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名方:化脂湯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6-01-29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李玉賢,男,1948年生,主任醫師,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新疆昌吉州中醫學會終身理事、新疆名中醫。從事中醫臨床40餘年,在長期臨床一線工作中,理論聯繫臨床實踐,逐步形成獨特的辨證思路及診療方法。

發表學術論文多篇,編輯出版專著《草山堂醫驗錄》一部,獲國家專利一項,依據健脾瀉濁法治療血濁的學術思想擬定的經驗方——化脂湯,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組成:生大黃9克(後下),茯苓12克,清半夏12克,陳皮9克,炒枳實12克,生山楂12克,絞股藍12克,草決明12克,炙甘草9克。

功效:祛痰瀉濁,健脾益氣。

主治:血濁,證屬脾虛痰濕者。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水煎濾渣取湯汁450毫升,一日3次,每次150毫升,餐後半小時溫服;或開水沖泡500毫升,代茶飲。

方解:本方以健脾補中為本,祛濕瀉濁為標,在“瀉實”的基礎上兼以健脾清肝補虛。處方以大黃為君,除寒熱邪氣,逐五臟積聚,蕩滌腸胃,推陳致新,“六腑以通為用”。大黃正是以其“以通為補”的作用而發揮奇效。茯苓為臣健脾滲濕,尤其宜用於脾虛濕盛。佐以半夏辛溫而燥,最善燥濕化痰,陳皮理氣,燥濕化痰,使氣順痰消;枳實苦而微寒,入脾、胃、大腸經,苦泄力大,行氣力強,故為破氣之藥,性沉降而下行,功能理氣除痞,以除胸腹痞滿,兼能化痰以開痹,消積以導滯。生山楂能“化飲食,消內積”,又“消滯血脹痛”。絞股藍性寒味甘苦,無毒,入肺、脾、心、腎經,長于補氣養陰,益氣健脾,清肺化痰。草決明性味甘、苦、微寒,入肝經,清肝潤腸,緩瀉而加強瀉濁之效,甘草為使,益脾和中,調和諸藥。

加減運用:有飲食停滯者,加入炒麥芽9克,炒神曲9克,可消食導滯;有胸悶者,加入全瓜蔞9克,化痰寬胸;腹脹明顯,加入厚樸9克,合以原方中的枳實溫胃脘而除脹;睡眠較差並有脈滑者,加入竹茹12克,理氣化痰,溫膽和胃。

案例賞析:李某,男,39歲,于 2014年4月26日初診,正值穀雨節氣。主訴:頭昏、倦怠無力,反覆一年,加重一週。現病史:患者自訴近一年來常感頭昏,身體沉重,時有倦怠乏力,近一週來無明顯誘因症狀加重,偶感胸悶不適,無頭痛,無視物旋轉,無黑蒙,無噁心嘔吐。實驗室血脂檢查,提示 TC: 5.94mmol/L,TG:2.14mmol/L,HDL-C:0.92mmol/L;BMI指數25.1。刻下,患者形體肥胖,精神尚可,飲食如常,大小便正常。患者既往高脂血症病史3年余,嗜食肥膩之品,查體:T36.7℃,P80次/分,R21次/分,BP128/90mmHg;舌淡,苔白滑,脈小滑。

中醫診斷:血濁,證屬脾虛痰濕。

西醫診斷:高脂蛋白血症。

治法:祛痰瀉濁,健脾益氣。

方藥:生大黃9克(後下),茯苓12克,清半夏12克,陳皮9克,炒枳實12克,生山楂12克,絞股藍12克,草決明12克,炙甘草9克,全瓜蔞9克,7劑,日1劑,水煎服。

復診:患者大便較前順暢,自覺頭昏症狀明顯減輕,胸悶消失,前方去瓜蔞繼續服用7劑後,改為李玉賢主任醫師經驗方,院內製劑“化脂丸”繼續口服12周,復查血脂基本恢復正常。

按:由於飲食者,多傷人六腑,臨床中,“濕、腫、滿”皆可從脾來論治。而內濕之生,多由脾運不健,水谷之濕不化,或由恣食生冷肥甘,痰濕內蘊所致。飲食水谷通過胃的遊溢,脾的散精而成津液。其水液運作輸布,又依賴於脾的轉輸上行,肺的宣降以通調水道和腎的蒸化開闔,分清泌濁作用,而其首要尤在於脾胃。脾位居中焦,不但是人體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而且是水液代謝的重要場所。痰飲乃水濕積聚而成,造成水濕積聚之由,又因于脾胃之虛。如脾胃虛弱,上不能輸化散精以養肺,脾肺氣亦虛,易受外邪所犯,肺之敷布津液,通調水道功能失職,水液內停聚而為痰飲。因此治宜祛痰除濕,健脾益氣,善用大黃,清代楊栗山謂大黃,苦能瀉火,苦能補虛,世人但知大黃建良將之大勳,而不知有良相之碩德也,大黃與枳實、草決明相配合可使腸中垢膩得以外泄;與生山楂相配合可化積消脹。配合絞股藍可以清除血液中的血脂,同時配合茯苓,加強尿液排泄,有利於機體的新陳代謝,並配伍半夏、陳皮等品而奏奇效。

    (作者:李龑)

責任編輯: 劉璟