承悰認為瘀血阻滯是子宮內膜異位症貫穿始終的基本病機。陽氣不足,寒凝血瘀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子宮腺肌病的主要病機。治療上,以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葫蘆巴丸為基礎方隨症加減。主要用藥為:葫蘆巴、巴戟天、吳茱萸、小茴香、鬱金、片姜黃、莪術、王不留行等。

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下簡稱《局方》)記載的葫蘆巴丸,是用來治療小腸氣、奔豚氣、疝氣的一首方劑,現代醫學多是對葫蘆巴單味中藥的研究,大多數也用來治療內科疾病,如降糖、降脂、降肌酐等。

肖承悰教授確獨具慧眼、細琢經典,獨具匠心地將《局方》葫蘆巴丸巧妙運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及腺肌症的治療上,臨床收效頗高,堪稱當代中醫婦科“異病同治、審因論治”的典範。

【中西醫對疾病的認識】

肖承悰告訴記者,隨著子宮內膜異位症在臨床上的發病率逐漸上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一疾病。

子宮內膜是子宮內壁的黏膜層,當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異常部位時,引起的一系列病變,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侵入子宮肌肉層,未擴散至漿膜層的稱為子宮肌腺症。

異位的子宮內膜仍受卵巢激素的影響,亦有週期性出血,異位症病灶內部出血刺激局部組織炎性反應引起疼痛,同時異位症病灶分泌前列腺素增加,導致子宮平滑肌痙攣,痛經勢必更加顯著,並成進行性加重。還引起周圍纖維組織的增生和黏連,以致在病變區出現紫褐色斑點或小泡,最後發展成為大小不等的紫藍色異位結節。

中醫文獻中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這個病名,根據其主要的臨床表現,本病當屬中醫痛經、月經異常、不孕及癥瘕範疇。

中醫文獻中有些症狀的描述與子宮內膜異位症頗為相似。如《金匱要略》曰:“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婦人大全良方》雲:“婦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經閉積或風寒凝瘀,久而不消,則為積聚癥瘕類。”《諸病源候論》曰:“血瘕病……令人腰痛,背脊痛,月水不時,乍來乍不來,此病令人無子。”

中醫認為,由於經産留瘀、素性抑鬱、素體腎虛、感受寒邪等原因,會導致婦女離經之血蓄積腹中,從而出現痛經、癥瘕、月經異常和不孕。

依據西醫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局部病症變化的認識,異位的內膜乃中醫的離經之血,停留于子宮腔內層以外的部位,留結為瘀,瘀血停積日久而形成癥瘕,故其主要病機是瘀血內停,阻滯胞宮、胞脈、衝任以及此外的脈絡,氣血運作失暢,不通則痛,衝任失調可導致月經紊亂、不孕等。

肖承悰解釋説,此離經之血乃瘀血,唐容川《血證論》説:“既然是離經之血,雖清血、鮮血,亦是瘀血。”此瘀血只能隨著腎氣、天癸、衝任的變化定期的藏而不能正常的“排泄”,瘀血無出路,只能月復一月地堆積,必成癥瘕。

導致瘀血的原因有外感寒邪、寒凝血瘀;肝氣鬱滯,氣滯血瘀;經行産後余血留滯,血停而成瘀血;或腎氣虛弱,無力運血而成瘀血;或熱灼血瘀,瘀熱內結。瘀血阻滯,必定導致氣機不利,升降條達失司,水液代謝失常,濕濁停聚成痰,造成痰瘀互結。而異位內膜的出血日久造成周圍組織的纖維化及黏連,中醫認為是痰瘀凝聚的癥積。

中醫辨證論治的要點是根據病史的長短,疼痛感的性質、程度,包塊的大小、質地,體質的強弱,以辨虛實。治療原則以活血化瘀為大法,配合行氣、散結、化瘀、消瘕、補腎、益氣等。主要優勢是攻補兼施,消瘕助孕,不抑制排卵。

【陽虛寒凝血瘀為主要病機】

肖承悰總結多年的臨床經驗,仔細分析其臨床表現特點,發現多數患者疼痛以冷痛為主,伴見一派虛寒之象。所以,肖承悰認為瘀血阻滯是子宮內膜異位症貫穿始終的基本病機。陽氣不足,寒凝血瘀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子宮腺肌病的主要病機。

肖承悰認為,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雖然基本病機是血瘀,但臨床上也不應概用活血化瘀行氣之品,以免耗傷正氣。而應根據本病的病機特點採用溫經通絡、化瘀行氣止痛之法以治之。

因此病主要是因患者素體陽虛,導致寒邪侵襲,凝滯胞脈胞絡,血因寒凝,運作不暢而致的疼痛,其中陽氣虛為本,血瘀為標,但瘀血形成後,又成為致病因素,使病情進一步加重,故治療中應溫通並重,這樣不僅可以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還可以增強活血化瘀的功效。其次,雖然瘀血留滯于內,但本病臨床上以疼痛症狀為最痛苦的主訴,故在臨證治療選方用藥時會標本同治,止痛同時化癥。

【葫蘆巴丸治此病體現異病同治】

基於以上分析,在治療上,肖承悰以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葫蘆巴丸為基礎方隨症加減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和腺肌病,臨床證明其減輕和緩解痛經及盆腔疼痛的效果顯著。

《局方》中是這樣記載葫蘆巴丸的:“治大人小兒小腸氣、蟠腸氣、奔豚氣、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結繞臍攻刺,嘔惡悶亂,並皆治之:葫蘆巴(炒)一斤,吳茱萸(湯洗十次,炒)十兩,川楝子(炒)一斤二兩,大巴戟(去心,炒)、川烏(炮,去皮、臍)各六兩,茴香(淘去土,炒)十二兩。上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溫酒吞下;小兒五丸,茴香湯下。”

古籍對於葫蘆巴丸的記載認為,葫蘆巴丸治療症狀包括小腸氣、蟠腸氣、奔豚氣、疝氣;諸虛不足;元氣虛損、腹瀉雷鳴、中脘脹滿;一切寒濕腳氣、膝腿疼痛;大便不調、飲食無味等。肖承悰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臨床表現症狀,與《局方》中描述的“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如卵、絞結”等極為相似,因此可以根據中醫“異病同治”原則,採用葫蘆巴丸加減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

肖承悰認為,此方溫陽散寒、祛瘀通脈、行氣止痛。其中:葫蘆巴溫腎、祛寒、止痛,吳茱萸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川楝子行氣止痛,巴戟天補腎壯陽、祛寒止痛,川烏祛風除濕、散寒止痛,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氣和中。此方用來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對症的,但出於用藥安全和生育需求考慮,肖承悰將略有毒性不易持續久用的川楝子換成了鬱金,將川烏換成了烏藥或木香。主要用藥為:葫蘆巴、巴戟天、吳茱萸、小茴香、鬱金、片姜黃、莪術、王不留行等。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