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中藥湯劑有“黃金時間”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6-02-14  內容來源: 新華網

   

    湯劑作為中醫療疾的最古老、最傳統的方法之一,能夠充分適應病情的需要,具有療效快、易吸收、作用強等特點,特別適用於多種慢性疾病,科學服用湯劑是確保療效得以實現的重要法寶。但調查顯示,有相當一部分病人不知道如何正確服用湯藥(湯劑),湯劑服用方法是否正確,直接影響其治療效果。一般來説,上午9點和下午3點左右,是機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間”,所以此時服用中藥最佳。

但是,不同藥性的中藥,講究不同的服藥時機。一般而言,治療虛症和腸胃病的,應在飯前30—60分鐘服藥;治療心肺病

和其他一般疾病,則通常在飯後15—30分鐘服用為佳,以避免藥物對腸胃産生刺激,減少副作用的産生;助消化或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藥,也應飯後服用;而補益藥和瀉下通便的藥物則宜飯前空腹服用(其中通大便的藥物,如大黃、火麻仁等,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和夜間服食);驅蟲藥也應在早上空腹服用,安神藥則應在睡前服用。

因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怕冷、頭痛怕風、全身關節酸痛、不出汗等傷風感冒症狀,應在煮沸後5分鐘取下,稍停趁熱服用,以幫助患者排汗,解除惡寒發熱、鼻塞流涕、肢體酸痛等症狀。中藥熱服還可使疹毒發透,適用於麻疹剛發起的患者,可幫助疹毒隨汗液排出體外,以緩解病情。熱服中藥還有助於消腫,適用於身體浮腫的患者。

清熱解毒、瀉下通便的湯藥則要求冷服。如因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膽囊炎、尿路感染而發熱的病人,或經常出現口乾唇裂、大便秘結、小便赤黃等熱性症狀,冷服中藥可通過寒涼泄熱,使邪熱外泄,緩解病痛,這類中藥煎服時間較長。

此外,恰當的服藥劑量也很重要。中藥湯劑均是煎煮2—3次後的合併液,再按臨床需要分次服藥,一般來講,每次以服用100毫升為宜。但有的病症也有例外,例如,發熱病人服清熱解毒劑時,藥液可稍多些以助藥力;生津止渴藥,藥液量也應多,並可代茶頻服。身強者服藥多些,身弱者如兒童和重病人,服藥量應少些。一般兒童1歲以內用成人藥量的1/5,1—3歲用成人藥量的1/4,4—7歲用成人藥量的1/3,8~10歲用成人藥量的一半,10歲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藥量了。

服藥次數也有講究,一般湯劑一日分早晚兩次服用,清熱解毒藥可每日服3—4次。補液藥應早晚各服1次,發汗藥可加服2—3次,含咽藥汁可少量多服幾次。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